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一句分"我"、"万物"、"备"三个要素进行解析."我"非静态之"我",而是在与"万物"的对应中不断超越自身,由无意识的自在状态向有意识的自为状态升华的动态之"我"."万物"是万事.事由人观察、评判和做.人正而事正."备"是一种境界,表示"万物"皆被"我"悟察、顺化,成为"我"认识自身升华自身的资藉.  相似文献   

2.
1990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在海淀区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及政策研究等工作,是一名实际工作者,同时,始终在利用良好的工作平台关心民生、关心国家、关心世界,从事一些理论探索研究.我已经度过45年,这45年,我做了很多事,但大多如烟消云散.唯有一件事是我孜孜以求,并且成为我生命的主线,成为我的事业,成为我的信仰,就是提出"度学"范畴,倡导"度"理念、发展度文化.我生命的全部价值在"度学"之中.这件事只是开端.今后,我争取多"度"几十年,依靠千千万万人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把这件事办好.  相似文献   

3.
"吾""我"在庄子"吾丧我"这一创造性的表述中有语意上的严格区分,"我"是现象的、特殊的、形而下的存在,它展示的是人作为生物性的"物"和社会性的"角色"的存在状态;"吾"则是本质的、普遍的、形而上的实在.虽然庄子未指明"吾"是什么,但他以"天籁"作比,用否定的方式告诉人们"吾"是对现实中"我"的超越.可以说庄子的"吾丧我"具有深刻的意义疗法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在近代汉语中有情态标记功能,相应的它对后接名词的语义类型也有一定的限制.标记性"我"在表达上具有强调己方性、凸显对比性和主观认同性三种功用.标记性"我"可以分别从表人称的和表领属的"我"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5.
董健 《东方论坛》2007,(6):71-77
我受的高等教育是残缺的,读书太少,思力薄弱,被煮成了一碗"夹生饭".为了能进行正常的学术研究,我不得不拼命补课,即把这"夹生饭"回炉."思想"的回炉就是重新启蒙,树立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知识"的回炉就是多多读书.在充满尴尬与苦恼的回炉中,我从1978年才算踏上了学术之旅.在此之前,我的学术研究还仅仅是处在营养不良的"胚胎期"里.所以我的学术道路的"正常发展期"是短暂的.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在"戏剧艺术".和"中国当代文学史"这两个领域里做了一些并不理想的研究工作,留下了<田汉传>、<陈白尘创作历程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及一些论文,可供同人参考.现在,在我余年残照之中,只有三个字:读,思,写.  相似文献   

6.
千驹教授的新著<模糊修辞学导论>即将付梓,他嘱咐我为之写序.我对模糊修辞学这门新兴学科知之甚少.但千驹教授盛情难却,我就写一点儿感想吧. 我和千驹教授(以下干脆直呼"千驹"吧)很有缘分,我们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同一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同在大学里教书,现在又是同行、同事.这几"同"使我们交往、办事多了几分"投机".  相似文献   

7.
《简&#183;爱》女主人公的“三部人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学说的视角解析了<简·爱>中两个配角"疯女人"、圣约翰和女主人公简·爱的内在关联.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即"疯女人"、简·爱和上帝(圣约翰)的观点.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单循环关系本我满足自我--自我求助于超我--超我监督自我去管制本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不成熟"的领袖人物中,瞿秋白的人格是独具魅力的.这种魅力来自其独特的文化个性:"本我"的书生本色、"自我"的志士情怀、"超我"的君子风范.  相似文献   

9.
1 时常问自己,我究竟是谁?其实我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用两条腿走路的人而已. 我努力在改变"此在",而追寻着"彼在"的自我,可是"彼在"的我又在哪里呢,又会是什么模样呢.追寻的旅途中,我黯然伤怀.那是对父母的感激,对帮助过我的人的感恩.  相似文献   

10.
热爱生命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中,"我"有三种含义,第一人称自称;适宜;人、地、族名的同一."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我"向商王纳贡称臣,服务于商王室,参与王室活动.对"我"考察,有助于了解诸侯与商王朝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伦理学和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麦克白伦理身份转换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功臣、叛臣、国王三种身份的变化,是麦克白"本我"、"自我"、"超我"不断调节和斗争的结果.作为功臣,他丰受着信任和荣誉,但是女巫预言的诱惑唤起他"本我"欲念.在欲望的驱使下,他破坏伦理秩序,沦为叛臣.麦克白作为一个臣子弑君篡权,颠覆自己的伦理身份,触犯了当时的伦理禁忌,最终咎由自取,造成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3.
定山话的人称代词单数为我/我侬、尔/尔侬、其/其侬,复数为我那施、尔那施、其那施.单复数一般都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我们认为人称代词单数的本字为我/我侬、汝/汝侬、渠/渠侬,复数的"我那施"本义应是"我家家".  相似文献   

14.
"清词丽句"固然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诗风的特点,但韦氏却并非是唯美的形式主义者,他的诗歌往往在清词丽句的华美中蕴含着浓郁的伤时、伤事、伤己情愫.就其诗歌所选题材与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言,韦庄与杜甫诗作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即二人诗作中都有鲜明之"我",然而杜诗中之"我"乃心装天下之大"我",韦诗中虽不乏有忧国忧民的大"我"之悲,但在大"我"之中却往往多了一层顾影自怜的小"我"之叹.  相似文献   

15.
这是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康濯同志粉碎"四人帮"后写给我的11封信. 我和康濯同志通讯,向他请教文艺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直延续到1991年他不幸因病去世,前后达30多年.我从他那里得到的教益是终生难忘的.十分遗憾的是他写给我的、更多谈论文艺思想、文艺创作问题的几十封信,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了.  相似文献   

16.
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并有其心理动因."我们"可以指"我","我"可以用来指"我们"或"我们的"、"我国"等,"咱"、"咱们"可以单指"我"、"你"等.得体的第一人称代词虚指,有利于引起接受者的注意,有利于激发接受者的代入感,有利于表达者情绪情感的抒发,有助于表达和接受的良性互动以及语言符号与言语使用者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朝圣者的心理生活经常处于"我"与"无我"的两极转化之中.在朝圣启动与朝圣过程中,呈现出的是"我"的种种问题,但追求的却是"无我"境界.在"我"与"无我"的转换过程中.呈现出的是朝圣者通过实践"应该自我"而力图实现"理想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部分思辨性的论证是通过对灵魂(我)有无的主题展开的.围绕着生命轮回的问题.古代印度宗教首先提出了"梵我同一"等思想.佛教不同意这些思想,提出了"五蕴缘起"的理论.论证人的灵魂(我)不具有实在性,强调其"无"的一面.随着问题的深入,佛教进一步阐述灵魂的"我"是"有"与"无"的统一,提出"中道"及"二谛"说.最后由大乘唯识宗通过对"识"的论述,侧重于"有"的一面,完成了"无我"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于明,1951年出生,比我大4岁.50年代,他的父母与我父母既是同事,两家又是邻居,关系很融洽.50年代末,我家搬到位于东交民巷的机关大院.那时我父母经常出差,顾不上照顾我.于是,大明(他的父母和大人们都这样叫他)哥奉父母之命,多次从东四他家那边坐公交来东交民巷接我去他家小住.记得他笑着叫我的小名"小豆"逗我:"豆、豆、启豆启豆呛,切糕炒白糖!"他爱讲故事,常把我逗得很开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