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既是对传统"圈地式"、"造城运动"、"掠夺式"旧有城镇化的反思,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城乡生态建设重要发展思路与途径。旧有城镇化建设进程后的国土"千疮百孔",城乡空间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下降,需要适应于以城乡生态宜居为首要目标,走集约、绿色、城乡特色分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线的城乡生态建设规划框架与理论,同时需要起到缝合弥补、整合改良、提纲挈领作用的规划方法来修补、缝合、改良、统筹现有城乡环境物质空间。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本质上要求城乡规划更好地应对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综合性,绿色基础设施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和生态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人们对土地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新认识。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服务于环境、社会和经济健康、综合效益发展的生态学框架,立足于平衡土地开发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统筹城乡自然、人文生态生活支持系统。可以说,绿色基础设施正是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重要规划理论与方法,但二者尚未实现真正实质意义上的系统衔接。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城乡规划专业角度如何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体系构建与城乡绿色空间系统用地布局落实等实现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美好的理想家园这一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物质空间环境目标。论文从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工作内容及其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入手,在认识论的层面去解析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建设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关系,在方法论的层面去建构基于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网络体系建设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从技术手段层面以绿色基础设施线性要素系统、面状要素系统、点状要素系统以及绿色生态技术工程系统为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规划具体落实层面,建构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城乡绿色空间不同层级的各要素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与用地布局落实技术框架,同时提出能够应用于不同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具体策略,以对城乡绿色空间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并针对新型城镇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长效管理与维护提出针对性方法与策略。论文共分为七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及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研究动态进行综述,明确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界定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阐述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框架。第二章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哲学思想基础、概念缘起、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等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建设实践与先进经验借鉴等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回顾我国古代"绿色基础设施"相关思想与实践,并归纳总结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现行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第三章通过论述新型城镇化概念、特征、核心目标以及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城乡规划角度涉及层面,同时对应论述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内涵、特征、与重要作用等方面,立足新型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之间的同构关系进行辨析,即核心价值、目标体系、空间尺度、作用载体等同构关系,并分析了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相互影响,揭示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动力机制作用,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的保障作用。第四章重点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构成、规划类型以及层级体系等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证,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提出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与相关操作性的技术框架。第五章则在第四章中所建立的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下绿色基础设施不同层级的线性要素系统(GI廊道系统)、面状要素系统(GI基质系统)、点状要素系统(GI斑块系统)、生态技术工程要素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四个重点要素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具体技术层面的规划设计分析,针对不同尺度层面(宏观城乡层面、中观城市、镇、乡村层面、微观生态社区层面)对各要素系统规划进行用地布局落实。第六章主要对适合不同尺度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出建策,包括城乡绿木、林、森策略;绿色农场策略、绿色屋顶、绿墙策略、绿色街道策略等,并针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提出优化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绿色基础设施是支撑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势必对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更具要求。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区存在生境破碎、生态脆弱等困境,尤其在经济水平与地理环境双重制约下,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条件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仍具实践困境。论文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视角,以西藏索县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电路理论等方法,识别区域景观要素及生态源地,筛选廊道与战略节点对格局结构进行优化,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探索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思路。研究结果能够为研究区生态修复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提供实证依据,亦能为其他高原寒地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市镇作为上海城镇化体系中连接城、乡的关键环节,其地位与功能的确立,其与新城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作用,对上海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上海应在建设好新城的同时,将新市镇建设放到与新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充分发挥新市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推进新市镇建设,应采取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模式;应强化新市镇规划,通过政府引导,由研究机构、社会力量等对全市新市镇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应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强化市、区两级政府的协调管理机制;须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即按照"集约、智能、低碳、绿色"的要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镇、绿色低碳镇。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专家学者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时强调生态、体现绿色是每一个城市建设者必须直面的课题。通过分析贵州省贵安新区、观山湖区的城市设计和建设,提出了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应把握的基本原则,以期城市的建设者与设计者在今后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自觉遵循这些原则,设计出"协调、绿色"的作品,营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正>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研究,是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重要领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的目标和任务。中央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给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新的高度。其中,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创新、工程实践、高端人才培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67%。山地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和难点,是城乡建设研究和科技人才布局的空白。国家在山地城乡建设方面,缺乏理论体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内蒙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分析空间格局分异特征,对厘清地域差异化结构、因地制宜的提升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7个盟市、11个旗县、25个乡村、278个村民样本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研获得一手数据基础上,以盟市域为单位测度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旨在剖析不同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分异特征。研究发现内蒙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划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农区优于林区、林区优于牧区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区域间的物质供给条件存在明显"两级分化"现象,社会支撑力度小、居民满意度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7.
周亚金 《城市》2022,(12):29-37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解决兰州市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当前,兰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面临生态保护和治理任重而道远、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现代流通体系存在短板、消费领域绿色亟待转型、绿色技术创新面临障碍的现实困境,因此,可以通过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良好生态保障,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和实现兰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用GIS空间分析,构建云南乡村聚落斑块的空间数据量化模型,梳理乡村聚落的人居环境,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面对快速发展变化,对民族聚落的空间转型重构的矛盾与冲突成因进行剖析;面对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传统民族聚落空间重构的系统方法。分析认为,快速发展的民族聚落应从发展模式转型,挖掘生态环境和文化地理等传统人居智慧方面,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等方面探讨整体系统性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的路线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住宅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发展绿色住宅日渐成为业界研究的重点。绿色住宅是根据住宅建筑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综合运用生态学、人体工程学及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组织住宅建筑内外空间与系统内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综合用能、多能转换、立体用地、自然空调、立体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宅的核心理念即生态设计,如何基于生态学原理提出具有指导性的设计依据,对于绿色住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继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之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提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方针,在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当前我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低碳生态化城镇建设之路,我国城镇化建设以生态、低碳理念为指导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但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水资源变得日益紧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峨边彝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在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上,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多维生态和社会问题交织并存,单一要素、单一手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已难以解决乡村国土空间综合问题,本文旨在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综合整治,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和布局,实现国土空间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探索民族地区国土空间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乡村长期农耕社会发展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人居文化遗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对乡村人居文化的空间解读,可以全面、深入地认识文化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具有对应性,乡村人居文化要素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并且可以协调共存于乡村人居空间。为激发乡村活力营造,需要将优秀的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改善提升进行对接,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乡村人居文化资源,并通过乡村人居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实现其活态再生。"文化双创"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剂,为践行"两山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镇中村"现象在各地逐渐涌现出来。由于"镇中"的特性,"镇中村"受城镇影响,聚落物质形态发生改变,乡村集体记忆逐渐模糊,"非城非乡"所带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的更新与发展。以莫干山镇"中村"的改造规划研究为例,基于村落发展的现实需求,接续当地历史文化的脉络,提出重塑当下乡村集体记忆的"镇中村"改造与营建策略,以期激发其人居环境自主更新的活力与动力,推动其在物质、生态、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旭  李楠 《现代交际》2014,(1):118-118
近年来,天津的发展进入到全面转型时期,迫切需要以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来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构建"低碳天津"已经成为我们的新使命。天津将低碳经济由对内逐渐发展到对外,从"高碳"不断走向"低碳"。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低碳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本文通过分析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从天津外贸发展的由来、现状、影响及对策,来阐述天津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用地布局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空间整体性,减少对环境的扰动并让自然做功,获得自然的生态服务回报。结合案例详细阐释了水文过程保护下簇群空间环境布局的相关理念与技术方法应用,通过流域生态过程梳理、地形地貌保护利用、低碳建设维护措施构建,在土地利用布局、场地设计、建筑空间布局三大重点环节,梳理出水环境保护设计回应:深化水文生态过程和基址环境禀赋分析,促进自然水文环境效能与设计管理各环节的有机协作;保护高价值自然植被群落、土壤环境与基址地表排水模式;土地功用与水文过程及资源特征相匹配;微地形设计响应和绿色基础设施植入。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风景园林规划的生态敏感地带,缺水少绿是当地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水、绿、人三者微妙关系的研究,以集水造绿、生态修复与产业规划为切入点,将"水绿双赢"理论与基于人居要素的景观空间规划实践相结合,可总结出该区生态化水绿双赢的秩序原则、类型原则、形式原则和承载原则,并根据四类典型地形构建川塘水岸挂淤减蒸、固根护岸、乔灌混交、农林共产的空间模式,沟壑沟底保墒淤地、果农间作、沟坡同治、固坝缓流的空间模式,山地坡面因产制地、散坡控流、纯混复层、梯坡同造的生态化水绿双赢空间模式。空间模式可指导该区的风景园林规划,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按照"生态优先、民生为重"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修复,严格环保准入,布局绿色产业,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科学规划建设各级各类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区,包括: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园区、低碳工业实践区、绿色生态城区及绿色城市、低碳城市.进一步探索发挥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对不同发展区域实行有差异的发展目标考核,鼓励、褒奖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作为"、"低碳作为".  相似文献   

18.
冯天甲 《城市》2016,(11):34-38
文章深入地反思了国内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重规划理念、 轻空间品质的普遍问题,通过生态都市主义理论的引入,尝试对"低碳生态"的概念内涵进行更综合全面的诠释和解读.通过天津滨海新区中加生态示范区城市设计的实践,尝试创新思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探索将"低碳生态"的概念落实到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和途径,并提出设计思路、 现行规范、 管理模式等的相关思考,力求提供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创造一个和谐、 活力、 高效、 宜人的城市时代的优美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王真 《职业时空》2012,(2):82-8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概念已经从生物学发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科学,近10年,图书馆也开始研究如何建筑生态图书馆的问题。图书馆人也应该立足于人类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保持,建设"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态图书馆。文章从图书馆的建筑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人文生态等诸多方面分析了如何建设生态图书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居环境视角的中国古代都城空间模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人居环境科学,选取中国古代都城为案例,对其空间形态结构、空间组合模式以及人居环境视角的空间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形态结构,由分散式的"团块结构"逐步向集中式"嵌套结构"演化,由不规则向规则而后向不规则演变;空间组合模式,节点要素的数量不断丰富,路径系统由单一向多层级演化且成为城市形态的发展轴线,空间区域由简单的区域分块向综合性的空间组合模式演变;人居视角的城市空间模式,秦汉人居建设中运用轴线法则,魏晋南北朝"规划图"的出现标志着都城人居环境建设新水平,隋唐人居营建范式成为经典,"里坊"成为居住功能区,宋元街巷代替里坊,夜市使得中国开始了全日制的人居生活,明清"合院"单元、胡同体系、街道系统、"轴线"城市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最完善的人居环境营建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