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亚经济的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8月7日~10日,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日本史学会和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东亚经济的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中国学者约20人,日本学者8人,韩国学者5人。...  相似文献   

2.
既使一个字也会有 3千年的历史背景与积淀。书中列举了从汉字起源的传说起 ,到“龙”的传说、“风”的传说 ,“仁”的传说 ,“楷”的传说等可称之为汉字文化史上主导词汇的汉语 ,从汉字与文化、社会、人类生活等的关系出发 ,做了深刻阐述。全书共 2 74页 ,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汉字文化源流探索@水上静夫 @凉水  相似文献   

3.
祝大鸣 《日本学刊》2001,(4):145-151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织策划的“日本学基础精选丛书”之一——《日本文化》一书最近出版。该书作者系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勇教授。该书是一本系统阐述日本文化概貌和特征的著作。作者从中国学者的独特视点出发 ,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 ,以翔实的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据 ,对日本文化进行了独特的梳理和精辟的剖析。作者不仅从中日之间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往的视点进行分析 ,还从更高、更广泛的范围 ,即从整个东亚文化的变迁与日本文化的兴衰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通…  相似文献   

4.
日本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古代史和东亚区域历史之间存在的诸多内在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学界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将中国、日本和朝鲜历史进行整体把握的"东亚世界论"。在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与此前历史不同的阶段性及独特性特征,学界需要对应地从各方面进行专题性的回顾与总结。在平成时代,作为研究东亚区域史的重要理论和研究领域,"东亚世界论"继续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时代性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总结。这一工作除了对东亚区域史的深入研究具有推进作用之外,由此还能够了解到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对华思潮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王中田 《日本学刊》2001,(6):152-153
由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的“变动期的东亚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 0 0 1年 9月 8— 1 0日在南开大学举行 ,来自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国内的代表 7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出席会议并做了主题报告 ,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在开幕式致辞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所长山崎正亲、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也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着东亚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从历史到现实 ,从微观到宏观 ,在学术上探讨东亚区域内的文化交融与发展变迁 ,以及东亚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过程 ,交流研…  相似文献   

6.
1945年中关抗日同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饱受外强欺辱的中华民族 而言,是一百年屈辱史的总决算,是中国收复台湾统一全国的时刻。而在罗斯福为战后世界 安排设计的蓝图中,美国延续了战时中关同盟的基本格局,并以此构成美国东亚战略的核心 即“联华抗苏”、扶植中国、压制日本军国主义。但是,美国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 1949年前后,出于反共反苏的全球战略的需要,其东亚战略在朝鲜战争后出现了根本性逆 转,即由从前的“扶中抑日”转变为“扶日制中”。美国东亚战略的转变,对东亚格局特别是台 湾问题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爱知大学经营学部川井伸一教授的安排 ,2 0 0 4年 3月 2 6日 ,我在名古屋见到了刚刚从中国访问归来的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的加加美光行教授。爱知大学是与中国有着特殊渊源的日本著名大学。其前身是 1 90 1年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麻吕在上海设立的东亚同文书院 (后发展为大学 ) ,1 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 ,东亚同文书院大学被解散。 1 946年 1 1月 ,同文书院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聚集在一起 ,在名古屋重新组建大学 ,起名为爱知大学 ,意为尊崇知识。爱知大学成立后 ,以“为世界文化与和平作贡献”、“培养有国际素质和视野的人才”为…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界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总体文化的研究方面,抑或是在文化专题史研究方面,陆续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论著。其中滕军女士(北京大学日本学系副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博士)撰著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可以说是,我国学者、也是世界日本学界关于日本“茶文化”的第一部系统的概论性论著。它标志着在表现日本民族精神形态的“茶文化”领域中,我国学者的研究已经站在了国际日本学界的前沿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全书227万字,图片431张,由东方…  相似文献   

9.
金嬴 《日本学刊》2004,(6):59-6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主办 ,中华日本学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协办的“世界中的日本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10月 16— 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日本、韩国、印度、越南、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等七个国家的外交界、学术界代表约 6 0余人共聚一堂 ,就日本文化与世界中的日本文化研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及课题交换了意见。一 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各国学者演讲之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黄平、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公使井出敬二、日本国…  相似文献   

10.
论日本经济萧条对东亚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走出金融危机不久的东亚经济近期又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 ,甚至有分析认为目前东亚正濒临金融危机的“第二波”。导致东亚经济形势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其最大市场的美国经济开始“着陆”,但作为东亚第一经济大国的日本的经济走势同样也不容忽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与日本经济的关联度极高 :以往的东亚经济奇迹在相当程度上就是靠日本经济奇迹来带动的 ;近前的东亚金融危机也与日本的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有着密切关系。那么 ,近期日本经济萧条的恶化甚至衰退将会对东亚及中国经济造成何种影响呢 ?一、东亚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以 1 997年 …  相似文献   

11.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元初江南故宋之地,其诗风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宋末诗风的延续,江湖诗风占据主流的位置。其原因则与蒙元统治的逐渐稳固、遗民心态的淡退、江湖诗人群体的依然存在,以及诗歌的发展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等因素有关。其诗风则表现为形式上的偶俪熟俗、风格上的流丽清圆,以及空疏无学、矫激任气,这样一种风气,直到延祐开科取士、诗风崇雅,才有了根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