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瓦刺是蒙古族的一支,元代称之为斡亦刺。十三世纪蒙古人统一西域,建立了四大汗国,在西域各地广辟官道,遍设驿站,减少了丝绸之路上的艰难险阻。而紧随蒙古人入主西域的回回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商业才能和得天独厚的多语言条件,很快与西域的商业前辈畏兀儿人齐驾并驱,并取而代之,成为继粟特人,畏兀儿人之后,垄断丝绸之路的最后一个商业民族。  相似文献   

2.
明代哈密地方的哈刺灰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初,随着察合台汗国的覆亡,我国新疆地区分裂为一些各自割据、不相统属的势力,仍旧由察合台汗的后裔的蒙古贵族所统治。新疆东部开始形成瓦刺四部,瓦刺的西边是别失八里,游牧于这一地区的哈萨克人和柯尔克孜人也都处在蒙古贵族统治之下。在天山以南地区,西部是喀  相似文献   

3.
明朝洪武永乐时期朝廷对西域诸国实行的政策是明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它是在明朝与北元及后来的鞑靼和瓦刺这对主要矛盾前提下制定和执行的,因而它服从和服务于明朝对蒙古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明廷在这个时期对西域诸国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蒙古贵族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建立元朝后,在人才任用及科举考试中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汉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与元朝人才政策与科举制度相反,在洪武初年采用了较为明智的蒙古族人才政策。探讨这一现象,有助蒙古族与汉族关系史的进一步研究。一、元朝蒙古贵族的民族人才歧视政策元世祖用暴力征服华夏其它民族后,将国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主要是原来蒙古各部落的人;第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夏、回回等民族;第三等系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第四等指南人,即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西南各少数…  相似文献   

5.
我国研究回回民族史的论著不算很多,迄今涉及元代泰不华这位历史人物族源的论述尚不多见。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认为泰不华是钦察人,但未论述是否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还有一些研究回族和伊斯兰教的论著,所列举的《元史》以及其他史书里的西域色目人中可信为穆斯林者,也未提到泰不华,甚至泰不华误为蒙古人者也不少。可能泰不华之名似属蒙古名之故,许多史料里又寻不到泰不华是穆斯林的蛛丝马迹,因而很难被人们所注视。笔者试图探讨泰不华的族源和穆斯林问题,籍以弥补回回人的族源史料,由此证实回回民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的密切关系及其所起的作用。笔者根据泰不华史料和江苏省六合县达氏族谱资料试作一次初探,希由此能引玉,获得更深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体.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回回的族源可上溯至唐初.当时,随着东西部商道的繁荣,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国的穆斯林商人陆续来中国经商,其中一部分滞留中国定居;以后,历经五代至宋末五六百年间的不断发展和世代繁衍,称之为“蕃客”.是后来形成的回族中的一部分.回族的主要来源则是13世纪初蒙古西征时,随蒙古军进入中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等伊斯兰世界的众多穆斯林,他们被称为“回回”.明初,由于明成祖的开放政策,又有大批西域回回进入中原.总之,始唐宋迄元明,在八儿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以陆续迁入中国的各地穆斯林为主,不断吸收汉、维吾尔、蒙古等其他民族成分,约在明朝中后期,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回回民  相似文献   

7.
一《元史》卷137有《曲枢传》,传主是西域啥刺鲁族人(又有啥儿鲁、合刺鲁、匣刺鲁、罕禄鲁、哈鲁、合鲁等名称)。哈刺鲁在唐代称葛逻禄或葛禄,是突厥族的一支,和唐朝有朝贡关系。西突厥衰亡后,她据有中亚七河流域,建庭于碎叶城(今苏联中亚托克马克)。九世纪后半叶,一部分回鹘人西迁,和哈刺鲁人共建了喀喇汗王朝(在十世纪后期),并共同信奉了伊斯兰教。西辽(公元1124——1211年)盛时,她成为西辽藩属。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前,其部长阿儿斯兰汗投降蒙古,并出兵帮助蒙古西征和南进。元朝建立后,哈剌鲁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的为数不少,也有  相似文献   

8.
蒙古对西域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开始,至清朝初期,时间长达五世纪之久。成吉思汗以及后裔对西域各地统治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天山南北各地在经过数百年的战乱割据后重新达到局部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同时还有力促进了进入西域的蒙古族本身与当地其他族群的联系和交往,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鞑靼一称有三个涵义,随着时间的差异和内容的不同:第一,唐、五代、宋、辽、金各朝兴起于蒙古之前,后为蒙古所灭的塔塔儿(tatar)部;第二,元朝以来蒙古人的异称(元朝的蒙古人并不十分讳言“达达”一名);第三,与瓦刺、兀良哈齐名,以元顺帝后裔为统治者的蒙古本部,这三种人构成了明代蒙古历史的全体。须知,三种涵义上的鞑靼乃是彼此联系的:没有塔塔儿部的强盛便没有蒙古人的兴起,蒙古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外借用塔塔儿的名义;因为蒙古人借用了塔塔儿的名义或者因为人们对塔塔儿与蒙古的混同,所以蒙古或与蒙古近似、与蒙古有关的异族人,无不被概称为鞑靼;既然中原地区的人习惯地  相似文献   

10.
蒙古的入侵和统治使罗斯的政教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蒙古入侵之初,其暴行使得东正教会与封建王公同仇敌忾;蒙古在罗斯确立统治后,加强对教会的利诱,教会转而与蒙古统治者建立联盟,同时教会利用蒙古、封建王公发展自身势力,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1.
陈垣《萨都刺疑年录》说:“萨都刺为元朝著名回回诗人,有《雁门集》传世。萨都刺虽有大名,但《元史》无传,《元诗选》、《元史类编》、《元书》、《新元史》虽各为补传,而碑铭墓碣挽词之属,至今尚未发现。”然《四库全书总目》谓萨“实蒙古人”。与萨同时之孔齐《至正直记》亦言:“京口萨都刺……本朱氏子,胃为西域回回人。”柯绍惫《新元史》本传谓萨为“答失蛮氏,后徙居河间,本朱氏子。”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谓萨为“蒙古人,其祖萨拉布哈,父傲拉齐,以世勋镇云代,遂居雁门。一说本朱氏子,后阿鲁赤养为己子。”王叔磐等《元  相似文献   

12.
元代西域人的商业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域商人早在蒙古初兴时就与其建立了一定的商务关系。蒙古西征后,更多的西域商人利用日益开放的陆海道东来中土,从事商业贸易。由于他们的兴衰与蒙古贵族的利益直接相关,故而受到统治者的保护,并使其多具官商性质。西域商人亦因此在元代课税扑买、斡脱经营、市舶贸易等商业活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蒙古统治时期在西域推行的宗教政策 ,对成吉思汗时起就实行的对各宗教兼容并蓄的政策给予了历史的肯定 ,同时也指出了蒙古统治者在宗教政策方面的失误和留下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近年笔者在整理明代回回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关西域回回入附内徙中原的记载数量最大,始自明太祖洪武中,迄至明神宗万历初,历时二百年,年年有之,月月不乏,可谓是继元代以后中国历史上西域回回入附中原的又一次高潮。兹仅就明代西域入附回回的人口及其分布情况作一简要介绍,或可有益于明代回回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明代西域回回循丝绸之路大量涌入中原,经商营利,多不思返,定居中原各地者多达十数万,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元代以后西域回回入附中原的又一个高潮。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迫使入附回回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就必然要引起其职业结构的变化,而职业结构的变化又决定了回回民族经济特点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又促使了回回民族本身的最终形成。笔者将明代史籍中的有关史料整理归纳,缀连成篇,按入附回回的职业门类分别论述,以飨同人。  相似文献   

16.
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后,积极地向东和向北开拓自己的疆域,在北方主要是与唐王朝对西域的博弈。安史之乱后,吐蕃在西域的角逐中完全占据了上风,并且切断了唐朝与西域的交通线。公元791年后,西域东南部完全被吐蕃统治,长达近百年之久。为了在西域的争夺中占据主动权和统治这一地区,吐蕃在西域开辟了很多条便捷的交通线,本文就其中几条重要交通线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三边”与边墙 蒙古贵族退回蒙古草原及东北一带,继续统治着当地的人民,经明初朱元璋的数次打击,分裂成三部:兀良哈、鞑靼、瓦刺。后来鞑靼强盛起来。“天顺间,毛里孩为患,败宁夏总兵仇廉,自足入河套为寇掠矣。”(《典故纪闻》)天顺五年鞑靼曾大掠陕西,侵入庄浪。庄浪在兰州之北,  相似文献   

18.
中原与西域的关系源远流长,但真正发生密切关系始于张骞"凿空".从汉武帝两次命张骞出使西域到汉宣帝在西域设官置署进行治理,西汉王朝通过遣使、征伐和设置官署等方式,不断加强对西域诸国的统治,并对西域进行开发,从而促使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9.
关于回回民族的来源,大部分专家已考定,一部分来源于侨居中国的波斯、阿拉伯商人;一部分来源于成吉思汗西征时被迫东迁的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他们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在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人民长期相处的过程中而形成为一个民族。但这个民族在语言文字上,除保留了一小部分汉语所没有的语汇外,基本上使用的是汉语言、文字。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源于外来人的回回民族没有保持自己  相似文献   

20.
论蒙古萨满教的性质与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蒙古萨满教不断被人们提到学术论坛,并成为“蒙古学”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 蒙古萨满教对蒙古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蒙古萨满教是伴随蒙古族——包括当今被称作“蒙古”的所有古代部族——的整个原始社会和几乎全部阶级社会的主要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之一。因此,它的宗教敦义与世界观对蒙古社会历史、政治、哲学、道德、法律、天文、医学、文学艺术以至风俗习惯等等社会意识的形成发展,均起过重大的影响。虽然,蒙古萨满教的存在与发展并不是蒙古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但它作为蒙古古代和中世纪统治蒙古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上层建筑之一,作为一种宗教世界观,对蒙古社会生活的一切现实关系都发生过重要的“反作用”。无论是远古时代的蒙古诸部族的历史,或者是蒙古帝国的形成过程,以至后来蒙古帝国的瓦解和黄教传入并确立统治地位等等历史过程,都受到蒙古萨满教的重大影响,并且同它的思想世界观密切联系在一起。仪就它同黄教的关系为例来看,正如道尔吉·班扎罗夫所指出的那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