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历史发展中,偶然性是有一定作用的,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并对历史打上特有的烙印。历史是一个整体,各种因素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都各有其存在的原因,偶然性的背后存在着必然性,二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发生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在它背后,都可以找到某种必然性。偶然性对历史作用的大小正负,取决于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为必然性,偶然性只是历史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普遍的因果性原理是一种设定,因果性是自然秩序的表现方式,必然性是这种秩序的核心,它是科学存在的前提,也是因果观念合理性的基础.在自然中寻找因果必然性是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必然性是自然律的理想和极限,它总是未完成的,它引导着科学探索的方向.决定论是错误地表达因果必然性的方式,本质上是一个悖论."非完全决定论"的主张是一种概念的混淆.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刑法实践上,刑法因果关系都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而刑法偶然因果关系能否成立的答案则存在于内外因对立统一原理、必然性与偶然性对立统一原理、因果性与必然性、偶然性辩证统一原理、原因与条件的区别之中,并在刑法实践中得到最终验证。如果刑法偶然因果关系难以成立,则刑法必然因果关系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内在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突出地体现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逻辑顺序安排中。一种安排是: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另一种安排是: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这两种安排,不仅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伦理学作为人生哲学,注定与人性具有特殊关联.而人性既不体现为单纯的自然性,也不体现为单纯的精神性,而是处于自然性与精神性(或者说物性与神性)之间.这是人性的张力结构.如果人性仅仅等同于物性,伦理学就是多余的;如果人性仅仅等同于神性,伦理学也是多余的.正是因为人性是具有物性与神性的复合结构,伦理学的诞生就具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と」、「ば」、「たら」和「なら」形式的条件句,其具体使用语境复杂多样。「と」条件句,用于表示客观叙述认识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中两事物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在强调该条件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语境下使用;「ば」条件句,用于表示认识主体认为要想达到所期待的结果就必须满足前项所提出的条件,在强调该条件的必要性、恒常性和因果性的语境下使用;「たら」条件句,用于表达客观叙述假设的因果逻辑关系,主要用于以某个具体动作的实现为条件的语句中,在强调该条件的个别性、偶然性和实现性的语境下使用;「なら」条件句,用于表达认识主体认为的假想因果关系,在强调该条件的假定性和说话人主观性的语境下使用。  相似文献   

7.
对于1871年出现的巴黎公社这个复杂的历史事件,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诸如巴黎公社革命的性质、政权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等,观点互不一致.本文试从对巴黎公社两重性的分析中,说明这些不同的观点实际上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莱布尼茨是早期近代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难题做出最集中而系统探讨的经典哲学家,他既要维护人的自由,又要坚持世界中的因果联系以及上帝的预知和预定.莱布尼茨破解这一迷宫的关键是,从逻辑上对必然性和偶然性概念做出澄清,通过把因果联系与必然性区别开来,揭示因果联系的偶然性本质及其与自由的相容性.但是这一破解存在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对于决定意志活动的原因缺乏明确的观点,二是没有从理论上明确区分开各种不同性质的原因或理由,尤其是没有真正澄清它们在意志活动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这些问题是由他的形而上学体系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常常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 必然现象,即:(1)如果条件组S实现,则事件A必然发生;(2)如果条件组S实现,则事件必然不发生。这类事件可由已知条件预知结果如何。 偶然现象(又称随机现象),即如果条件组S实现,事件A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这类事件不可能由已知条件预知结果如何。 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矛盾,已成为哲学家们研究课题之一。根据哲学家们对待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矛盾在观点上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10.
承继共犯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后行为人应否对前行为及其结果承担共犯的责任。完全肯定说因明显违反因果共犯论而如今鲜有支持者;限定肯定说因将后行为人认识并积极利用前行为引起的状态或者效果等同于后行为引起了该种状态或者效果,同样有违结果不能出现于原因行为之前的因果性常识,而不具有合理性。任何人都只对与自己行为具有因果性的法益侵害结果负责,因此,完全否定说可谓因果共犯论的必然归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