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从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出发,引入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概念,提出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构建原则以及景观生态和文化遗存视角的构建方法,从整体空间布局、文化遗存保护、自然景观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重点景区打造五个方面对西藏尼木县吞达村的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构建进行了实践探索,把古村落现存的历史遗存碎片转变成为包容性的连续廊道,为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与城市内部功能的不断转化使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山地工业遗产面临转型和更新等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对工业遗产更新的认识和实践;接着分析了山地工业遗产的特点及其更新所面临的问题,即在重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更新,充分利用并重新塑造各种要素的景观更新,保护与传承山地工业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风貌更新;最后,以绵阳市朝阳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为例,在整体保护、动态保护、景观建筑一体化等设计策略的指导下,探寻了山地工业遗产更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关联耦合理论是当代城市设计的经典理论之一,强调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并已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它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推动了近年来新兴遗产保护类型(如区域遗产、文化线路等)的界定与保护,并深化了既有传统遗产类型(如历史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等)的保护工作。本文通过探讨关联耦合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文化遗产群落的概念,结合相关案例,梳理出以该理论为视角的文化遗产群落保护的一般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历史城镇和传统村落都属于兼具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活态"的文化景观,历史城镇下面还往往叠压着城市遗址,这些遗产类型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历史城镇保护时需要统筹予以考虑。保护历史城镇既要保持其横向空间的完整性,也要保护其纵向时间的完整性,还要保持传统的延续性,这样才说得上是完整地保存了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5.
刘垚 《城市观察》2014,(5):13-27
历史保护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但是如何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维护历史环境特征的前提下实现历史街区健康发展一直是难解的课题。在此方面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派试图搭建研究与实践的桥梁,在理解城镇形态演变的基础上为历史景观保护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该学派对历史街区形态演变与保护管理进行了充足的案例研究,其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值得借鉴。本文介绍了英国康泽恩学派微观形态研究方法及其历史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在分析我国历史保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微观形态研究能够应用于中国历史保护领域,弥补基础研究的不足并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巨大冲击,产生的文化趋同现象,结合旅游风景区、文化景观、博物馆文化系统等相关理论以及地域性景观的历史演变,阐述了博物馆景观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的表达。从而将博物馆景观研究用于指导设计,发挥其打造旅游品牌,拉动旅游经济增长,提高景区知名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镇空间和景观风貌对于旅游小城镇至关重要。本文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出发对当今旅游小城镇传统空间景观风貌普遍面临的"布景式"误区进行了批判性认知,指出其生产、消费的必然逻辑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借鉴旅游学的"前台—后台"理论,为旅游小城镇的风貌设计提出了分区营建的折中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沈阳餐饮业老字号为调研对象,通过分析总结归纳老字号景观环境的现存问题,探讨如何在城市文化景观层面对我国传统老字号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再生利用,重点研究如何挖掘老字号的非物质文化层面属性,论述将老字号蕴藏的文化元素转译到景观实体要素的多种实现途径,使这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提出相关观点,并以期能作为各地相关建设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重庆市第一批2 0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问题在于统筹意识较弱、保护的关系定位不明、保护的法规不完善、保护的组织管理欠缺、"保存"与"保护"的关系不明等,导致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思维简单化,消极"保存",欠缺发展动力,历史文化城镇逐渐衰败;二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措施商业化,过度"保护",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各种商业、旅游开发逐渐侵蚀了历史文化本身的价值。研究提出建立实施效果评价模型予以监控、反馈以及修正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误区。模型以"保存"与"保护"协调发展理念为引导,科学反映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中"保存"与"保护"的影响因子。评估模型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历史文化城镇政府在"保存"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为管理部门把握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情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历史遗产资源是全人类的财富,需要妥善处理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中国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深刻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发展格局,促进了对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理念的全新探索。本文运用景观语言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以临海古城墙整治为例,从本体和客体出发,寻找以古城墙为代表的遗产景观的能指与所指的双重属性,识别其作为遗产景观的符号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真实性和系统性为原则的发展路线,完善其景观符号语境,以实现遗产保护的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乡遗产类型与时空谱系的拓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地段逐渐作为中华文化连续文明传承见证的空间载体纳入到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中。为此,本文将城市地标作为城市历史景观构成要素,基于关联性、整体性、历时性视角,建立了从地标与城市多维度关联关系识别其公共文化价值的研究方法。该方法提出了区位关系、功能权属、形态特征、称谓方式四大地标特征识别要素和目标导向、权力话语、审美风尚、社会思潮四项价值解析线索,通过对1949—2019年重庆市中心城区79处地标样本的解析,揭示出上述阶段重庆乃至全国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内在关联逻辑,以期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优秀历史建筑的普查筛选与保护实践提供判别、指导依据和为我国当代城市建成环境文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后工业化时代,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关注不断提升。台北近年来积极打造文化与设计之都,城市工业转型和升级的经验丰富。文章以台北松山烟厂的变迁过程为例,解析历史空间转型过程的生产逻辑,并且探讨政策背后的文化治理目的。基于案例的启示,研究认为城市工业遗产成为一种政策性工具,同时带有文化治理的转向。进一步从都市再生的视角观察工业遗产与空间的转型,发现都市再生的文创化现象,是期望透过文化经济推动整体经济发展,达成都市再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4月,一则"上海将正式开展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申报"的新闻引起关注。据相关报道,"已有20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近百个风貌保护街坊、近20条风貌保护道路进入了备选名单"。对城市遗产而言,增加保护对象是有必要的,但接下来,如何避免走"仅仅挂个牌子"的老路,显然也十分重要。墨尔本的城市遗产不仅包括历史建筑和遗址等物质实体,也包括城市肌理、公园水岸等历史遗留下来的空间环境。为了管理和维护好这些城市遗产,各级政府委托专门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并定期对保护对象进行评估,提出具体措施。此外,为了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增进社会文化活力,墨尔本相关部门还会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一五"项目之一的郑煤机老厂区更新改造为例,结合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引入"共轭理论",通过对保护和开发的内在矛盾梳理,构建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四种"共轭模式":历史和现代的文化共轭、生产和生活的功能共轭、新增与旧有的空间共轭以及当地和外来的人群共轭.根据四种共轭模式对郑煤机老厂区进行改造,建立以文化、功能、空间和...  相似文献   

15.
城市历史遗产作为城市特定时代历史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在对其进行展示与诠释的过程中必然面临与人的互动关系。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索对作为城市符号实体的历史遗产的诠释过程与解读过程的差异,在认知主体对城市历史遗产符号的"再创造"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将符号学的"共识性"与"模糊性"引入城市历史遗产展示与诠释的研究中。并以重庆渝中区城市历史遗产展示研究为例,探索该理念在城市历史遗产诠释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民俗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也是一个地区人们社会心理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浓缩。民俗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随着当今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民俗文化遗产正在逐渐地减少和消失,这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十分的不利。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传播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地区文化长期的积淀,因此在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博物馆这一重要的载体,实现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历史文化村镇面临着物质环境破坏、 传统营建理念丧失等问题的冲击,专家、 学者对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逐渐深入且取得了一定成就.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以其因地制宜,山水相依的营建方式和多民族融合聚居的风情而极具特色.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地城镇数量最多、 发展类型最多的地区,以西南地区的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为研究对象对山地历史文化村镇有着重要的代表性意义.笔者结合中国知网,将关于西南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后按照研究学科进行划分整理,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世界自然遗产是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遗产保护对人类而言任重道远。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以美学价值、地球演化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为梵净山增添了宗教特色。从古至今,佛教文化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梵净山生态环境的发展。弥勒文化的构建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具有重要意义,"净"土文化代表了对未来美好环境的向往,同时也与梵净山"静"态的自然交相呼应。本研究拟通过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剖析,建立佛教文化与自然生态保护的联系,探索世界遗产保护中佛教文化的作用,发掘净土文化的意义,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推动贵州省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镇衰落现象是城镇一个发展周期中由盛转衰的征兆,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其特征、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等都因地域和诱发原因的不同而具有独特性。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尤其是我国,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缺乏微观的、分类型的专项研究。本文基于对城镇衰落现象研究脉络的梳理,选取特征鲜明的山地城镇作为研究对象,从地质生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山地衰落城镇,探讨由地质生态变化而产生的山地城镇衰落现象的内在机制,并思索修复此类山地衰落城镇的方法,以期为山地城镇应对地质生态变化和城镇衰落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向西南地区推进,西南山地城镇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生态安全作为山地城乡建设的约束条件,结合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各区县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结果,从区域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生态空间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