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约翰·密尔所谓的"自由",并不是一种放任的自由,而是有节制的自由。"自由",多半被理解为权利和行为的自由,然而密尔首先将"自由"界定为"个性"的实现,这实则表明"自由"本身即蕴涵"差异性"的维度。现代社会充斥着"差异性"与"齐一性"的冲突,密尔正是在这一现代危机中指明"个性"如何自由地实现。  相似文献   

2.
爱始于差异性,而非同一性。现代性伦理从主体性出发,寻求清晰性与自由,将爱的内在矛盾性视作一种疾病,采用"固定"和"漂流"的策略去克服它,以规则与自由取代情感冲动与责任,最终却将真正的爱导向死亡。以列维纳斯为代表的后现代伦理学家从他者的绝对异质性出发,强调爱的非对等性和责任。他者的外在性是伦理的源头,外在性的进入使得主体自身性被打破,爱才得以可能;对他者的欢迎是去质问我的自由。真正的爱是一种自我的让位,是由"以自我为中心"走向"以他人为中心",是"成为他人的人质"。列维纳斯的爱的伦理是现代性原始情感和责任缺失的背景下的一种回归,它试图探寻在主体性、理性和自由这些概念之前人类原初的伦理经验。这种"伦理的伦理"构成了罗尔斯和哈贝马斯这类伦理"立法者"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指出:"从康德开始,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一直就存在着一种哲学的反话语,从反面揭示了作为现代性原则的主体性。"在哈贝马斯看来,无论海德格尔还是福柯,他们对主体性理性的批判都没有从根本上超出黑格尔划定的圈子,即都是在主体性的原则下对主体性作一种形而上的整体性批判。要突破传统"理性主义"的窠臼,必然以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取代"认知主体",也就是以"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哲学才能真正从"意识哲学范式"走向"交往范式",传统理性主义的危机才能彻底终结。通过"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理性主义范式的转换,摆脱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危机,解放了韦伯工具理性的"铁笼"困境。然而以语言为中介的"主体间"达成"共识"的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却忘记"交往理性"的初衷。而"话语权力的平等不是哲学可以用‘应是’就可以实现的,它与文化、政治、经济交融在一起,而使现代性问题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在主体理论(即人学)上面临着悖论,就是主体的自由既受各种外部权力的压制,同时又依赖于他们。福柯最初关注"非理性"与"受压制者",但德里达发现,我们根本无法做到对它们的完美阐述。于是福柯转而研究了阐述者和接受者——主体——被建构的历史,以谱系学的视角观察主体及其知识被权力建构的过程,以及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受压制者"是怎样被权力排除掉的。然而主体似乎没有了出路,身处权力之中使它在"存在"和"言说"两方面都不可能,这就是福柯终身面临的陷阱,也是后现代主义面临的悖论。因此,福柯在晚年又一次转向,试图从古希腊寻找一种个人修身和生活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并不通向某种权力强制;而德里达的思想继续充当了批评者的角色,从语言的层面批判理性对替补物的宰制。  相似文献   

5.
女性的身体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基本权力意识,也即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欣赏、支配、享受的自由意志.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写作正是侧重从"赞美身体"、"支配身体"、"享受身体"等几个层面,对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及身体主体意识进行前所未有的审美表现和文化透视.作为一种性别意识鲜明的"性别写作"亦或"身体写作",都市女作家对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的审美表现和张扬,必将极大促动女性久被遮蔽、禁锢且多灾多难的身体走向解放和自由,并最终整体地促进和提升女性的性别觉醒和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开始登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担负着多重身份,他们对原作的翻译既是 "创造性叛逆",又是一种"误读","创造性叛逆"往往寓于误读之中,并以误译的形式出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蕴含了主体间性特征,并且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与制约为基础而呈现的.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也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魏晋玄学精神的概括,素有"自然"、"自觉"、"自由"三说,其中尤以"自由说"影响较大.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所谓魏晋玄学的"自由"精神,乃是一种旨在减少外在强制压力的"消极自由",或曰"防卫性自由",是魏晋士人试图摆脱皇权专制束缚的一种政治追求.然而,在现实专制政治挤压下,魏晋士人的"自由"追求不得不从政治层面转向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8.
G·A·柯亨作为"社会主义的良心",其政治哲学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辩护而展开的。为了应对自由主义的自我所有原则给社会主义理想带来的挑战,柯亨重点区分了自我所有权和自主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从自我所有权出发,只能实现形式的自由,而从自主权出发,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基于个人在自主选择中实现的平等则是对这种自由的保障。柯亨的政治哲学试图建构一种社会主义的平等正义以取代自由主义正义,但由于其寄希望于个人道德的完善,所以终究还是一种理论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9.
意志的绝对自由对于康德哲学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也是使其得以从纯粹理性进展到实践理性的关键概念.通过剥离人类自由意志中的经验性成分,区分只对特定主体的意志有效的主观"准则"和对所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客观"法则",康德对实践理性、道德与宗教的论述,得以超越近代以前的神学与哲学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争论,并将基督教神学所倡导的罪感意识改造成了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由道德宗教所倡导的有尊严的谦卑意识.  相似文献   

10.
自由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戊戌时期起,历经五四运动,直至当下,各大社会思潮都对之有所述说。我们把自由的主线理解为主体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改变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和主体(人)都从本然的状态改变为应然状态,也就是自由的状态。为了成功地做到"两个改变",需要认识论、方法论的辅助和政治哲学的辅助。以此为背景,自由呈现为认识自由、政治自由以及人格自由。而在论述策略上,我们将观念、概念、范畴的研究转化为对于问题、次一级的概念和组成环节的研究。同时我们发现中国现代自由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诠释自由从来不是自由主义的专利。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一种更有活力,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来发展学生,发展自己,这就是"童心课堂"。打造"童心课堂",就是力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想说、愿意说、争着说,让童趣在游戏情境中跳跃,让童言在自由自在中"无忌",让童心在异想天开中自由飞扬。笔者认为,在生本课堂中,学生发言的踊跃度等等,其实都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学生的参与度与专注度才是真正的精髓所在。学生参与度高,才会不断倾听不断表达,学生专注度高,才会不需要教师赘言,才会对同伴发言进行补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主体思想的重要特点就是使主体界限化,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主体形式--界限主体.界限主体具有"非之中"的逻辑机制,"非之中"是"非世界之中"的逻辑结构,"非之中"不是"在之外","非世界之中"也不是"在世界之外",它仅仅意味着"不在世界之中",它是世界的界限.界限主体具有否定性和"零位"特征,是一种外在的超越机制,它是逻辑哲学主体思想发展到极致而出现的一种形态,进一步发展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在之中"主体,即主体"在世界之中".这种主体是一种内在的超越机制,海德格尔的此在就是一种"在之中"的主体形式.从"非之中"到"在之中"的过程反映了当代哲学从逻辑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进入我国宪法以后,权利推定有了更高更明确的规范支持,权利推定被提升为一种司法中的积极作为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利推定是一种变相的司法自由裁量。相反,权利推定是司法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积极制约因素。司法中的权利推定从权利推定所强调的"隐含法律"之发现、多元主体参与沟通和司法权利推定中的层次性三个不同的方面制约着法律实践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从而保证了司法过程的正当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4.
吴新锋 《南都学坛》2012,32(1):77-81
流浪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永恒的生存方式。艾青在新疆的16年是一种"模式化的朝圣之旅",和其他新疆流寓作家(朝圣者)一样,他经历着"模式化的思想改造",干着"模式化的革命工作",过着"模式化的革命生活"。艾青在新疆的思想上"模式化之旅",既是党和人民对其思想改造的过程,又是时代对艾青思想熔铸、锻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艾青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是"右派们"所共同经历的,像众多右派一样,艾青在这样一个"模式化的旅行"中,试图通过对文学真与美的追寻、人格自由的挣扎来再次吹响"芦笛"。艾青的"朝圣之旅",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的朝圣之旅,更是所有新疆流寓作家,甚至那一代人的朝圣之旅,这对我们思考那些和艾青有着一样"模式化旅行"的同路人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5.
自由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伦理学中关乎人的道德的核心话题。叔本华对"自由"的诠释建立在他的"意志本体论"基础之上,并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倾向。他的"自由"只是意志的自由,只有在"自由"的境地里才能把握意志本体。他的"自由意志"也已超出纯粹伦理学的意域,而贯穿于整个体系。其哲学的悲剧性在此凸现为他提出的"自由意志",其真正意义上是消极悲观的。叔本华最终为人生指明了一条取消意志,实现所谓"自由"的涅磐之路。本文将试图沿着叔本华自己的思路,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自由意志",来把握其哲学的真正内涵,及其影响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无论从叙述主体还是叙述方式来考察,萨满教对先锋小说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可以说,马原的先锋小说既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外来影响相关,同时也是本土文化萨满教影响的结果。萨满是神界与人间的沟通者,跳神时萨满的灵魂可以暂时离开身体,自由地往来于天地之间。而先锋小说中的叙述主体"我",往往既是叙述人又是作者本人,同时,也可能被随时置换为其他人。叙述主体"我"分身有术,变幻莫测。"我"与萨满在功能和作用上达到了默契和一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孔子没有使用"自由"概念,并不等于孔子没有自由思想。对孔子自由思想的探讨,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必须从"自由"何以产生以及如何实现的角度,来理解孔子自由思想的真谛。孔子的"自由"思想是孔子在主体意识觉醒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行"、"思"等活动,达到"为仁由己"乃至"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孔子并没有把"自由"预设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自由"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自由"对孔子而言,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义与自由都是人性之善的具体呈现。主张性别正义,目的在于实现两性作为个体的自由属性;坚持革命理性,则在于谋求全社会最大多数人群的自由权益;因而,性别正义与革命理性交织在一起,时而融合时而冲突。自由有多种类型的划分,除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还可以分为"需要的自由"与"能力的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不同于上述几种类型,同时又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不异化则为善,善即自由,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概括性表达。丁玲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从"不善"走向"至善"的过程。她的作品,不仅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人类主体意识中各种不同纬度的自由,而且在创作的精神升华中,还诠释了自我超越的大自由:"忘我"。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方面突破传统对"浮士德精神"的解读:一是"欲望升华说",浮士德奋斗的一生是从"肉体欲望"升华为"精神欲望"的过程,他始终坚持了两种"欲望"的融合,彰显了完整的"欲望精神";二是"基督精神升华说",《浮士德》思想本身超越了基督教神学传统的框架,由上帝的"他救"走向人类的"自救",现出人类对自我力量的认同与信心,彰显了内蕴着的"超越精神";三是"人性升华说",浮士德在追求人性"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凝聚了"自由精神"。最后,探析"浮士德精神"的意义所在,即"揭示了人类永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