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凤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2):112-119
康德的历史终结论不仅是他的历史哲学中的重要论题,对于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这个问题上,康德各个文本中呈现出来的观点似乎是不一致的。这需要从现象界和理知世界两个层面来思考这一问题,并可以分别从个体与整体两个视角来考察。在现象界的个体视角中,历史的终结意味着每个人在其生命终结时自己清算一生的所作所为;而在现象界的人类整体视角中,历史是永不终结的,历史总是向未来无限地延伸着,人类世代也是向未来无限地延续着。在理知世界,历史的终结对于个体灵魂而言意味着,灵魂对整个感官世界的疏离和无能为力,在这点上,康德否定灵魂轮回转世的观念;而从整体视角看,全部人类历史从开端到终结,都在上帝的预见和掌控之中,终结不是一个瞬间事件,而是人类在全部时间中的恒久功业。康德通过这种历史终结论一方面论证了普遍历史理念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揭示了道德上的终极目的在普遍历史中的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2.
郑德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5-11
以现代化为核心的 2 0世纪三次巨变 ,不仅超越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变迁 ,而且也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三次巨变既各具不同的历史特点和历史地位 ,又有着历史逻辑的必然 ,是 2 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孔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5):11-15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针对资产阶级永恒化自身的意识形态而展开的,所以指认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合理形态辩证法”与资产阶级辩护士“历史终结论”的斗争,就构成了马克思批判活动中的“一个与所有问题”。在马克思身后,历史终结论虽然仍在以各种面貌不断出现,但它们在最基本的理论预设上并未跳出马克思的批判框架--对“自由、平等”之虚幻性的透彻分析。 相似文献
4.
5.
6.
根据一系列的事实,笔者想从理论上阐明服务经济化的涵义。事实上,对服务经济化涵义的研究将碰到一些基本问题。比如,所谓服务经济化,首先必须以服务的特殊性为前提,因为它不 相似文献
7.
“八大”提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问的矛盾”。历史证明,“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结论是正确的。可是,在一年后的八届三中全会上(1957年9~10月),毛泽东同志首先在党内轻易地改变了“八大”结论。他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到了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5月),刘少奇同志宣布,“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 相似文献
8.
涂绍钧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1):45-54
徐庆全同志撰写的<丁玲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一文在<百年潮>杂志2000年第7期发表后,引起文艺界许多同志的关注.2000年8月3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张炯同志主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一次专题座谈会,就徐庆全同志的文章进行了座谈.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翟泰丰同志对此次会议十分重视,委托郑伯农同志代表中国作协党组参加会议,应邀与会的有丁玲研究学者陈漱渝、王中忱、张永泉、涂绍钧、杨桂欣、王增如同志,老作家代表陈明、黎辛、丁宁、张凤珠同志,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作协人事部副主任刘毅峰、<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主编涂途、<求是>杂志副编审孙珉、<文艺报>总编室副主任石一宁同志,文章作者徐庆全同志也主动要求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本着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徐文中某些观点进行了认真座谈.一致认为丁玲同志历史问题结论的"一波三折",是"左"的错误和文艺界的宗派主义对一位革命作家的伤害;文章作者从私人的渠道获取某些"档案"材料,并在公开刊物上予以披露,实际上有的材料并非正式档案材料,这样的引用是不正当的,也是不符合组织原则的;经中央书记处批准颁发的中央组织部1984年9号文件,是党中央拨乱反正、对丁玲同志的历史问题所作的最后结论,不容质疑,更不能容允置历史事实于不顾,对丁玲同志这位久历磨难、仍然对党对革命忠心耿耿的老作家加以贬损.现根据座谈会发言顺序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牛俊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5):39-43
在总结历史经验中不断前进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总结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得出:只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随后,江泽民在重申毛泽东、邓小平历史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继往开来,得出了新的结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四个“只有”结论的逻辑展开过程,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对于坚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毅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5)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领导我国人民战胜千难万险走向胜利的历史,就是学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下简称“结合”)的历史。我党为实现这个“结合”,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途程。认真探讨“结合”的理论根据和学习我党实现“结合”的历史,深入理解这个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对于端正思想路线,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任务,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岳军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126-131
学界对司法鉴定结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一直争论不休,鉴定结论主观论者基于认识论的一般原理认为鉴定结论是一种主观反映客观的东西,虽然内容是客观的,但却赖以主观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就势必具有主观性。从而就可以推导出主观因素在鉴定结论中的合法地位,鉴定结论的主观性也就成为一种应然或必然。事实上,鉴定结论主观论者忽视了鉴定过程中鉴定人的主观因素本身就是非法的。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的存在基础是鉴定结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规律之上。笔者通过对鉴定结论证据的特点、形成过程以及相关立法的深入分析,试图证明鉴定结论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其客观性,而绝非其主观性。 相似文献
12.
季乃礼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2)
有关意识形态终结的论述,或从内容方面,或从结果方面进行论述,泰特洛克则从认知的视角,提出了整合复杂性的概念,整合复杂性的高低与决定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此,他以极端和温和判定左、右,与温和的左派和右派相比,极端的左派和右派都与威权主义密切相关,未来的预测都会出现偏差.因此,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但如何思考则是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王素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37-40
认证是司法证明的核心环节,司法鉴定结论的认证决定了鉴定结论是否能够被采纳,直至是否被采信。我国司法鉴定结论的认证规定相当原则、模糊,以至于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司法鉴定结论的认证通过鉴定结论的庭前开示程序和庭审质证程序来进行;在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认证时采用合法性和科学性审查标准来相应进行;对鉴定结论的证明力认证采用采... 相似文献
14.
15.
孟凡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38-41
历史终结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历史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中,通过对20世纪后半期全球形势变化的历史事实分析,重提并进一步阐释了历史终结论思想。历史终结论不仅是一种历史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性理论。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与批判,并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大历史进程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推理分为实质推理和形式推理,学界一般认为法律推理也应包括实质推理和演绎推理。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法律推理实际上就是并且应当是演绎推理。由于受到法官前见、大小前提的不确定性以及案件语境的影响,作为法律推理的演绎推理并不能像纯粹形式逻辑中的演绎推理那样确保其结论的确定性。司法结论的不确定性之具体表现是法官几乎总是可以、并应当在是或否以及多或少的问题上做出自己的主观选择。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诉讼实践的需求,使测谎结论在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与此相伴的则是对测谎结论证据能力的不断争论.鉴于此,着重从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分析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通过论证,认为测谎结论不具备证据能力,只能作为侦查辅助手段发挥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叶兴浩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7):64-67
运用典型的科学史实,分析了霍根关于科学终结的内、外两个方面论证的错误,指出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类一定历史时期认识的有限性使科学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认识的每一次突破都把科学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科学的停滞是相对的,突破是绝对的,科学无终结. 相似文献
20.
胡宇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5):57-60
测谎是一项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的犯罪心理鉴定技术.测谎原理的科学性,测试方法的稳定可靠性以及测谎实践所表现出的高准确率,是测谎结论存在客观真实性的基础.由于测谎测试的是与案件有关的心理痕迹,因而测谎结论具有相关性.从性质看,测谎结论属于鉴定结论的范畴,因而形式上具有合法性.测谎结论作为一种诉讼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