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采用结构功能和家庭生命周期相结合的分析视角,运用实地调查法,对黑龙江省肇东市(县级市)昌五镇所做的个案研究。主要求解的问题是:在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家庭向其成员、特别是老年人提供赡养的方式及社会问题。昌五镇位于肇东市西部,距哈尔滨市90公里,面积139.5公里,人口4.1万,其中城镇和农村人口约各占一半,其经济、社会结构状况在东北内陆农村地区具有代表性。 一、“家庭网”的赡养功能 昌五镇的农村家庭共有5,606个,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这些家庭成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统一体,独立地承担着生产功能,同时在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尚无余力提供更多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又承担着更多的抚育、赡养、福利、满足家庭成员择业意愿与成才等社会责任和“赡养——保险”功能。我们所要考察的是家庭如何承担“赡养——保险”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老年人生活正常化的视点,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阐述了养老设施及养老住宅中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的结果,探讨了养老环境的具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当今农村人口的比重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70%,在我国占80%,在安徽占87%,而在阜阳竟达到94%,这是一个传统的农村社区,或叫旧式农区。这样一个传统农村社区如何发展,如何向现代化起步?我们在考察了太和、界首、涡阳、亳州三县一市,并对全区300余名经济管理干部和千户农村家庭抽样调查之后,认为:对于一个传统农村社区来说,要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形成和强化区域性商品经济意识;这个区域的起步策略和发展模式应当首先具有形成这种意识的机制,并于这一情境下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元超 《社会学研究》2023,(2):204-225+230
空间视角是代际流动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之一。本文使用CGSS2010—2017年数据,探究了代际流动的地区差异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代际流动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决定一个地区代际流动状况的不只是其内部的社会结构特征,还有其外部空间关系,即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周边的社会资源。周边地区发达的工业化水平、较大的收入离散性以及充足的社会福利资源能够促进本地区的代际流动,呈现“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曹伯虎 《城市》2002,(1):27-29
一、速度改变了世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从出现到普及,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产生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连绵区,人类正在加快走进城市。交通方式的变化与发达的通讯共同改变着时空距离,使我们面临着一个日益收缩的地球,速度改变了世界,地球正在变成一个村庄。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与不足,立足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坚持实事求是,加强引导,探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意境的发展对策。从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意境理念的形成、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意境理念的发展前景两大方面阐述对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意境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前景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意境的发展前景。为中国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同时对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作者在教授论文答辩时所作的报告。(Habilitationsvortrag)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在中国业已存在的送礼贿赂现象。本文认为,送礼贿赂现象作为社会交换行为的一种形式,无论过去和现在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起过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具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功能。送礼贿赂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正确地从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送礼贿赂现象,对于理解目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的过渡,理解中国现代化与社会发展过程,乃至理解整个中国现代社会,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人类学观察法对一个北方农村小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家庭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目前大多数农村家庭是生产和生活、初级群体和生产经营组织的统一体。这一特征使农村家庭的资源配置具有经济的和社会的双重性质。在家庭的各种功能中生产功能具有核心和主导地位,家庭物质资源占有的多少同家庭非经济功能的实现程度呈正相关。由家庭承载的生产功能所决定,目前农村家庭小型化和扩大化的趋势并存,“大家庭”和“小家庭”统分结合的形式成为集体经济“统”的功能薄弱的一种替代机制。作者发现,农村主干家庭在成因上基本上是家庭养老的适应形式。作者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家庭作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组织和资源配置单位、大家庭和小家庭的统分结合形式,正负效应并存,需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9.
受到全国人民高度赞誉的胡耀邦,最为人称道、最受人尊崇的是,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无比坚定的原则性和无所畏惧的理论勇气,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充当两项伟大系统工程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是为在历次运动中受迫害的大批干部、群众平反冤假错案。给我们多灾多难的党修复了被毁坏的肢体,给纯朴善良的人民燃起新的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10.
张婕 《现代交际》2014,(6):161-162
为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现状,项目组成立农村小学教育实践考察小组,前往新乡市三所农村小学进行义务支教活动,为该小学素质教育的提高带来新生力量的同时,对三所小学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并在实践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和思考。针对三所学校的情况进行共性和个性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新闻英语是新闻英语的次语体,具有特殊的情景语境因素和独特的文体特征。从功能文体学理论视角,利用系统功能语法对China Daily和USA Today官网上的新闻语篇进行对比分析,围绕三大语言元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探讨两种新闻媒体的词汇语法层面的及物性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近年来的社会学研究中,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主题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常常考虑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农民走出土地的社会成因和内在动机,但却极少有人分析流动及由此而来的城市体验对流动者本人———农民的精神世界或个人现代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历史的考察,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变迁的作用和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大量尚在使用寿命期内的旧厂区住宅被简单推翻重建,既不利于城市文脉传承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为使该问题得到改善,文章以目前我国廉租房建设的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对重庆市旧厂区住宅现状以及廉租房空间需求进行详细调研,并结合相关研究,提出"将城市旧厂区旧住宅改造为廉租房"的新思路,并从套内空间、套型组合以及建筑公共空间等几方面提出旧厂区住宅建筑的改造策略和方法,为我国廉租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四川小城镇——郫县团结镇公共空间布局出现的问题,提出四川小城镇公共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采用认知地图法、文献资料调查法以及实地访谈等方法,对郫县团结镇公共空间布局的现状、公共空间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公共空间的活动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公共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使公共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适应性、多样性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城镇公共空间得到持续、有效、合理的发展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正>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保护传承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城乡空间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与载体,通过城乡空间的特色梳理延续是实现文明传承的重要抓手,加强特色乡村“空间基因”研究,对于乡村风貌的保护彰显尤为重要[1]。段进院士团队于2019年首先提出了“空间基因”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在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投入确实存在不足现象。这表明,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在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通过社会政策的实施促进社会进步和国民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高军波  陈建华  丁玲 《城市》2016,(10):26-31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问的主体形式,其供给和利用事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社会公平.笔者基于对河南省信阳市实地调研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研究转型期我国中小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利用特征及类型差异.研究表明,中小城市广场整体上具有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等级规模呈金字塔形分布,商业和休闲广场是中小城市广场的主体类型,且呈显著圈层结构格局.中小城市的广场利用率较高.七成广场休闲者能在20分钟内抵达广场,出行距离在5公里范围内,休闲者占54%,80%休闲者的停留时间少于2小时.在广场利用特征对比上,市政广场辐射范围大,休闲者职业类型差异大,停留时间长,是年轻人偏好的休闲区;中老年人就近聚集休闲广场,职业类型集中,利用频率高,就近利用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8.
定海古城经历了从治所城市到卫所城市、再到治所城市的二度更迭,其特殊性和典型性对于中国古代治所与卫所城市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复原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分析定海古城作为卫所城市和治所城市在构成要素和空间特征上的差异,发现治所城市侧重行政和教化职能,规划布局注重秩序性;卫所城市侧重军事防御职能,规划布局注重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20.
建筑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中日两国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国的传统住宅——中国的四合院还有日本的和风住宅。由于中日两国因地理环境、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的要素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两国住宅的内部空间形式、到外部环境关系;从空间的配置到居住心理都可以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不同的民族特质,窥见中日两国人民各异的心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