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基于两部门模型,构建实际汇率低估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全球179个国家(地区)1970—2017年大型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实际汇率低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其影响渠道是通过加快工业部门(可贸易部门)的规模扩张,同时促进劳动力跨部门转移、资本投资与技术进步.然而,实际汇率低估的增长效应会随着工业化进程而逐渐减弱,具体将伴随劳动力剩余减少、金融发展水平提升以及前沿技术差距收敛而弱化.研究结论认为当一国工业化进程尚未触及实际汇率低估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临界条件,维持实际汇率在适当水平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是否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也面临着应该如何发展重化工业的政策选择。根据对中国工业化进程具体阶段的分析以及国际经验的比较,可以断定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发展的时期。根据工业化的规律,重化工业化是中国难以跨越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依然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化工业的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本质上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3.
由于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改变,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着后发劣势递增的困境,使传统工业化模式、传统经济赶超战略、传统的现代化模式不可持续,只有突破传统工业化模式、传统经济赶超战略和传统现代化模式的束缚,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经济赶超战略转型,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的赶超.  相似文献   

4.
应对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开放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民 《学术界》2007,(1):7-19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内外失衡之中。造成这种结构性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最近的经济增长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造成内需不足、出口增加,于是便有统计数字所显示的内外同时失衡的宏观经济现象。由于造成中国内外经济严重失衡的原因是结构性的,所以,中国所应当采取的战略显然应当是结构改革,而不是总量调控。结构改革的目标应当是走市场化和城市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因为市场化改革可以引导企业更好地根据中国的资源禀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走城市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则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增加内部需求,并且由于城市工业与乡村农业相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加国民的收入来增加国内的市场需求。假如中国可以通过这样的结构改革来增加内部需求,那么中国外部经济的高额顺差也就会随之缩小,中国经济从而也就越是有可能走上稳定增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133,自引:0,他引:133  
本文从我国工业化的特殊性出发 ,以人均收入水平为主、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为辅来分析工业化进程 ,认为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只处于中期阶段的上半期 ,但产业结构偏差和工业结构升级缓慢 ,影响了工业化中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增长质量的上升。因此 ,现阶段推进工业化的模式应该是 ,通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来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 ,消除人均收入水平与工业产出比重不协调而产生的需求制约 ,以支持工业化阶段的演进和经济较高速稳定增长 ;同时 ,通过加快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加快装备工业发展以带动工业结构升级 ,推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开放型发展模式与世界经济是相和谐的。虽然中国的发展影响了世界市场的产品与资源能源价格,但这是经济全球化把中国放在生产制造分工的结果,“新殖民主义”没有理由。中国是在积极参与而不是挑战现存世界经济体系中发展的,同时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又证明中国是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开放战略的调整和升级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致的全球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周期作用的结果.发达国家启动新一轮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必将带来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全球产业转移.我们要把握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扩大开放,吸引先进生产要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进口先进成熟技术和高端人才,继续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之路,走低成本制造和服务之路,保持中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基本现代化.经济危机并没有改变当前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和重组的根本格局,没有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9.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世界各国战胜危机,实现可持续和均衡增长的战略选择,但"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会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而将充满博弈与挑战.对于中国来说,既要警惕"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带来的挑战,也要利用其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战略调整,以增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动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萍 《江汉论坛》2004,(12):19-21
运用国际上评价工业化的主要指标对中部六省的工业化进程及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这是所谓"中部塌陷"的基本原因.因此,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是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但是,中部地区原有的工业化推进战略已经不符合新的形势的要求,必须实现转变.  相似文献   

11.
12.
低价出口低端产品是我国开放经济传统均衡中产品层次战略的集中体现.面对从以出口导向为核心的第一波全球化战略向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第二波全球化战略的转化,我国开放经济传统均衡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难以持续.在开放经济新均衡下我国产品层次战略需要从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未来我国开放经济均衡的产品层次战略必然是以国内市场需求为指引,在中期内走向中端产品,在长期内走向高端产品.  相似文献   

13.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美国东亚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亚地区本身的政治经济格局.由于美国在东亚地区有着直接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军事存在,因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美国的东亚战略形成挑战和冲突.文章拟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和预测,进而分析这种发展趋势在若干领域可能与美国东亚战略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美国与东亚国家之间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五动博弈,在此基础上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前景作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判断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至今,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隐忧.目前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跨国转移为江苏利用外资提供了新机遇.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新形势,提出了江苏"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的战略调整取向.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后的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相对均衡的发展战略时期。从单向度追求发展速度到速度与民生的双重追赶,意味着中国将出现以要素价格不断上扬为基本特征的重大经济变革趋势。如果这种成本上升的趋势不能为生产率上升速度所消化,不能从依赖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向依赖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经济将出现"滞涨"并陷入发展陷阱。为顺利实现这种"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效应,需要我们转变经济体制,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的立足点,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动积极地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迎接新经济变革所提供的战略机遇的不二法门。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向结构变化要速度,是走出仅仅依靠投入和消耗维持发展速度的怪圈、全面进入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标志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将战略空间这一国际地缘政治的概念衍生到了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过程研究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空间问题。研究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分析框架,把战略空间定义为和集聚中心相对应的一个空间概念;继而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的分析,讨论了战略空间的属性及其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战略空间的判断原则和选择标准;最后以浙江经济发展为例,具体分析了特定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战略空间的选择问题,突出并验证了战略空间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所具有的动态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前景取决于市场基础制度的建设和增长战略的路径选择,而在传统的增长战略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并根据长期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结合实际,提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国借由区域一体化从地区和平崛起,再走向世界,这是新时期大国和平崛起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和平崛起也需遵循这一路径选择,主动、积极地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倡导东亚区域一体化。从地缘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经济的构筑在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发挥着相当程度的溢出效应。受地缘环境的制约,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不得不面对地区考量和检验,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用心经营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区域整合。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约束下,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化解中国碳排放剧增与工业化发展矛盾的基本途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以环保型科学技术为推动力,以环境友好化为主要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中,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利用循环经济、提倡和谐消费观、优化成本分摊机制等是低碳条件下中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理性选择。而建立有利于低碳排放的市场交易机制、探索低碳经济的合作机制以及科技创新机制则可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中国经济开放发展状况作一个总体判断的基础上 ,就外贸和外资发展的积极作用来分析经济开放的制度效应 ,而后结合WTO后中国开放深化的发展大背景 ,前瞻中国制度变迁的趋势特征 ,并就政府和企业角度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