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作者·读者——文学批评在三者间的合理游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作者中心"范式、"文本中心"范式、"读者中心"范式.在三种范式间合理游走,就像文学活动中以作品为中心一样,在文学批评中也要以文本为中心,兼顾作者和读者;在批评活动中,把作品的原典意义和解释意义区分开来,注重对作品原典意义挖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2.
孙继静 《学术交流》2012,(2):111-114
一直以来,中世纪西欧的庄园经济总是被想象成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但是经过考察会发现,由于人们生活的需要和某些行业的特殊性,乡村生活中依然且必然有工商业的存在,工商业在以庄园制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的夹缝中生存着。其经济属于一种二元经济模式。乡村手工业以庄园工场的形式独盛于中世纪早期,并不断发展。乡村的商业从最初必需品的交换,到后来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的交换,都表明乡村的商业也是一直存在且必然存在的。只是由于这些经济因素仍从属于封建的自然经济主体、不占据主导地位而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商品经济活动的存在不仅弥补了封建的自然经济的天然不足,同时,它的发展与后来城市兴起且壮大的工商业活动相结合,形成了里应外合的力量,最终冲破了封建阶级的堡垒,成为了西欧瓦解庄园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布展的基本前提是,反对"第一哲学"、拒绝总体性和反对"实践第一"等传统哲学的理论建构原则.特别是最后一点,是阿多诺开启"后马克思"思潮的重要逻辑命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反思逐渐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有学者认为,对模式的审理是一项具有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只有彻底超越传统解读模式,我们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新模式,进而建构出具有本土特色和当代意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编者认为,作为一种新的视角,模式研究有利于界划传统和创新的边界,推动国内学者的当代意识和本土意识的形成。有鉴于此,我们编发了这组笔谈。这组笔谈以马克思主义理解史为背景,对模式、作为模式的西方“马克思学”及其与相关代表性模式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和当代解读。尽管我们并不完全赞同这组笔谈的学术观点,但因其所探讨的问题本身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希望它们的刊发能够推动国内学界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成滢 《社科纵横》2006,21(6):156-157
根据阐释学提出的“前理解”概念,一切解释都必然产生于某种先在的解释。这种先见具有历史性、流动性和开放性。它通过启发、指导、制约、限定等方式影响着读者对具体作品的解读。积极的前理解因为充分,并与文本发生时的视阈相融合而使读者对文本产生正确的、符合原文精神、旨要的理解,从而产生贴合原文的翻译;而消极前理解则因自身不够充分,或虽然很充足,却与文本本身的视阈发生偏离而导致对文本的误读乃至误译。充分认识前理解及其作用,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杨东柱 《社科纵横》2010,25(8):20-22,29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必须通过解读来实现。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从两个维度入手:其一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其二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沿着文本与现实、返本与开新的维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走进马克思主义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三十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主要得力于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和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若干研究资料的关注等三个因素.与三者密切相关,并且在上述历史推进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自觉的,是老一辈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研究.而正是在哲学史研究的推动下,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自90年代末以来逐渐凸显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少不了编者、作者、读者。这三者相互联结,相互推动,结成一张沟通的网络。读者拿到一本好书,会称道编辑点子好,作者写得好,却偏偏忽视了自已在书的诞生过程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书,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产品,总是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第一目标的。编辑计划、书稿选题、作品等,应读者需要而生;书的价值也只有通过读者和社会的检验才能体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青年信箱》深受广大青年欢迎,社会将赞美的眼光投向编辑部,然而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没有大量来自读者生活的信件,信箱必定毫无生气,再高明的编者、作者,也难于施展自己的才能。读者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它影响和推动着编者和作者的创作情绪、意向和抉择。读者作为社会一员的这种需要必然是群体性的。饱经  相似文献   

10.
李立 《唐都学刊》2014,(1):111-114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知识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过程中理论文本资源的判定以及理论文本解读方式的择取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它决定了文本学方法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必然路径。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需在西方文本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本资源判定及文本解读方式的反思分析两个层面取得深入进展,并通过正本清源的文本学观照,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论自身的学术内涵与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1.
崔新京 《日本学刊》2001,(6):112-121
日本现代文学史的案头上 ,陈放着一个似已尘封的文学文本。它便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野间宏 ( 1 91 5— 1 991 )的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 。野间宏作为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 ,一生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还曾于 1 962年 5月和 1 982年 1 2月 ,两次率日本文学代表团访问中国 ,不仅与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等中国作家结下了深厚友谊 ,也为中日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 2 1世纪的今天 ,重新解读《脸上的红月亮》,感受并体味这篇小说的深长意蕴和艺术魅力 ,或许会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理论语言学的拓荒者J.R.Firth的结构与系统理论,阐明了把该理论运用到词的搭配方面.即通过分析词的内在关系来掌握词的应用及搭配,有利于避免犯词语搭配不当的错误,并且强调在分析、观察词与词的内在关系时,要搞清词语的结构,注意收集、化分词汇的所属“系统”,明确非同类“系统”的词汇之间不能随意替换。  相似文献   

13.
葛立斌 《社科纵横》2009,24(10):100-101
从战国至汉代,《诗经》有一个漫长的文本的形成过程,这种版本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字使用、某些篇目的删减、篇名的改变以及类序编纂次序等诸多方面的改变,通过这些改变可见,《诗经》发展至汉代,曾经过一个汉代人有意识的系统的整理、修改与统一的过程,由此才最终确定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毛诗》文本。  相似文献   

14.
一人的全面发展从来都是和文化息息相通的,或者说,它从来就是文化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可上溯到《易·彖传》中的一段话:“小利而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是在释贲卦,郑玄注说,“贲,文饰也。”又说,“  相似文献   

15.
余刚认为诗歌是拓宽人类思路的途径之一,它应该比哲学带有更深的理性。本文作者却认为对于“哲学”、“深度”的片面追求是余刚诗难以解读的原因所在,也是当代诗歌值得警醒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错综复杂,试从社会化的视角多维度剖析青少年的犯罪根源。笔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社会化机构自身的变异,社会化机构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时存在内容片面性、手段复杂性和不当性,以及社会化大环境的变迁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环保是在人类开始注意到环境的破坏和自身的衰落的背景下产生的.灾难的频发使得人们加倍地关心自然环境的变化.虽然原始佛教没有特别提出"环保"的概念,但是我们透过解读<起世因本经>、<劫经>可以看到人类的出现和世界的生成和过程,透过<转轮圣王经>可以看到字宙和地球毁灭的原因.明了人类和世界的生成、发展与毁灭,就能找出保护世界与令世界繁荣昌盛的方法.从心灵环保的角度讨论环保的实践,不仅佛教认为心灵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科学研究也有相关的结论.人类是否能保护地球,关键不在于理论上的争议,而是在实践上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机制系统包括动力、导向、程序、保障四个要素,而这四个要素又分别构成了社会工作整体机制系统的子系统,即动力机制系统、导向机制系统、程序机制系统和保障机制系统。而这四个子系统内部又由诸多要素相互耦合而成。通过对这一系列子系统的结构解读,以期把握社会工作机制的整体系统,并探讨揭示出社会工作运行规律,从而对社会工作运行进行最优控制。  相似文献   

19.
张剑抒 《学习与探索》2006,46(1):129-131
人的生存状态是随着自在自为的人类对自由的追求而不断变化的。自在自为的存在作为人的朴素性存在状态只是人的自由本性的基础,但人在彰显这种自由本性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追求什么样的自由也即达到什么样的存在状态的应然性价值问题,于是人在对自由的追求中有了反思性存在状态,不断的反思性存在状态就引导着人类向完满性存在状态趋近。因此,人类对自由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人的存在状态不断优化的过程。自由在人的存在状态中不断实现,人的存在状态在自由的追求中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欧阳谦 《求是学刊》2006,33(5):25-30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其独有的理论话题和思想锋芒,自被译介到中国以来就一直受到国内学术界的特别青睐。国内学术界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介研究,在新时期明显地起到了一种理论反思的助推器作用。从“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建构到“主体性问题”的理论突进,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