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期期为《读书》画漫画的丁聪之外,陈四益应该是这本杂志最稳固的作者之一。陈四益在1981年开始看《读书》,1989年,他成了《读书》的作者——丁聪画漫画,陈四益配文。此后翻开每一期杂志,都能看到他们珠联璧合的杰作。1996年,沈昌文退休,离开《读书》,汪晖和黄平接替主编之位,《读书》的风格发生了转变,但是陈四益与丁聪合作的"诗画话"却一直延续下来。"从沈昌文任主编时起,这个专栏除了原先放在封三,后来换到封二外,没有任何变化。"2007年3月,九十高龄的丁聪引退,陈四益又同黄永厚合作,继续在《读书》的封二开谈"画说"与"说画"。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读书     
莫斯 《社区》2011,(17):6-6
书读完了? 偶然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名字很狂的书:《书读完了》,作者是高级读书人金克木老先生。我很是纳闷,一生以读书为乐为业的大书生金老爷子为何出此狂言?于是翻开了这本多谈读书的文集。  相似文献   

3.
正一本好书,关键是它的思想性与可读性。这两点,朱其训著、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文化夹缝谈》兼而有之。朱其训教授以36万字篇幅分八章系统阐述了"文化夹缝"的概念以及众多"文化夹缝"现象,我们从《文化夹缝谈》一书的严谨论述中,亦相对较全面地对"文化夹缝"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知。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矛盾中……"这种‘对立’与‘斗争’形成了文化夹缝所具有的张力"。既  相似文献   

4.
后印本是对前印本的最好阐释,《艺苑卮言》实物印本的物质性形态、"说部"形态以及"诗话"形态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指向。从"单行本"、《四部稿》"说部"本、《谈艺珠丛》"诗话"本到现代铅字标点本;从四卷本、六卷本、八卷本、十二卷本、十六卷本到《卮言倪》《全唐诗说》《国朝诗评》《文评》《词评》《曲藻》《文章九命》等"摘选本",《艺苑卮言》的文本形态不断变化,题名、字体、纸张、序跋、卷次、钤印、牌记、刻工、堂号、墨钉、另行等可视性符号为理解实物印本产生的历史时空提供了重要元素。《艺苑卮言》实物印本的物质性形态参与了文本意义的生产,在脱离作者掌控后实物印本"物的叙事"与"作者意图"渐行渐远,由作者最初"策名艺苑""以书为礼"的"谈艺"转为"以资闲谈"的"诗话"或"诗论"。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与《弘明集》作者僧祐有着相似的写作初衷与具体举措、思维方法,各以"还宗经诰"与"尊崇律本"为本,具体举措都为尊经、重本、崇正,所用皆为"追本溯源""原始要终"的行文方式,二书共同体现了文化上的折衷圆融精神。  相似文献   

6.
《读书》创刊时,王晓渔才刚刚出生不久。对于《读书》来说,他应该算是第二代年轻读者。在上大学之前,出生于安徽城镇的王晓渔从来没有听说过《读书》。而1995年上大学后,却总是听到历史、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本杂志。于是他跑到书店购买了第一本《读书》,开始了与《读书》的缘分,那是1995年第十期的《读书》。"我当时从到尾都看了,当时才刚上大学,看不太懂,断断续续看了好多天,一知半解。"后来重新再回看那期杂志,王晓渔才发现,其中有好几篇文章影响很大,比如李零的《汉奸发生学》、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相似文献   

7.
周豫  黄倩凝 《21世纪》2013,(9):56-57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穿过了很多排IPad——没见有人读书。"近日,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上引起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就是那个"不阅读的中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在中国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调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作者关于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1982年第2版)的读书札记,共11则,指出了该书在校勘及标点方面的若干失误。  相似文献   

9.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已故学者、教育家、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于1940撰写的一部实用类书籍,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告诉读者"如何成为一名主动阅读者,掌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种阅读方法".在出版70多年后的2017年,这本书不知为何刮起一股"大旋风",在哔哩哔哩弹幕网、豆瓣读书、新浪微博以及其他社交网络的读书圈,许多博主和UP主争先恐后地"晒"起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分析视频以及其他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0.
出生于1947年的徐友渔,现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作为中国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执着于讨论中国的自由主义、宪政、共和等问题。近著有《"哥白尼式"的革命》、《罗素》、《语言与哲学》(合著)、《精神生成语言》、《告别二十世纪》、《形形色色的造反》等。他曾是《读书》杂志的读者兼作者。  相似文献   

11.
摘 要:黄虞稷《千倾堂书目》认为《农田余话》一书为张翼所作,现代学者多承其说;《四库全书总目》、周中孚《郑堂读书志》曾对《农田余话》的作者提出质疑,但并未确定其人;实际上,《农田余话》的作者确非张翼,而是元明之际的邵亨贞。  相似文献   

12.
李相培  王玮 《新少年》2013,(4):22-23
韩国儿童文学作家李相培,对妖怪题材的故事情有独钟,出版过《妖怪爸爸》、《去上学的小妖怪》、《妖怪三侍郎》、《哈哈,我是妖怪》等多部以可爱的妖怪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此外,作者还创作了《阿里郎》、《变成星星的草筐》、《泪花》、《花儿的蝴蝶梦》等多部童话。《爱上读书的妖怪》是一部情趣盎然的作品,作者选择了极其独特的视角,在没有刻意强调  相似文献   

13.
1979年4月创刊的《读书》在大时代背景下,立即引起知识界的关注,成为80年代的思想旗帜"文革"期间,原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和原国家出版局局长陈翰伯、原商务印书馆社长陈原被送往干校劳动,他们被称为"陈范集团"。在干校里,"陈范集团"开始酝酿一本读书刊物。  相似文献   

14.
争议十一年     
汪晖入主《读书》之后,它不可避免地被牵扯进那场旷日持久的学界之争"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是汪晖和黄平为今年5月出版的《〈读书〉精选1996—2005》撰写的序言标题。而所谓"重构",恰好是这十年引发《读书》争议的缘起。  相似文献   

15.
去岁末读到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教授主编的"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新出版的专著《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1),作者李大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据作者自述:2004年以来撰写了近20篇有关疆域理论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为今天将自己的认识系统化和完善奠定了基础"(该书,下同,第339页),于是才有了《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这么一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一篇阅读《太玄》的读书札记,系文献研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一些相关文字作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对于阅读《太玄》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一篇阅读《太玄》的读书札记,系文献研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一些相关文字作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对于阅读《太玄》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温暖冬阳下的午后,我合上了2006年11月的《读书》。这些天,翻看着28年《读书》,28年的光阴就这样在我手指尖似乎不经意的滑过,一瞬间恍惚,有一种事易时移、岁月易老的感觉。诚如师力斌所言,一本小小的《读书》,似乎平淡的28年,却在不经意或者其实是经意的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这28年的心灵史。这部心灵史中,贯穿着两个主题:启蒙和现实关怀——在不同时期,《读书》在二者之间有所侧重。在《读书》所涉及的文史哲、经济、法律、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里这两个主题都有体现。而涉及后者——现实关怀的文章,经济学类文章可以说是《读书》“以…  相似文献   

19.
陈树棠 《社区》2009,(35):58-58
自小爱读书.才十几岁的小学生,渴借来一本几乎揉烂了的《啼笑因缘》,白天苦读后夜间猫在被窝中打着手电继续看……爱读书自然锻炼了我的文笔,小学毕业时的作文《小冰车》被老师当范文讲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蒲草笔记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读书。一次,他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宽宽的蒲草可用来记字造句,于是便将蒲草采回家,边读书、边在蒲草上做笔记,读了一本,又抄一本,终于谙熟《春秋》经义,成为有名的法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