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探讨的是西北伊斯兰教门宦教派与近代西北回族军阀的形成之间的关系。门宦在近代西北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回族军事集团在形成过程表现出对门宦组织巨大的依赖性,但在回族军阀体制形成后,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排斥性。  相似文献   

3.
论研究中国伊斯兰门宦制度的民族学内涵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门宦是典型的结合社会文化特质的宗教制度。中外学者均重视对中国伊斯兰门宦制度的研究。本文试以民族学方法来厘清对于门宦制度的研究意义与内涵,展现出门宦制度在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适应中的特质以及具体风貌。认为在宗教民族学建构下中国伊斯兰门宦制度今后的研究方向,应从历史文献学的溯源研究与历史现象的解释、宗教学对苏非主义教理与相关伊斯兰教义内涵的诠释、民族学对教权体系运作和社会文化变迁现象的归纳与分析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雪梅 《回族研究》2012,(2):117-121
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是宗教学、民族学、回族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自民国发端至改革开放之后兴起,历经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已有众多研究成果问世。对既存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进一步开展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派问题,是伊斯兰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5个方面探讨了清代包括青海在内的两北地区伊斯兰教产生诸多教派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宗教本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论及回族穆斯林家谱或族谱,一般都以纪录家系血胤宗族发展的内容为主.不过,西北苏非门宦以其道统源流及其世系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系谱,就某种意义而言也是一种宗教组织性的家谱数据.过去这种道统世系与内传式的系谱数据不容易被外界所知晓,但随着佛莱彻与马通等中外学者的努力,让这类系谱的研究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学当中,具有信史与宗教志意义的专门领域.近年来,大部分传统门宦系谱与当代相关重新整理的历史资料都纷纷正式出版,这种“当代再现”让门宦的历史及其研究不再成为难以跨越的禁区.其中嘎的林耶大拱北门宦第六辈当家人祁道和完成珍贵的系谱数据《清真根源》,就嘎的林耶哲理、道统源流的正当性、以及华哲阿不都董拉西与祁静一等重要事迹留下内部诠释与论述的依循原则.而当代重印《清真根源》及其相关后续书写,不仅是为了还原自身宗派历史的使命,同时亦包含在“改革开放”时期配合西北穆斯林社会宗教复兴的契机,再次展现其坚守嘎的林耶教理以及道统传承的正当性与正统性.大拱北的优势在于,以系谱数据中道统传承所建构的历史记忆与内部认同机制,不仅阐释了历代当家人世系源流与发展脉络的具体史实,同时更彰显出苏非神秘主义修道团体对于导引穆斯林社会迈向信仰正道的相关实践纪录及其重要性.而在现代化与世俗化的双重影响下,应如何发挥并阐扬此一优势,则是攸关一个有着三百年历史传承的门宦体系今后是否能在中国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自从兴起以来,就得到来华西人的关注,传教士安献令就是其中一位,民国6年,他在甘肃兰州皋兰县监狱里无意间遇到了被关押的西道堂第四任教长敏志道,通过与之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西道堂的研究兴趣。他不仅记录了马启西创建西道堂的经历、西道堂抵抗白朗的过程和敏志道等在监狱的实际情形,而且将所见所闻告知了来中国西北的传教士同行,引发了他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中、西方研究西道堂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西道堂是清朝末年由卓越的宗教思想家和实践大师马启西先生在经训思想启发指导下,结合中国西北穆斯林的实际情况所创建的一个伊斯兰“乌玛”宗教社团组织。其特点是利用宗教维系人心,凝聚情感,弘扬伊斯兰文化道德精神,兴办社会事业,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9.
丁俊 《西北民族研究》2013,(1):162-169,190
伊斯兰中间主义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日益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思潮,它秉承伊斯兰文明中正宽容的文化传统,致力于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理念,反对各种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的对话,谋求人类社会的和合共生与世界的持久和平。中间主义的诸多主张与中国倡导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并行不悖,其中正和平、宽容和谐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穆斯林抵御和防范各种极端思想,秉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恪守和平中正之道,参与构建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12年6月9日至10日,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回儒世界观与中国伊斯兰研究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召开。此次研讨会是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康安.理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伊斯兰教政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各阶段的伊斯兰教政策的内容和伊斯兰教各项事业运行发展的具体实践 ,指出正确宗教政策指引下的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已成为中国伊斯兰教进步与发展中的一条主线 ,它在新社会实践中发挥着而且必将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武汉市有共有少数民族成份49个,少数民族人口5.42万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回、维吾尔、撒拉、哈萨克、东乡、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回族人口有2.0578万,约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0%。回族是世居民  相似文献   

13.
原彦平 《回族研究》2012,(3):139-141
一20世纪40年代,位于西安的国立西北大学为了方便校内穆斯林学生的就餐而设立了清真灶。为了管理清真灶而成立了"回民同学会"。"回民同学会"是由穆斯林大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有理事数人,来自甘肃张家川(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法律系学生马通被推选为理事长。马通和中文系高年级的学生冯虚(冯增烈,1926—1996)等人,创办了一份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介绍穆斯林生活习俗与伊斯兰教的刊物——《新录》。该刊为不定期刊物,办刊经费依赖穆斯林学生的捐助,经费十分困难。1949停刊,前后出版四期。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作者根据自己在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加工而成。完全是作者初涉回族学的一点体会。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认为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从文化角度看,是大体相同的。故尝试着从文化或文化学角度来参与回族学的立论。认为站在世界文化或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立论,可以使回族学研究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有较广大的研究群体,有较多的读者或受众。立论包括立论动机、立论要点、立论自评三个方面。还兼谈了一些有关回族与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大体同构问题的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强大的国家硬实力的支撑下拥有强势传媒,以引导全球主导性议题、设置特定的传播框架以及营制有利的舆论环境等方式掌控了国际传媒的话语霸权.其中,阿拉伯-伊斯兰、中国等议题一直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流媒体传播的"重中之重",由此引发了因国际传媒冷战格局所致的西方媒介霸权主义这一全球性问题,并对当今国际关系构成巨大挑战,影响并制约了全球软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6.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无论地缘位置还是其丰富的油气储备都成为各国及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重要舞台,这其中具有传统优势的伊斯兰教对该地区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伊斯兰国家中最具典型的土耳其与伊朗在中亚的影响与渗透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中的对策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云南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纳忠教授在1957年3月14日《云南日报》发表的《清代云南回族人与伊斯兰教文化》一文中说:"云南回族对伊斯兰学术的教学与研究,大约开始于元代……可以考得出的,大概开始于明末、清初。"清代中叶以后,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云南回族人马德新和马联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马德新一生用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写成的著述多达三十余种,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教义、教典、教律、宗教哲学、阿拉伯文法、天文、历史、地理无不见于其著作中。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文化作为渊源于异域的宗教文化,在传入中国国土后,面临着一个与区域本土文化适应的历程.多向的采借与吸纳成为了伊斯兰文化在异域空间中获取生息的关节要件.旨在中国国土扎根的伊斯兰文化,借用了所置身区域的本土文化,在会通之中将自身的文化和本土文化交融并接,最终形塑凝炼成一个兼具多重特色并举特定时空中的符号.于每年一次在夺底沟回民穆斯林墓地举行的拉萨回民的"抓饭节"就是伊斯兰文化在直面特殊区域的过程中,对藏文化采用会通性行为而嫁接成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从当代的行政管理学意义上着,马援在陇西执行的民族羁縻政策,在管理上有了质的突破.在岭南,"悉定郡县为令长也,"用拥护汉朝的骆越贵族和骆越族的平叛将领作为新设郡县的官吏,并且用汉朝法律予以约束.这实际上是民族羁縻制度的雏形,为后来最终形成一套严密、完善的民族羁庶制度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艺术乡建作为乡村建设的新形态,以“艺术介入”之维体现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近年已取得了系列性的成果,同时也因对于“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理解与实践有所差异而存在诸多问题。艺术乡建实则并非局限于艺术家/艺术作品的介入,而是在当代多元文化叠合的语境中,综合运用美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以审美经验的自律为基础,对乡村自身的礼俗秩序及其嬗变进行发掘和阐释,并以当代审美经验构建新的乡村共同体,从而真正激活乡村自身的价值。礼乐制度是富于中国经验的审美治理机制,探讨礼乐制度如何在民间接衍并建构其当代形态,是实践中国艺术乡建由“外”而“内”并交互共生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