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步行化作为当前城市发展理念中一个逐渐受到关注的概念与话题,呈现出来的理论归属与实践类型却是多元化的。文章将尝试厘清步行化相关概念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为城市步行化及相关步行空间环境的发展提供较为清晰的概念参考依据。该文将主要采用时空双维度的比较分析方式,在时间维度上,纵向梳理步行化概念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征;横向上选取德美两国城市中心步行区作为研究案例,比较步行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以及背后的机制动因。研究发现,步行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两次主要的概念特征转型,两次转向均发生在步行化的属性特征和空间特征,由专属化一公共化、室内化一室外化两组二元关系构成;而在比较研究中发现,两类特征的转型,属性特征更为基础与重要。所以,步行化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发展理念,在如今的机动主导时代,有着新的涵义和作用;同时,步行化是一个综合的理念渗透进入城市的经济、交通与社会发展,而非单纯的一种空间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CBD、RBD建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永川区渝西广场片区城市设计为例,对旅游导向型城市既有旧城中心与新城中心的动态互补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旧城CBD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演进为RBD的可能。同时引入国外规划系统分类法,并应用城市设计所包含的形态、拓扑,场所三大理论,以相应设计策略解答了所有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旅游导向型城市实现从CBD到RBD的业态和空间演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目前大规模的城市新区扩张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城市理论在指导城市建设中所带来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试图将"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新型理论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更为科学和系统的城市设计方法,用以指导我国新城建设。并以重庆市梁平县双桂湖片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对城市新区城市设计问题及要点进行分析概括,对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城市新区城市设计新策略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住区规划以机动交通为导向,普遍存在着步行网络支离破碎、步行环境逐渐恶化、步行安全日益凸显等问题。而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可步行性水平的提高对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住区活力、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总结了影响可步行性的关键因素,剖析了既有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德尔菲法及现场调研确定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权重向量,进而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最后,以重庆典型住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并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了提高住区可步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重庆都市圈城市形象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 《城市》2005,(3):18-20
一、重庆都市圈地理特征与发展背景 重庆主城面积600平方公里.主城的用地结构分为3个片区,12个组团.重庆都市圈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外围11个组团.地理形态呈"东西两山、南北倒流"的特征.渝中半岛区域是重庆总体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个半岛大体以缙云山为界,包括九龙坡、大渡口、沙坪坝,其形象是重庆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表现,也是重庆CBD的硬核部分.可以说,渝中半岛是重庆的传统形象标志.最近,重庆社科理论界又在酝酿第二半岛研究.  相似文献   

6.
兼顾车行与步行、而非总是车行优先的整体街道网络该有怎样的基础模型及其关键结构逻辑?尽管业界对机动化和步行化多有研究,但是仍未见就此问题的专门性讨论,本文即是一次尝试。对步行的尊重与对车行需求的认可导致本文设定了两个相互钳制的概念:效率与选择,并由此建立了一系列紧密关联的参数,如交叉冲突点数、时间效率、交叉口选择率与流向选择率等。对应性地配置了5个基础简化模型,它们分别极端性地代表大街区路网、小街区路网、大街区放射路网、层级邻接路网与层级交错路网。通过对这5种模型进行包含上述参数的数据比对,本文认为层级交错路网的结构逻辑最能符合可持续低碳发展的要求,最能支持城市的多样化生活。进一步地,本文讨论了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的4个路网问题,分别是主干性与主干道、次干道/大街的意义、局部性问题与贯通性支路的价值,并提出了"效率/选择—形态"的街道网络研究方法。最后指出,在效率与选择之间保持平衡的路网布局,其实是城市设计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邢华  都乐洋  那子晔 《城市观察》2021,74(4):105-116
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体系构建的背景下,城市网络研究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国内大循环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创业板企业子母公司城市分布联系表征城市网络,依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量化分析,研究了2004—2019年全国城市网络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城市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城市网络呈现复杂化、连通化、多层次的发展特征;(2)全国城市网络重心由东南沿海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3)经济实力显著影响城市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地位;(4)区域协同发展导向推动全国城市网络演进.  相似文献   

8.
彭劲松 《城市》2009,(3):45-49
重庆大都市圈是指以重庆主城区为圆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地域空间。重庆大都市圈的建设标志着重庆迈进了由单体城市孤立发展,向多中心城市群协同发展阶段。适时地以交通发展,特别是大中运量快速交通体系的建设带动城市发展,对优化重庆大都市圈城市结构,密切重庆大都市圈的区域分工与联系,提升重庆大都市圈城市能级,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期是我国城市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而交通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本文以"道路"为中心,从租界的建设实践讨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起源;从孙文的《建国方略》中讨论该时期宏观层面的全国范围内的交通建设规划战略;从《道路月刊》的史料中讨论当时的全国城市建设实践。在对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外界实践的影响,知识的引入传播,以及全国内城市建造实践三个方面,来研究这个时期的全国格局以及城市内部的城市交通建设,并以重庆的城市建设为例,浅析城市内外道路交通的建设发展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域性的空间认同以及人情味的社区建设,一直是老城更新的追求理念之一,在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向着存量规划以及精细化设计迈进时,这一目标尤为突出。城市更新中的事件空间理论,以活动为线索,串联空间组织,可以有效增加更新片区的空间认同感,但在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以重庆白象街旧城更新为例,以理论和案例结合的分析路径探讨问题,包括城市更新过程中事件空间理论运用的适应性,如何挖掘与组织城市多样性的事件活动,以及如何运用规划手段,激发市民对更新后片区空间产生认同感,为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路立  谭春蕾 《城市》2013,(1):49-53
一、前言自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以来,"低碳"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焦点,掀起了低碳城市建设热潮,截至2011年,已有259个城市把低碳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而现阶段,城乡规划在协调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上缺少低碳定量化分析和预测方法,笔者赞同"低碳生态是城市规划自身完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重庆市2010-2013年地面机动车流量数据及2014年地铁各站客流量数据,应用空间句法分析软件,分析了重庆城市大区域尺度范围内地面及地铁流量与空间线段地图分析结果的关联,验证了空间句法工具对城市大尺度范围流量分析的适用性。另外,基于地铁流量的实证数据,本研究重点对比测试了用空间句法分析地铁的两种建模方式:将地铁线路独立处理的"分离式"模型和将地铁线路纳入线段地图分析的"一体化"模型,发现"一体化"模型在分析站间截面流量时效果明显更好,但在分析进出站客流量时仅比"分离式"模型略好。作为结论,本文对地面和地铁两个问题的研究分别引出了连续运动和超链接两种空间机制,二者的共同作用使空间句法得以在超出视线和步行范围的大区域尺度上对城市进行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模式转化的发展背景,以重庆市鲤鱼池片区社区规划为例,探索社区规划作为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的关键,在其编制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得越来越高,现在大部分家庭几乎都拥有私家车,这导致空气污染变得越发严重,有悖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近年来,我国开始倡导"绿色出行",以公交车、自行车或步行来代替私家车出门,这将大大地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建立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这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还有效地缓解了交通的拥堵。可知,做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将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本文将通过研究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现状,针对目前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不足之处指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交通拥堵是国内城市中心区面临的难题之一,许多城市已经进入用地的存量发展阶段,以增量交通设施建设为主的交通拥堵治理策略已难以为继。以位于广州市中心区的环五山片区为例,研究提出存量发展阶段下的交通治理对策应转向存量设施的效率提升,遵循存量优化和适度建设的原则,从强化公共交通出行、挖掘道路潜力、扩充道路容量、提高转换效率等方面提出拥堵治理的相关措施,对缓解环五山片区的交通拥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玲 《城市观察》2014,(4):127-134
公租房社区是在新的住房保障形势下随公租房的大量建设而涌现的新型城市社区,这种社区不能完全套用现有一般城市社区管理方法。本文以大规模建设公租房的典型城市——重庆为样本,在分析其公租房社区管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经验及分析公租房社区不同于一般城市社区的特点,提出完善公租房社区管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梳理了步行友好相关的研究文献,其中针对街道空间微观形态的研究方面,通行的"定形—定性"或者简单"以量化定性质"的研究方法对于形态设计的指引力都相对较弱。"定形—定量—定性"三定结构分析技术则指出研究的新方法。基于此,本文在米兰选取了5条步行友好的街道,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采用"形态分析—数据测算—性质评判"三向关联的结构分析技术,分析形态特征,发现其形态设计的机制。最后,从街道的通行空间、停靠空间、街道界面和空间组织四个方面讨论总结指引步行友好的街道空间形态设计模型,以为设计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步行环境恶化和公共空间缺失是当前主要的城市问题。针对国内现有公共活动中心区步行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四种可行的建设模式,继而以上海五角场和徐家汇为例,具体阐释多层步行系统的可行模式及其所带来的地区活力。通过案例阐释,得出网络化、立体化的多层步行系统适应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密度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区城市再更新这一结论,但也指出,应通过多种评估来定量剖析公共中心区步行空间实际需求,实现城市精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日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以开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可步行性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社区日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有助于科学评估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程度。本研究借鉴国际通用的在线可步行性评价平台walk score的算法,构建适合中国城市日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的步行指数,以开封市4147栋建筑为基本研究对象,以453个社区为研究单元,分析开封市社区总体可步行性以及各项日常服务设施的可步行性。研究发现:开封市社区日常设施可步行水平整体较高,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社区破碎度高、土地利用混合度高的老城区可步行性水平较高。城中村以及居住和工业交错分布的社区可步行性较差。各项日常设施可步行性空间分布模式差异较大,均匀分布、圈层分布、梯度分布等模式并存。各项日常设施可步行性呈现组团分异,不同的功能导向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区日常服务设施的可步行性空间格局。城中村、回迁社区、居住-工业混合利用的社区以及城东南组团是日常服务设施亟待优化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王志章  庞雅莉 《城市观察》2013,26(4):123-135
在城市化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国际地位与竞争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在分析重庆构建城市文化形象意义的前提上,基于重庆城市文化形象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出重庆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中的现存问题及其根源,并从明确城市定位、规范市民行为、整合公共空间、加强城市营销以及建立城市"瞭望塔"系统五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为重庆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