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茂旭  但文红  洪涛 《现代妇女》2014,(5):33-33,36
本文首先介绍村落文化景观的概念、阐述了苗侗村落文化景观的典型特征从而甄别有效的苗侗村落文化景观,再从加强苗侗民族文化景观的自身建设出发去尊重苗侗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最后提出以保护村落文化为基础的苗侗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模式,包括生态博物馆建设、古村落保护及加强苗侗村落文化景观艺术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立法三个方面,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苗侗村落文化保护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类似的古村落往往成群出现,合理评估古堡群等级和开发潜力是首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古村落群多网点评价体系,从等级、价值、环境、交通、设施五个方面评价古村落的开发潜力,共包含16个评价因子,运用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赋予权重,并据此将晋城市沁...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城乡环境遭到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大量建筑文化遗产面临自身衰败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遗产廊道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廊道适宜性理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提出了结合遗产廊道整体性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构想,利用GIS技术进行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首先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获得研究区域高中低敏感区的主要分布情况,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获得研究区域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分区的主要分布情况;然后对研究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与空间分布集聚分析,确定文化遗产廊道的主题与基本空间格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空间可达性,得出潜在的文化遗产廊道区域;最后,结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得到最终的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空间网络。文化遗产廊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结合将实现从文化遗产点到历史文化空间的视角转变,本研究希望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廊道的规划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反映人(主体)与自然(客体)相互影响、动态关联的景观对象,其概念最早源自西方文化地理学界。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作为一种遗产对象纳入世界遗产范畴,强调从价值意涵层面对历史遗产进行文化解读与传承。作为一种新的遗产对象,文化景观突破了传统"自然—人文"、"有形—无形"、"保护—发展"二元认识论的局限,强调以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去看待和理解历史景观对象,引发了世界遗产界对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的重新认识,同时也为我国历史城镇景观的保护、地域特色的塑造以及传统人居环境的持续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本文旨在以文化景观视角切入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的分析,应对当前西南地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域空间文化特色遭受现代化冲击的现实问题;以复合、动态的方式,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对象加以研究,探索创新性的保护方法。针对全文的这一主旨,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三个板块分别提出"建构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分析研究理论框架"、"提炼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与景观演进的过程规律与动力机制"、"创新该地域内历史城镇保护更新方法策略"的三方面具体目标,并围绕上述目标形成文章的三个创新点。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本文所指的西南山地主要聚焦于西南地区以川、渝、云、贵四省为核心范围,直接建设于崎岖山地环境中或丘陵地带以山地环境为背景的城镇对象。研究中,在对该地域范围内45座历史城镇、村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文章重点选取了四川阆中、仙市、自贡、罗城,重庆磁器口、西沱,云南大理、丽江、独克宗、诺邓以及贵州镇远、青岩、肇兴侗寨等13座西南历史名城与村镇作为论述的典型案例。在文化景观视角下,这些城镇类似于一种"有机进化景观"。作为历史城镇,它具有"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作为山地城镇,它又呈现出"人工"与"自然"融合的特征;作为进化中的城镇,村寨与城镇则可归并为时间长河中城镇发展不同阶段的状态。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出;第二章"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发展与价值启示"是对理论背景与现状问题的综述;第三章"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研究方法探析"是全文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第四章"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发展背景与文化类型梳理"是对本文研究地域背景的梳理与案例城镇的筛选;第五、六章节"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过程分析"与"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动力机制提取"则是基于第三、四章节的理论建构与案例选取,对西南山地案例城镇的基础研究;最后,第七章"文化景观视角下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方法"则是基于全文理论与基础研究的一种实践应用探索。通过全文的分析,文章建构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时间"的多维分析框架,从理论研究层面创新了历史城镇的研究方法;在该方法指导下,通过对地域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共性与特性的分析,文章总结出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初生聚核、发展分异、成熟组织、衰败退化"的演进规律,以及"人居、职能、历史、精神"文化对城镇景观"默化、主导、牵引、渗透"的动力机制,丰富了关于该地域中历史城镇建成环境基础内容;最后,基于前述研究,文章提出了"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策略,将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规律与动力机制作为城镇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创新了历史城镇的保护方法,强化了理论与基础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绿道所具有的"生态、文化、游憩"等多功能特性,城市绿道的建设可以和慢行交通系统、遗产廊道、雨洪管理系统相结合,以利于城市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景观保护和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综合解决。本文从"中尺度"的城市层面对西安老城区的绿地格局、慢行交通、遗产分布及雨洪排放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老城区的绿色廊道网络、慢行系统网络、雨洪调蓄网络的基本策略和概念性规划,并指出将三者复合叠加,以绿道网络为枢纽形成复合性网络系统,可为"中尺度"层面的老城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古村落文化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挖掘。本课题组着眼于古村落文化传统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古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正遭受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导致其文化遗产资源不断减少与历史文脉的中断。为保持历史性城市文化遗产资源的完整性,进一步延续历史文脉,引入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概念,从"事件"、"功能"、"空间"方面提出关联性保护与利用的一般方法,最后提出构建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一般步骤,能有效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并发挥其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肖佑兴 《城市观察》2010,(2):174-182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以广州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为例,讨论了广州古村落的旅游开发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岭村的旅游开发条件,讨论了旅游开发原则,提出了大岭村在遗产保护、形象策划、空间布局、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建议。本文认为,广州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势、经济优势与资源优势,同时也要认识到古村落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土地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把古村落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杨清平 《职业》2013,(29):164-165
作为兼具物质与文化意义上的遗留与延续,古村落在中国的文化史、建筑史等诸多领域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村落由于同时有着文化氛围、财富发掘、血缘脉络以及农业文明等大量社会发展的关键元素,使人们在探寻中华文化的渊源时无法绕避,无法对其中所蕴含的各类物质和精神的资源置之不理。本文对包括文化层级、文化结构等在内的古村落的文化构建和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古村落文化结构的现实,给出了维护古村落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尹来盛 《城市观察》2021,75(5):69-7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相反,老城区的发展问题曾被忽视并逐步陷入衰退.进入新时代,如何促进老城市新活力,实现老城区与新城区双轮驱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地处广州荔湾老城区的恩宁路汇聚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却一度成为老旧街区衰败的典型.通过微改造,不仅保护了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同时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之路.文章据此进行分析,并从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防止侵害消费者权利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尹来盛 《城市观察》2021,75(5):69-7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相反,老城区的发展问题曾被忽视并逐步陷入衰退.进入新时代,如何促进老城市新活力,实现老城区与新城区双轮驱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地处广州荔湾老城区的恩宁路汇聚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却一度成为老旧街区衰败的典型.通过微改造,不仅保护了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同时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之路.文章据此进行分析,并从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防止侵害消费者权利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相关部门及企业对古村落保护开发进行的有效措施,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古村落进入人们的视野,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古村落去领略其独特的自然文化风貌,多角度促进了古村落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发展。但因地理位置、政府举措、经济发展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仍有大部分古村落在保护开发的实施上面临极大挑战。本文对无锡严家桥古村落文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城市触媒理论"的引导,寻找严家桥古村落的"触媒元素",尝试解决严家桥目前所处的保护开发停滞的尴尬境地,并为相同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发展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目前极大多数传统村落都以发展旅游作为产业规划定位,古村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又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以新疆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为例,引进生态学领域的共生理论观点以此构建古村落传统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共生体系,明确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共生的三要素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古村共生三要素现状及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试探究出从本质上协调共生单元、从外在内容上强化共生环境、从关键上优化共生模式三大策略,并提出具体的规划更新方法,以期为当前旅游业置入背景下的古村聚落保护更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新时期打造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其构想和实施所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沿线国家千百年来文化交融的深厚基础。历史街区作为伊宁这"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地方文化遗产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伊宁市迈向国际融入的前提。针对伊宁市阿依墩历史街区的文化遗存现状,指出其文化风貌消褪、城市肌理被破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疲软以及民间文化保护力量影响较弱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文化保育"的相关理念,分析其在保护与活化文化遗产,激发公众主动性方面的优势,从文化传承与永续发展、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与"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相匹配的文化保育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教堂是欧洲宗教的最具震撼力最显著的标志,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教堂的宗教功能性正渐渐减弱。那么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该何去何从?本文以瑟莱克斯多米尼克教堂书店和圣·雅各布小教堂为例,从室内设计的角度,结合西欧(荷兰)的宗教文化背景和现状,对荷兰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对本土教堂加以改造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研究,探讨新技术背景下对历史遗存的利用与保护以及历史遗存在地域性室内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  相似文献   

16.
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是城市观指导下进行建筑创作的重要体现.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系列复杂的都市空间问题也相应被激发,尤其体现在都市空间联系断裂、城市公共空间丧失以及历史遗存面临危机等几个层面上.本研究力图从整合交通体系、织补城市断链、补充公共空间及保护历史遗存四个方面,探讨在应对不同都市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沈阳餐饮业老字号为调研对象,通过分析总结归纳老字号景观环境的现存问题,探讨如何在城市文化景观层面对我国传统老字号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再生利用,重点研究如何挖掘老字号的非物质文化层面属性,论述将老字号蕴藏的文化元素转译到景观实体要素的多种实现途径,使这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提出相关观点,并以期能作为各地相关建设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楼舒 《城市》2008,(2):59-61
作为一座千年古都.杭州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近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杭州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得到了有力支持.保护工作得以有序开展。本文就杭州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调研分析.并探索今后工作的方向和要点。  相似文献   

19.
宋金全  徐婧  李斌  郑兆唯 《城市》2022,(11):55-63
乡村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历史文化镇村则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目前,全国公布了多批次历史文化名镇村,它们是镇村历史要素、传统民俗、传统风貌资料的集中展示,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深入开展历史文化名镇村资源的挖掘与研究,对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中国传统人居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以天津为例,首先梳理全市各类型镇村的资源特色,把握天津镇村历史文化发展的主脉,在天津特色镇村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天津市历史文化镇村资源,构建符合天津实际情况、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镇村保护评价体系;其次,应用评价标准,遴选出一批历史特色鲜明,保护价值较高的镇村作为天津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备选;最后,对天津历史文化镇村提出保护传承建议,以期保护天津历史文化镇村,完善文化镇村的保护建设体系,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振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奉朝洋  杨眉 《城市》2021,(3):71-79
笔者提出切实可行的陕南后柳古镇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设计方案:在原有景观基础上深度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关键点,构建生态文化景观,将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景观活动相结合,营造多元化的景观体验,并引入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生态驳岸及模拟自然群落植物配置等技术手段,旨在提升后柳古镇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环境和景观体验品质,为陕南滨水古镇的发展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