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百年文学叙事中的武则天形象随着社会风潮和写作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综观百年文学史 ,武则天叙事大都由男性来完成 ,承载着或意气风发或温良恭俭或失意落寞的知识分子的现实欲望、未来想象与忧虑。只有到了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写作在中国大面积涌动的 2 0世纪 90年代才出现了女性声音的武则天形象 ,女性写作者的加入使武则天叙事在人性化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车成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4)
前苏联文学中的所谓“同路人”,指的是资产阶级作家和无产阶级作家之间的一个作家阶层,是由托洛茨基于1923年首先提出来的。“同路人”这一重要文学现象的存在,是由“同路人”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地位、同路人问题引起的重大争论和当局的干预、“同路人”的命运及其对国家文学发展的影响等几个因素决定的。“同路人”作家的悲剧命运,有其深刻的政治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始乱终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常见模式;这与整个封建文化有关,包括男权中心意识、统治思想、女性自身等三个方面原因;描写这一现象,就作者的角度而言,主要基于两种心理状态第一,潜意识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第二,对这一现象的同情批判态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乱终弃"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文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究最为"时髦"的话题之一。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新世纪文学"为题,检索1990-2009年各类期刊所发表论文,得到检索结果如下:1993(1篇)、1995(1篇)、1998(2篇)、2000(7篇)、2001(20篇)、2002(11篇)、2003(6篇)、2004(7篇)、2005(18篇)、2006(33篇)、2007(39篇)、2008(28篇)、2009(28篇)。 相似文献
5.
夏志清曾说中国现代文学充满了感时忧国的精神,中国现代作家“非常感怀中国的问题,无情地刻划国内的黑暗和腐败”,“中国作家的展望,从逾越中国的范畴”,刻意表现中国的困厄及拯救的希望。这个论断是符合ZO世纪初至SO年代中期以前的中国文学实际的(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文学除外)。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SO年代初,中国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与中国政治溶为一体的色彩。作家大抵带着赤诚的拯救国家、改造国家的理想从事创作,大抵对于国家现实的改革、未来的发展存有一套方案或设想。最显著的标志是:作家往往企图借文学来实现他们的政治抱…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丽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47-52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是近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近代中西交流的直接途径。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读者接受的特殊性,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从本质上就已具备了产生误读的基本条件。误读主要表现在译者引进和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外国文学题材、文类和作品,译作中的译名、称谓和主题被赋予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近代翻译文学特定读者群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学的理解;译作中出现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译、漏译、编译和转译等现象。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虽然反映出译者在翻译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但翻译活动本身及译者和读者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均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近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无聊”是伴随现代性而凸显出来的一种典型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当代文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肇始于1980年代中期,但真正大面积的、有深度的书写则是出现在1990年代以后.笔者简要梳理了这一文学现象在当代的发展脉络,并以贾平凹的《废都》和“新生代”作家的主要作品为例,对“无聊”文学所体现出来的自我迷失、意义危机与信仰溃败等主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分析,同时,对文本中所流露出来的浓厚的虚无主义倾向也作出了相对全面和客观的评判. 相似文献
8.
9.
武则天执政前后实施了多项政治措施,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家队伍和文学创作;而因政治革命导致的文人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巨大改变也如实地反映在不少文学作品中。这在洛阳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在新疆维吾尔族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以“朦胧”为特点的诗歌创作现象。它成了新疆新时期各民族诗歌创作的转折点。在新疆,朦胧诗的产生有其社会、形成、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文坛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新写实主义”。先是有一批中青年小说家,如刘恒、朱晓平、李晓、王朔、刘震云、叶兆言、池莉、方方、苏童、格非、余华、李锐等,创作了一批既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又与近年来我国文坛“先锋文学”有区别的、所谓表现生活“原生态”的小说;尔后有人在理论上加以概括,称之为“新写实主义”;继之则有的刊物,如《钟山》杂志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推波助澜。于是,一个新的创作流派悄然而颇有影响地在我国文坛崛起,并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对于这一文学流派的创作,褒贬不一,在理论上也颇有争议。因此,如何看待这一创作流派的出现,怎样评价他们创作的成败得失,成为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词中存在众多以香草美人自比、借怨妇弃女之口抒发人生不平遭遇及生活感慨的不朽篇章。本文将此概称为“为美人以怨王孙”现象,并从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宗法制性质、古诗词中比兴文学传统、生活环境对诗家词人创作的影响及读者审美心理习惯要求出发,对形成“为美人以怨王孙”文学传统的成因进行了综合性探讨 相似文献
14.
莫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女性神女娲用泥和水塑造了人类的形象,并以包涵宇宙的慈爱,炼石修补残破了的青天,拯救了陷于灭顶之灾的她的孩子们。这是一个属于女性的辉煌时代,女性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的图腾,是生存、富饶和美丽的象征。历史的变幻中,男性成了人类的主宰,人类的另一半则被压抑到生存的最低层。男性开始创造男性的历史,开始篡改属于女性的历史,女性的悲惨和绝望就此开始。这便是“红颜祸水”现象的背景。 姮娥奔月、褒姒亡周、莺莺乱礼是“红颜祸水”最典型的事例,似乎也是最有力的论证。 姮娥独吞了属于丈夫羿的灵药,她飞升到月宫后,变成一只癩蛤蟆,而羿因此性情大变,死于徒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名实悖逆现象吴戈上篇我愈来愈强烈地感到:我们在建设民族文学、艺术的努力中,出现了一种违背初衷的不良倾向,那就是大搞“唯洋”实质的奇风异俗的“土特产”。热衷此道的人往往振振有词:“愈是中国的、越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美学”不是一个并列性结构,而是对一个包容性结构,即中国文学中的美学加以分解后,独立建构,形成“中国文学美学”的自洽构体。但它类同于中国音乐美学、中国绘画美学、中国书法美学等,隶从于中国文艺美学。由于至今尚未有“中国文学美学”这样独立的书题、课题,因此对其语义层面略作如是阐释。 相似文献
17.
武则天是一位特殊的洛阳诗人.对于文学,她“尚文”、“尚用”,鼓励提拔文学之士,促使了洛阳“仕诗人”群的产生;她崇尚自然,带领群臣“石淙会饮”,开拓了初唐诗歌创作的题材,主张模山范水而不“滞”于山水,为盛唐山水诗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她的颂诗“追求气势”,在初唐洛阳契合了时代的潮流,引领了时代的风范,促成了初唐新精神的萌发,为唐诗盛唐气象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宁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始于社会主义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以其饱经沧桑和忧患之后的慷慨悲歌征服了大江南北。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不仅提升了宁夏文学总体的创作水平,也为宁夏文学在中国文坛赢得了美好声誉。进入20世纪90年代,宁夏文学在略事犹豫和徘徊之后,终于在新世纪前后,再次向中国文坛奉献了“宁夏青年作家群”。这一创作群体的崛起,不仅给新世纪前后的中国文学界吹来一股清新怡人的创作之风,而且,这一与广阔深厚的中国古老土地和“中国经验”血脉相连,并因此取得了不凡文学业绩的青年创作群体的成功,也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于偏远地区的文学创作事业,只要领导得法,调动有方,是可以走在全国前列的。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的角度探索和反思现代中国文学的形成,可以看到文学与文章在新文学中的重要作用。文学作为途经日本的回流语,在促进文学产生的同时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文章作为西欧文学的译语,成为鲁迅、周作人反抗作为回流语的文学、复古的文学和纯文学的特别用语。而文学与文章以其对抗性的存在和转化构成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0.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研究格局,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时空背景中,将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历史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崭新概念,并给以明确的质的规定,标明它如何走向世界文学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也想在这里探讨一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品格及其走向世界文学的基点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