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1-5
本文以中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和预测分析,在全面总结青岛近年来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岛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所处的战略方位、基础条件和综合优势,论证了青岛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成为全省发展龙头所应确立的战略目标、功能定位和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在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同时,在鄂西地区确立一到两个城市承担起鄂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的"一主两副"战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也适应现实的经济资源约束和发展要求,是我省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可以将"一主两副"融入湖北省当前"两圈一带"战略,作为其战略支撑点去推进,以此促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二是可以统筹武汉城市圈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协调发展,给予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多支持;三是在省域副中心城市进行必要的机制、体制创新,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四是在继续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同时,因地制宜,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给予区别对待;五是扩大城市的区划空间,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3.
全面考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从相对宏观的整体角度去审视。本研究基于省域空间"三维视角"———城市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结构空间和资源要素空间配置三个视角,以重庆市为例,发现重庆市资源城市多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周边和渝东北翼地区,经济总量过多集中于发达都市城市圈,要素资源空间配置也反映出向发达地区集中的态势。这反映出资源型地区经济欠发达和要素投入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基于省域空间视角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设计,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林才雄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4):9-12
基于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发展现状,利用相关人口指标与武汉、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相比较,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规模、行业人口结构及人口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促进城市发展的人口对策。 相似文献
5.
《青岛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研究》课题组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7-11
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把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摆在战略全局位置,要求青岛紧紧抓住新一轮腾飞的重要战略机遇,尽一切力量加快发展,做大做强,高起点谋划发展战略,在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大格局中,找准目标定位。青岛只有尽快提升综合实力、提高中心城市能级,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带动半岛城市群乃至全省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志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87-90
在低碳经济浪潮中,高碳战略产业对省域影响巨大。碳可通过高碳链传导。对省域高碳初级能源产业与下游高碳战略产业分别聚类分析,可找出相应低碳压力集团。通过因子分析,可形成省域高碳战略产业低碳压力综合评价。省域战略高碳产业需要正确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产业趋同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两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选择的博弈模型为基础,通过不同政策支持的对比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产业趋同源于各地方政府间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博弈,因此,只有采取政治和经济两种手段,并通过正式制度安排进行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激励,才能促使地方政府发展与其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 相似文献
8.
曾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8-36
经济韧性作为新兴发展理念反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从抵抗力、恢复力与进化力3个层面构建经济韧性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与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韧性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进化力表现良好,恢复力与抵抗力有待提升;(2)板块差异呈现“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阶梯分布特征;(3)2019年各省经济韧性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多数省份经济韧性发展具有领先优势,且部分省份经济韧性塑造出现抵抗力、恢复力与进化力三者不协调状态;(4)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呈现波动性的变化特征,并在东西方向上呈“中等→较低→低”水平梯度递减格局,各省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经济韧性类型的地方化特征,且省域经济韧性发展的空间依赖性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刘晓峰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65-68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苏南与苏北的经济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的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这一现象主要源于1980年代实施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到1990年代形成了明显的制度差异,主要表现在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所有制结构三个方面,苏北在这种差异背景下必须努力寻求制度突破,打破制度“锁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4-30
次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和培育恰当的次中心城市更是重中之重。以济南、青岛作为山东省域双核中心城市,对山东省各市14个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并对量化结果给予定量评价和排序,最终选出烟台、潍坊、济宁作为次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研究认为烟台、潍坊、济宁与济南、青岛相呼应贯穿整个山东省,新的次中心城市与原始双核结构形成"二次辐射",共同形成新的互补叠加优势。 相似文献
11.
吕彩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6)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使中国城市的性质、结构、功能等发生变化,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转型.区域政治中心地位在城市的现代化启动过程中发挥了推动和制约双重影响:一方面以政治军事力量聚集区域资源,为传统政治城市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另一方面又以封建统治的严密控制而使这些城市缺乏充足的现代化启动动力.由于现代化启动过程是城市向近代转型的起步阶段,决定了城市的总体发展方向和路径,因而,研究区域政治中心地位在这个关键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极具意义.本文以保定为例来分析这种双重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对其他城市发展的影响,以京津冀城市群为考察对象,选取区域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以1995~2017年城市间的面板数据为实证样本,通过构建城市规模、高铁开通两个计量模型,并对模型可能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考察、模型的稳健性进行检验,就区域内中心城市是引领带动还是产生“虹吸效应”,高铁开通对城市协同发展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对城市间的经济协同发展有影响,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土地规模的不同集聚导致这一影响效应不同,城市间的地理距离对这一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调节作用; 同时,高铁开通这一外生事件对城市间的经济协同发展也有影响,且高铁开通在城市规模对经济协同发展影响的路径中也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3.
14.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文韬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城市化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对组织和领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增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区域特大城市发展目标与产业支撑能力研究——以合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晓岚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17
中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快速成长阶段。基于中心城市和城市圈发展理论,着眼于合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着力打造泛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的定位,研究合肥新城市定位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6.
蒋裕德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19
长江流域经济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组成四个经济协作作区。利用特大城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优势,以局部带动全局,从整体上推进长江流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2019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目前各地区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所展开的城市首位度提升、强化中心城市作用的区域经济发展导向,究竟是会导致城中心城市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劣化区域的协调发展,还是会形成更强的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其辐射扩散范围,缩小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研究针对性分析我国现阶段重要的空间形态——城市群,其中心城市首位度变化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及协调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层面,研究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城市最优规模倒U型模型对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构建形成中心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分别从中心城市在集聚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抑制作用、中心城市在扩散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作用、中心城市不同首位度水平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对中心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内部作用机理展开分析。在实证层面,研究以中国十九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7年中国十九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展开固定效应分析,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对模型内生性... 相似文献
18.
省域入境旅游经济既存在能反映真实变动特征的确定性趋势和周期,也存在因产业敏感特性所致的季节和随机扰动特征,了解这种经济特征是认识其运行规律的关键所在。采用Census X13季节调整和HP滤波结合的方法,测量海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的潜在增长趋势、周期、季节和随机冲击等时间序列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海南省入境旅游收入值呈现出“三段式”的潜在增长趋势,各周期间存在时间跨度差异、波动率变化和扩收比例不定等显著非对称现象,且随着时间演化也呈现出震动幅度越来越大和稳定性越来越低的特征;产业运行对随机因素的冲击较为敏感,季节性因素在年际间存在规律性促进和抑制时段,季节性和随机因子产生的正负效应对等。本研究认为,季节调整和HP滤波结合的方法对衡量旅游经济时间序列特征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入境旅游产业本身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自我恢复力,旅游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值得肯定。省域入境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阶段性停滞和周期间的非对称,支持性政策对旅游经济的确定性持续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在充分认识旅游经济时间序列特征的基础上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区际联系视角考察,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产业定位,必须注重城市资源禀赋的区际意义,历史形成的产业基础及其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以及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所赋予的城市未来的职能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江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江西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比较了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区位和发展轴线分析确定了江西的区域中心城市及其等级。同时根据江西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江西应当采用点-轴开发模式,以京九和浙赣铁路为城市发展主轴线,重点优先发展南昌、九江和赣州三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