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冯萱  吴军 《城市观察》2014,(3):5-17
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多元博弈的利益格局下,旧城更新具有多目标、多主体、系统性强等特点。然而传统规划管理体系中,上至市域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下至指导地块开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均因其编制侧重点不同,缺乏立足旧城整体、具有综合系统视角的规划建设指引。本文借鉴广州旧城保护与更新的经验,结合目前旧城规划管理方面的要求,总结提出了新城与旧城联动、整体系统更新、保护与更新差异化管控、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中观层面规划管控思路和方法,以期科学有效地引导旧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激进的旧城改造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特别关注经济效益而缺乏足够的文化关怀,致使城市空间的整体性文化特色遭到很大破坏。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城市规划的新维度——城市空间文化规划,试图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城市规划体系。同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城市空间文化规划中目标体系的建构,其中宏观层面指在城市整体层面上落实空间文化发展战略,构建城市空间文化的主题和网络;中观层面指在城市次区域或街区层面上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城市空间文化目标体系;微观层面指在地段和空问单元层面上落实具体的空间文化目标,结合具体的空间地段塑造场所精神。城市空间文化规划不等于广义的城市文化规划,其主要任务是将城市文化要素落实于城市空间,从空间规划上给予保障与配合;其基本思想是主张建构自觉、明确文化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将文化内涵更明确而有机地融入物质空间对象。在今天,通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城市空间的历史遗产保护已成为共识,但新城空间的文化品质和新老城空间之间的文化衔接往往被忽视,而启动城市空间的文化规划,可以全面实现城市空间文化的复兴和振兴。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习近平主席曾到南锣鼓巷附近的雨儿胡同考察,提出要加快老旧城区的改造,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同时也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此外,"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也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保护历史文化列入2014年政府工作计划。一面是老旧城区的改造,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城市的发展;一面是古都风貌的保护,关系到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如何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是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讨论这一议题。当下,城  相似文献   

4.
高媛 《城市》2013,(9):53-55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大量旧城区面临着大拆大建的严重威胁。传统的蓝图式规划割裂了地域文化,破坏了老城肌理,使中国"旧城之痛"更甚。单纯物质空间的传统规划模式必将被包含多元化价值观和动态观的新型规划模式所取代。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结构材料老化,危房率逐年上升,厦门旧城区发展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形成了强烈反差。沙坡尾地区位于厦门岛南端,是厦门港的发源地,也是厦门旧  相似文献   

5.
<正>四川省泸州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历史遗迹、历史事件呈现出“碎片式”的特点;新时期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出现了“碎片式”的问题;传统文化构成要素也表现出“碎片式”的特征。新时代新理念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了更为科学性,更加系统化的要求。为了更好地秉承尊重文脉延续、传承文化特色,加强活态利用的新时代新理念,注重城市规划的传导,从“碎片式”特征切入,强化价值保护认知策略,形成保护规划手段响应,提出城市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完整的名城保护系统与文化展示体系,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系统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的城镇化,是以城镇化为中心全面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印上传统文化的烙印意义重大。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使新型城镇化具有传统文化的色彩,成为当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利所面临的问题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承与利用传统文化的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既是对传统"圈地式"、"造城运动"、"掠夺式"旧有城镇化的反思,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城乡生态建设重要发展思路与途径。旧有城镇化建设进程后的国土"千疮百孔",城乡空间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下降,需要适应于以城乡生态宜居为首要目标,走集约、绿色、城乡特色分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线的城乡生态建设规划框架与理论,同时需要起到缝合弥补、整合改良、提纲挈领作用的规划方法来修补、缝合、改良、统筹现有城乡环境物质空间。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本质上要求城乡规划更好地应对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综合性,绿色基础设施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和生态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人们对土地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新认识。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服务于环境、社会和经济健康、综合效益发展的生态学框架,立足于平衡土地开发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统筹城乡自然、人文生态生活支持系统。可以说,绿色基础设施正是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重要规划理论与方法,但二者尚未实现真正实质意义上的系统衔接。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城乡规划专业角度如何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体系构建与城乡绿色空间系统用地布局落实等实现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美好的理想家园这一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物质空间环境目标。论文从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工作内容及其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入手,在认识论的层面去解析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建设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关系,在方法论的层面去建构基于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网络体系建设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从技术手段层面以绿色基础设施线性要素系统、面状要素系统、点状要素系统以及绿色生态技术工程系统为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规划具体落实层面,建构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城乡绿色空间不同层级的各要素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与用地布局落实技术框架,同时提出能够应用于不同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具体策略,以对城乡绿色空间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并针对新型城镇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长效管理与维护提出针对性方法与策略。论文共分为七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及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研究动态进行综述,明确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界定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阐述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框架。第二章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哲学思想基础、概念缘起、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等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建设实践与先进经验借鉴等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回顾我国古代"绿色基础设施"相关思想与实践,并归纳总结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现行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第三章通过论述新型城镇化概念、特征、核心目标以及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城乡规划角度涉及层面,同时对应论述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内涵、特征、与重要作用等方面,立足新型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之间的同构关系进行辨析,即核心价值、目标体系、空间尺度、作用载体等同构关系,并分析了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相互影响,揭示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动力机制作用,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的保障作用。第四章重点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构成、规划类型以及层级体系等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证,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提出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与相关操作性的技术框架。第五章则在第四章中所建立的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下绿色基础设施不同层级的线性要素系统(GI廊道系统)、面状要素系统(GI基质系统)、点状要素系统(GI斑块系统)、生态技术工程要素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四个重点要素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具体技术层面的规划设计分析,针对不同尺度层面(宏观城乡层面、中观城市、镇、乡村层面、微观生态社区层面)对各要素系统规划进行用地布局落实。第六章主要对适合不同尺度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出建策,包括城乡绿木、林、森策略;绿色农场策略、绿色屋顶、绿墙策略、绿色街道策略等,并针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提出优化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辽阳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文化保护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此,辽阳要不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实现历史文化的整体性保护;继续探讨依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路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持续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完善保护机制体制。  相似文献   

9.
<正>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3.7%。但是,在空间快速城镇化的同时,我国"人口城镇化"缓慢的问题依然突出,大量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新进城镇人口缺乏稳定的就业与相应的文化、技术教育,这逐渐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方向。至此,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战略调整的重点,而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议题也将成为新一轮城镇发展建设中各方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柳雨彤 《城市》2013,(9):39-42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天津是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目前,天津市域范围内登记在册的文物古迹、遗址有1300多处,大部分散落在中心城区外各区县。天津市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分别从城镇、街区、建筑、景观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强了规划管理,但目前天津市还未开展过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工作,也没有组织有关专家继续进行发掘整理,因此急需在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倡导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探讨中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在控规层面上的落定。以新型城镇化下推崇的绿色低碳理念为宏观视角,从生态指标、能源利用、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绿色建筑设计等中微观层面指引中小城镇在控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并以盐边县红格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2.
一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历程 我国开展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与其他国家相比比较晚,但这也使得我们充分学习了其他各国的先进经验,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正式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以前简单的对文物建筑的保护。1986年在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即已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这  相似文献   

13.
李菁  段斌 《城市》2011,(3):13-14
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以规划为骨架,以建筑为血肉,以文化为灵魂。城市文化是城市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基因,是城市个性与魅力的源泉。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等问题广受关注,城市文化已成为城市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白淑军  张雅迪  倪丽丽 《城市》2022,(10):25-33
传统村落是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日渐衰败,保护治理工作迫在眉睫。笔者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冀中南传统村落的特性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手段,针对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治理的现实困境,以及冀中南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分布、文化同质性高的特点,在片区式保护导向下,引出“更新—治理—振兴”的逻辑框架,以更新为初衷、治理为抓手、振兴为目的,提出相应的规划保护治理策略,以期打破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历史文化传承度低、区域组织管理混乱等壁垒,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带动整个片区发展,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为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社会网络,改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镇出现的"重物轻人、重量轻质、重个体轻网络"等问题,以重庆宁厂镇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建立社会网络模型,定量测度了社会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脆弱性与均衡性。研究结果显示:宁厂镇社会网络稳定性值为0.6439,脆弱性值为0.017,均衡性值为0.5124,社会网络保护值为1.173,社会网络整体保护较差。并从社会网络结构自身以及物质形态规划两个层面,展开历史文化名镇社会网络保护更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城镇化转型期我国历史城镇空间与职能转变的现实问题分析入手,通过对历史城镇文化内因的解析,提出基于城镇文化动因的保护思路,并分别从人居文化与生活性空间、职能文化与功能性空间、历史文化与遗址性空间、精神文化与人文性空间的保护与继承四方面分别论述了具体的保护策略,以期完善我国既有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1998,(1)
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物化或积淀在各个城市的现存建筑与历史遗痕中,由此,便自然生成这样一种概念: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甚至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绝对对立起来。其实,这种认识是既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不利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共同文明遗产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保护要实现理性回归,并使保护形成一种真正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地方文化的观念,深入到政府和百姓的心中,除了要消除模糊的认识和误区外,更要有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有必要从法律层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设,要更多地学习国外经验,发动和启示更广泛的民间公众力量参与,使弘扬和保护成为中国民众的一种文化自觉,在中国创造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保护的全民化时代。  相似文献   

19.
南京:国际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最大的资源就是历史文化",一位高层领导曾说,"古都"与"文化"的交融,构成了南京的最大特色。南京要成为一座在  相似文献   

20.
广州“三旧”改造中的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耀军 《城市》2011,(11):56-59
推进“三旧”改造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越秀区在构建广州“首善之区”过程中,面临着旧城改造与历史风貌保护之间的矛盾。在旧城改造中如何更好地尊重和传承原有的历史文化,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中找到平衡点,走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之路,国内外旧城更新与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