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德懋作为一位饱学中国诗学理论的朝鲜文学家,他在品评朝鲜与中国的诗人诗作时,善于运用品藻的批评方法去评点与比较中、朝、日等国诗作在风格类型、体制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品评优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意新语工之品(诗歌修辞批评),其二是辨味之品(诗歌风格批评),其三是格调家数之品(诗歌比较批评)。  相似文献   

2.
“味”审美范畴在高丽诗学中的深化———《补闲集》审美理论初探温兆海在朝鲜诗学发展史上,崔滋的《补闲集》占有重要地位。他第一次以朝鲜诗歌作为批评和研究对象,对诗歌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对诗歌的审美特征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在《补闲...  相似文献   

3.
明清易代之后,朝鲜王国内各阶层人士中充满了"遗民"情怀,思念、效忠明王朝而排斥、鄙夷清王朝.朝鲜人的"遗民"情怀主要表现在尊明图报、攘清斥夷和黍离之悲等三个方面.朝鲜人产生"遗民"情怀的原因,除了儒家尊攘观念之外,主要还在于明朝对朝鲜的"大造"、"再造"、"东援"等"三大恩"情.朝鲜人尊明反清的"遗民"情怀直接导致了17世纪以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瓦解.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中国诗歌形成以味为审美中心的理论,刘勰起了重要作用。他在《文心雕龙》中多次用味评诗,以味来对诗歌审美,在诗的立意、抒情、音律、风格诸方面都提出了味的要求。已经形成了以味论诗的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6.
朝鲜诗家申钦的诗学批评理论,在继承前人诗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他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批评,内容涉及唐诗、宋诗、明诗以及朝鲜本国诗,审美眼光独到,体现出朝鲜诗家对中国古代诗歌、朝鲜古代诗歌的鉴赏、品析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域外的诗评视角,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相和的诗歌创作在朝鲜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他的主要创作时期是在本世纪20、30年代。李相和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宣传了对当时社会制进行否定和反抗的思想,以精练的语言和抒情味极浓的韵律,,促进了朝鲜诗歌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受李白诗歌"宇宙境界"(袁行霈语)的影响,古代朝鲜诗人车天辂在善于运用宏伟的自然意象将人生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去塑造自我形象、直吐真情等手法和表现方面,与李白非常相近,朝鲜其诗歌境界也基本达到了李白所创造的宇宙境界,具有雄奇壮丽的美感。但是,在性格、阅历、文化背景等方面,车天辂还不如李白那般孤傲、洒脱,较李白多了一些忠君报国的热忱,少了一些出尘天外的奇想。所以,在营造诗歌的浪漫境界方面,浪漫雄浑不如李白那样来得深厚宽广,但是在大部分诗作中所体现的雄健奇壮仍然是可圈可点的。这种积极的改造和创新也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和欣赏效果,提升了车天辂汉诗的浪漫气质,增强了人们对其诗歌的理解,是古代朝鲜诗人借鉴、吸收中国诗歌并能有所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9.
朝鲜文人在出使北京的途中结识了辽东诗人李锴,互有诗歌酬嘱。李锴的《睫巢集》也随之传入朝鲜。朝鲜文人对李锴诗作中的“故豳之思”和淡泊情怀颇为欣赏。多有赞誉。李锴虽不是诗坛大家。但是朝鲜文人对其诗歌的接受是两田诗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两圜文化交流的盛况。也为“辽东三老”研究增添了新的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10.
在朝鲜文学界,至今对各种形式的诗歌进行考察,系统地论述佛教文化对朝鲜诗歌文学的影响的论文和专著都很少,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这篇论文,试图就各种形式的朝鲜诗歌所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加以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钢筋铁骨的时代,龚学敏的第六本个人诗集《钢的城》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对“钢铁”的诗性规划,并由此呈现了当代诗歌“钢铁诗学”,具有特别的意义。他从中国钢铁的源头展开的“钢铁之诗”,回到了“钢铁本身”,彰显出钢铁的柔性、温暖性、抒情性的一面。同时,在回到“钢铁本身”的“钢铁诗学”中,还张扬出一种浓烈的科技意识和理性精神,这为当代诗歌如何注入理性精神、科技意识的“新的抒情”走向,提供了一种新的诗学可能。  相似文献   

12.
以往对邵雍诗学的研究,多从理学角度着眼.该文所论"快乐诗学",是对邵雍诗学与哲学的新阐释.邵雍的快乐哲学富于人文内涵,他以闲居、读书、饮酒、作诗为快乐生存的四大雅好,而"以物观物"则是他获取生命快感的思维秘诀.他提出"自乐"和"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两种诗意生存境界,实则是诗人在与时运、与万物、与诗的关系中如何体验和表达快乐的问题.他还总结出快乐诗学的三"有"四"不"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学关于言、意、象三者之论述中,意作为价值理性而成为根本,言、象则作为工具和诗的载体。在处理言、意、象关系中,将立意延伸为"兴趣"和"味",对后代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诗学理论中,借隐喻以达原初、借隐喻追求真理、借隐喻重构现实的主张,也是从具体到抽象到阐述真理和精神的过程,从这一层面看,中西方诗学主张既有相互契合的一面,又有其各自不同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15.
酬唱诗歌是诗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艺术书写。对酬唱诗歌的多维度研究构成了酬唱诗学。我们试图从文学维度、社会学维度与文化学维度构建酬唱诗学。文学维度力图突显的是酬唱诗歌独特的本质、功能与意义、审美取向与标准,建立自成体系的酬唱诗歌理论;社会学维度考察的是社会身份、关系、目的以及社交场合等社会学元素对评判和阐释酬唱诗歌的作用和价值;文化学维度探讨的是酬唱诗歌所负载的礼仪文化及其文化质感与厚度等相关问题。三重维度的相对独立及互补构建,将对主要建立在独吟诗歌基础上的传统诗学进行全面地补充、修正,甚至颠覆其中一部分观念。  相似文献   

16.
西方自柏拉图开始,经中世纪阿奎那,再到黑格尔,都将感伤视为"软弱的"甚至"病态的"情感加以排斥。席勒关于感伤的论述独树一帜,将感伤提升到理论层面。中国一直有感伤的文学传统,孔子"诗可以怨"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怨"理论正是中国感伤诗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记忆是诗性与诗学的源头之一,记忆意象在北岛的诗歌中族群化地呈现。其前期诗歌中“记忆”主要和苦难生存的铭记、沧桑感的传达、理想未来的期待互相渗透,承载着历史意识;后期诗歌中的记忆主要是在对亲情乡国的追怀、对母语和本土文化的守望,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感伤化展现,充满着文化思考意蕴。北岛诗歌对记忆珍视的自主性与个体性,不仅丰盈了其诗歌的审美,更有高举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和显示诗学建构的自觉意味,对当下的汉语写作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兴会”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心)与客体(物)偶然突发的交流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的审美体验。“兴会”有着重要的诗学价值,是中国审美主义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也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方式的显现。“兴会”对中国现代诗学重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其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诗学重构中有着重要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将启蒙作为其诗学主张的核心主题 ,并自觉地将这一主题贯穿于其诗学体系之中。他明确提出诗歌要用当时的新语句来表达新意境 ,诗歌要表现近代世界新兴的社会理想、哲学观念及其自然科学、物质文明 ,宣传当时欧洲先进的精神思想 ,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变革服务。启蒙是梁启超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他诗学的基础 ,是理解他诗学主张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诗论     
人类学诗是人类学者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文化与他文化并置,从而达到跨文化展示与沟通的叙述方式。人类学诗已成为民族志新写法,这是人类学诗的基点,也是人类学诗论的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