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们在浩繁的有关文化概念之中,寻找到与上述游牧民族“生命意识”及生命文化世界贴近且吻合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人性的主要表征和人类所独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赋予自己的生命行为以尊严、价值和意义,从而超越死亡的基本手段”。对一个民族生命意识进行深入研究时,文化创造问题就必然进入其生死现象学的研究视域,并通过该视域透显文化事实中的精神意义。那么,精神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生命意识及其生命文化世界呈何风貌、形态,本文试图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及“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独特视角,来追溯并探秘古代游牧生命文化世界,并试图论证古代游牧生命文化世界。是以生命本能的两个极永恒处于悖论式组合状态而构成。这里,生本能升华出爱与建设性理念,死本能升华为恨与破坏性理念,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二元组合充满悖论,这使游牧民族的生命文化创造永远伴随动荡不定的节奏。  相似文献   

2.
构成民族精神的某些群体性特征,实则是很男性化的。它在作家海泉艺术世界中,突出地表现为某种以男性话语为精神主体、弥散男性性格元素的“游牧精神”,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原生态文化氛围和草原民族本真的生命存在形态。尼采格外强调“艺术家现象”和“男人现象”对理解艺术的重要性。从其“生命意志”论角度来理解海泉的男性话语世界是一个契入点。就作者文本中体现出的生命意志的极度膨胀、生命本体论的人生及诗学观等等,即可见出作者写作本身就是“男人 艺术家”的组合现象。作者笔下一个个“远征”在路上的现代亦或古代骑士,隐喻着一个男人成长的故事,他们为游牧文化基因中那些永不安分的生命活性元素所催动,选择“远征”并“只能这样”。在他们的身后,有着游牧民族父辈文化的教诲与草原母性文化无言的支撑、牺牲和铺垫。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科研与众多中外美学家的启示中,可以感到中国古代的气本论生命哲学与美学相异于西方古代的实体性美学.本文从中国古代内陆的地理环境、农业社会背景以及与之相应的气本论生命哲学背景探讨了生命论美学产生的必然性,并从养生理论、气韵生动之艺术理论以及民间艺术等多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的内涵,最后从后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在建设当代生态美学与身体美学中的重要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4.
鲍姆嘉通在"aesthetics"一词中加入"美的思维的艺术"的含义有着特殊背景,他以"美"的名义拯救西方传统哲学所鄙视、压抑的感性.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哲学变革的深入,强调感性意义的文艺美学已成为西方美学的主流之一.西方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追寻一种非概念的、超理性的智慧和人生境界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现当代,由于美学承担了特殊任务,其感性之维经历了沉浮.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大致可以由三个价值谱系构成: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民间文化。经晚清洋务运动的器物革命、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政治革命、五四运动的思想革命,使以个体感性生命为价值本位的商业经济的社会模式,终于开始取代了以群体伦理为价值本位的农耕经济的社会模式。以个体感性生命为价值本位的民间价值谱系,最终则在五四时代,与从英美而来的以个体感性生命为价值本位的商业文明,做到了无缝对接。国势的强盛,呼唤着中华民族以新的文化姿态面对世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时代之声应运而生。但如何使古代的传统中国的价值资源,成为现代中国的价值性构成,"新国学"的提出,可谓是适逢其时。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走出审美现代性的悖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身体性”为口号的审美现代性 ,秉承了克服理性主义之片面性的传统 ,是现代文化中审美主义的逻辑发展。但其哲学前提仍是理性与感性二元分立的人格模式 ,不外是对主体的“理性—感性”二重组合中审美感性因素的强化和夸大 ,并变本加厉地将后者推向了感官和肉体。相反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他者、人与世界都处在融汇一体的联系中 ,艺术审美是大型的对话 ,以此吁求社会性的行动与变革。这样 ,就有可能成功走出审美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论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从视听知觉中感受到的和谐。艺术不仅以和谐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美,还以冲突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真。美学无法把感性之美与理念之美统一起来,故而无论以感性之美还是以理念之美作为基石,都不能竖立起完整的艺术大厦,反而把艺术变成一种畸形哲学,所以,真实的艺术哲学与以“美”为核心概念的理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自2015年第1期(第35卷总第198期)开始,《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加大力度办好"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教育部名栏的同时,增设新的栏目——"游牧文化研究",其目的是搭建一个新的学术平台,更好地为广大作者与读者服务。何为游牧文化?学界普遍认为:"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等,无不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以生命体验性与诗意性为特质的文化,生命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质,艺术则被视为对宇宙生命精神的诗性呈现,倡导从生命精神的维度去弘扬艺术精神。而建基于艺术活动之上的中国古代诗学范畴就必然折射着古人对宇宙生命和自身生命精神的诗意性及多维度的认知、体验、表达和升华,具有泛生命化的特征。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生命精神,能够深刻阐明古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以生命体验作为自身活动的出发点,以理性的提升和审美境界性升华凸显文艺的精神价值与天地之生命精神的深切契合。  相似文献   

10.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牧中有定居是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是普遍存在的.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就是在东天山北麓发现的一处大型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地址,2005~2007年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揭示了以墓主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和以人牲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同时共存的现象,反映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与文献所栽的匈奴于西汉初年在东天山地区击败月氏的历史相合.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作为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考古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1.
"美感经验"把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贯通起来。朱光潜的美学探讨"美感经验"的心理机制及其"前因后果",属于科学;通过"美感经验"实现人生的解脱与超越,即所谓"人生艺术化",这是朱光潜的人生哲学。弄清朱光潜的美学科学与人生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评价朱光潜的思想,为当下的美学和哲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十年前"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讨论之所以不了了之,是因为不论是提出质疑者,还是为之辩护者,都事先预设了所谓"哲学"的某种固定标准模式,即哲学之"法"或"迹",而没有触及哲学之"所以为法"、"所以迹"的问题,即没有触及哲学的源头活水——生活或存在及哲学由此源头活水而流变的问题。这就使得所谓"哲学"成为了一种凝固不变的、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东西,成为了一种关于"器"而不是"道"的言说,从而丧失了存在的开放性、发展的可能性。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核心任务,既不是回到前现代的形而上学,也不是遵从后现代主义的拒绝形而上学,而是从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去重建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3.
生活哲学的当代旨趣及其人文背景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活本质及其当代意义的传统探讨,大多走进了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存在主义或生存论误区。刚刚兴起的生活哲学,由于从发生学角度揭示了生活与理性的紧张关系,把哲学研究与社会生活内在地关联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对生活本质及其人文背景的真正还原。生活哲学的当代旨趣就在于直面现代生活矛盾、实现其生活化转向,引导它跳出理性王国、贴近并重构现实生活,使哲学最终成为能响应生活诉求并召唤人生真义的一种“人文和声”。  相似文献   

14.
自然科学在学科上的分化,西方近代哲学隐含着一个哲学与全部科学之间的论题,它表现为哲学面对科学的自我思考,这种思考在近代之末使哲学成了"科学之科学".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只是哲学."无定性"的哲学使其关于自身的观点处于恒久的变化中,并与科学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哲学使命不在于使哲学站在科学面前为自己的当代生存权辩护,而在于通过对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世界的反思,通过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现代重建的由来和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与古代相适应的传统人生哲学 ,已不足以作为中国人走向现代的精神支柱。为了解救当时出现的信仰危机 ,“五四”思想家依据现代价值理念 ,在对传统人生哲学重新阐释、扬弃和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 ,开始重建现代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走向。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一命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据社会现实本身这一主旨得以成立,并由此而开展出其研究的全部路径、方法和问题领域。马克思把哲学置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实现了哲学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变革。现实生活世界理论对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的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也是他对生命哲学的探索过程。《白孔雀》,揭示了理性与直觉、肉体与精神、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关系;《儿子与情人》,继续了性爱题材的生命哲学探索;《虹》与《恋爱中的女人》,则集中展示了劳伦斯的以“血的意识”为标志的生命哲学探索;《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他探索生命哲学的“天鹅之歌”,倾注他毕生对人类命运的艺术思考,达到了他探索生命哲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18.
生活、哲学与信念——评黄玉顺的"生活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顺先生的“生活儒学”是近年兴起的“儒学复兴”、“文化保守主义抬头”诸般思潮中的一种。在“哲学”式微的现代,“生活儒学”执持于从“哲学”与“形而上学”的进路复兴“儒学”,无疑是发人深思的。而如何理解“哲学”与“形而上学”,乃至于如何定位“儒学”中的“生活”观念,则是应该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略概括了西方的生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依据《世界人权宣言》和《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指出当下生命哲学关注的重点应当是人权和生命伦理的普遍实现,强调尊重生命必须与改善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困境与心灵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生虎 《南都学坛》2002,22(2):98-103
庄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 (“命”)的超越 ,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 (“逍遥”)。庄子将人生所面临的生死、时势、情欲等困境概括为一种必然性范畴———“命”。而作为“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庄子找到了三种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自由的途径 :安命、齐物、体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