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形势不但改变了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也改变了海峡两岸的政治对立轴.国民党台湾当局的“本土化”、“民主化”政治转型,带来台湾主体意识的喷发和台独政党的乘势崛起.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被否定,“统独对立”取代“法统之争”成为双方政治斗争的焦点.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回归“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不过,台湾当局刻意突出“共识”分歧的做法,使两岸政治互信的积累受到干扰.两岸关系要持续稳定前行,需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更进一步,面向和平统一之未来,构筑“一中共表”的政治框架.  相似文献   

2.
两岸同时加入WTO后,是主权国家与单独关税区的关系。文章分析了两岸尤其是台湾当局对“三通”、两岸相互投资等问题在入世后的政策变迁,认为两岸经济依存度的增大显示两岸一体化的趋势,对两岸在地经济的重构、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裨益,在目前两岸政治僵局未打破的情况下,可先促进两岸民间经贸交流,循序促进两岸“三通”,最终谋求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两岸开放交流20周年。“悠悠万事,统一为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祖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纵观两岸分离的这58年历史,实力对比其实一直是两岸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不管是从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还是从政治、社会环境、人心向背等方面来说,祖国大陆都较台湾居于优先地位,两岸实力对比开始并将继续朝向祖国大陆这边倾斜,两岸关系的主导权操之在我,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光明前景。只要我们顺势而为,牢牢把握机遇期,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增强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战胜统一之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4.
台湾和祖国大陆在产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互利性。1978年以来,两岸经贸交流成果颇丰,为了进一步发挥互补优势,更好地发展两岸经济,双方均应积极创造条件。祖国大陆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台商利益;台湾当局则必须抛弃'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这是稳定两岸关系,充分发挥各方经济潜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之转机与出路在于 ,台湾当局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调整过时的“戒急用忍”政策 ,回到“九二共识”、承认“一中”原则、重启协商机制的轨道上来 ,并以“先易后难”的务实原则 ,优先发展两岸经贸技术合作 ,以化解两岸对峙僵局 ,纾解台湾政经危机。  相似文献   

6.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出现了若干落差,如经济关系的密切与政治僵局无法突破,岛内经济回稳与执政当局政局掌控力的下降,大陆惠台政策的深入与岛内民众中国认同趋淡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两岸关系朝纵深发展,影响两岸持续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两岸政治互信尚未建立,全方位交流无法有效增进岛内民众中国认同的情况下,本文尝试从社会整合理论出发,探索建立社会整合机制,推动两岸持续合作的方法和途径,以夯实两岸合作的社会基础,为两岸持续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共同体感"是推动一体化的强大力量,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等原因,台湾民众的两岸共同体感严重流失,两岸共同认同被割裂,对祖国大陆的疏离感在加剧,这种情形严重制约了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要重视对台湾民众的社会心理建设,尤其不断强化台湾民众"共同体感"的建构,培养其对两岸共同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强化"两岸一家亲"理念,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8.
贸易成本对于分析海峡两岸贸易乃至促进两岸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共同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采用改进了的引力模型和普莱斯—温斯登FGLS估计法,可对1979-2010年32年间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贸易成本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两岸贸易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的幅度趋缓.海峡两岸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和“三通”的实现有效降低了贸易成本,但汇率的波动以及台湾当局所制定的“戒急用忍”和“积极开发,有效管理”等针对祖国大陆的限制性经贸政策提升了两岸贸易成本.因此,海峡两岸可以搁置政治争议、继续挖掘贸易成本下降的途径,降低两岸经贸往来中的障碍与壁垒,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区域经济一体的发展趋势 ,必然使祖国大陆和台湾的经济关系在世界经济及亚太经济的整体框架中运作、联系、互动和发展 ,因此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把握两岸经济关系的走向。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在经济发展上的互补互利性 ,互促共生性 ,以及在亚太中的既互相联结又互相依托的区位优势 ,使两岸四地的经济联系 ,在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整合的趋势 ,因此要在祖国大陆与港澳台的经济整合中把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两岸的经济关系发展状况 ,一直与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紧密相联。积极的政治因素促进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 ,而消极的政治因素则阻碍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 ,因此要在各种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互动中把握两岸经济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内涵是政治上主张“不统、不独、不武”,对两岸关系的定位是“九二共识”框架下的“一中各表”,并以此作为两岸谈判的政治基础;经贸上主张构建两岸共同市场,以奠定两岸经济共同体;同时,主张加强两岸民间教育、文化交流等,该大陆政策有助于两岸和解稳定与发展。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实施,也将受到美国、日本和民进党以及岛内“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牵制,同时,马英九所标榜的“民主”、“人权”理念,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变数。  相似文献   

11.
隋炀帝为巩固大隋王朝的统一,相继三次派船队去台湾"抚慰"、"慰谕"。其原因有三:一是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二是隋朝大统一和拓疆固土的需要,三是隋炀帝把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杨隋船队三到台湾的意义:第一,是中原统一王朝第一次把台湾纳入中国领土的具体体现,拓宽了隋朝海疆,使台湾在大统一的杨隋王朝的改革开放中得到发展;第二,炀帝"抚慰"、"慰谕"的思想政策,不仅是炎黄脊梁、国姓杨氏"混一戎夏"民族政策的体现,而且对今天中国和平统一台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第三,为后来历朝皇帝能有效管辖台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岛内“台独”势力恶性发展,“台独”恶行步步升级,“台独”既践踏一个中国原则,又危害中国的核心利益。本文描述了《反分裂国家法》出台的背景,分析了它的合理性,阐述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反分裂国家法》必将对打击“台独”的嚣张气焰,促进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对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已经成为历史学举足轻重的分支学科,其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尤其在当代中国风云人物与重大事件的研究中,显示出独特的韵味与魅力,获得巨大的成功。海峡两岸的口述史研究起步较早,互访交流始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近年来有着更为密切的接触,两岸口述史刊物与口述史成果的交流也获得长足发展,标志着一个新的口述史研究热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对台湾学界评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起步迄今已20多年,台湾学界始终关注着祖国大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很多批评文章.诸多分歧的视角,展现了两岸学界因相隔所凸显的不同的政治文化想象,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的差异.通过对台湾学者的学理叙述位移的考察,一方面可以展现出两岸学界学术风格的多维向度,繁富的思想内涵和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两岸学界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经济、政治体制不同,衍生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各沿着自己的轨迹变化、发展。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意识的伦理体系又包含有共性,爱国主义是其重要特征,是两岸人民共同信奉的伦理原则,恪守的道德规范。这种千百年来积淀的深厚情感根植在两岸民众的心底,将大陆和台湾牢固地连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是当今世界关于破产原因的两钟立法模式。香港破产法实行列举主义 ,台湾、内地破产法实行概括主义。与港台相比 ,内地存在破产原因多元化的缺陷。因此 ,笔者提出了完善内地破产原因的立法建议并深入论述了“不能清偿”与“停止支付”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台海两岸物流合作需求的总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两岸物流合作方式进行了研究。从总量上看,不断增长的贸易额为两岸物流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从结构上看,两岸贸易结构以产业内产品为主,并且大多数产品适宜于采用集装箱运输;从空间分布看,两岸贸易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物流腹地拓展空间很大。针对两岸物流需求特征,提出了两岸物流合作方式,主要是发展多式联运,拓展物流腹地;构建轴辐网络,整合港口资源;组建战略联盟,加强企业合作。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的诗论界对西方后现代理论的接受与演进几近同步。在当代文化向后现代诗学转换过程中,双方均取得一定实绩。这包括对概念的正名与梳理、对理论的阐释与演绎,以及挖掘文本的后现代元素等,业已确立了自己的平台。后现代诗学理论初步与古典诗学、浪漫诗学、现代主义诗学并立。两岸后现代诗学既有若干的同一性,也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农地制度改革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地比例高是我国台湾与大陆农业资源的共同特征。因此 ,制约人们对有限农地资源使用方式选择的农地制度安排 ,在影响两岸农地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中 ,始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以 194 9年为起点 ,台湾与大陆由于经济制度不同 ,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农地制度改革途径 ,并且 ,各自的农地制度安排也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与客观经济规律运作中展示了利弊。对两岸历经 50年的农地制度改革绩效与弊端进行比较与分析 ,作为农地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小农经济发展之借鉴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