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龙潜 《文史哲》2007,4(5):117-122
文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理论支点,正是由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理解,才导致了理论界对文艺本质的不同界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当然可以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理论内涵,但却不可以因此而改变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结构。因此有必要"回到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考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我国文艺理论界流行的“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缺陷,提出“审美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概念,从意识形态的语言符号性这一逻辑起点入手,从逻辑关系、功能和存在方式三方面梳理意识形态和“审美视域中的意识形态”的相关性。认为这种理解是准确把握文艺理论与美学中的意识形态观念和理解意识形态的符号形式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指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愈来愈混乱,愈来愈被一些中介环节弄模糊了。”文艺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在通过“一些中介环节”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这一点上,与哲学和宗教等其他意识形态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哲学主要以概念和思辨为中介环节,宗教主要以幻想和信仰为中介环节,而文艺主要的中介环节是审美意象和表象运动。文艺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中介环节审美意象和表象运动等等,就  相似文献   

4.
当前关于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论争,主要围绕着这样几个问题进行:文艺的本性是意识形态还是社会意识形式;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还是文化哲学;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特定社会性质的还是普泛的;是以审美性包容意识形态性还是以意识形态性支撑着审美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时,是"意识形态说"更有利还是"社会意识形式说"更有利.  相似文献   

5.
齐泽克基于"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对意识形态这一历史性概念做了辩证的分析.他认为,意识形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三种形态,即"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是作为观念复合物的存在形式;自为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仪式等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意识形态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即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无意识层面的"幻象"存在形式.他试图说明:意识形态的定义就在于我们认为非意识形态的东西恰恰是意识形态本身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核心观念是: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是发挥了主体性、能动性的反映,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哲学基础看,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认识论的;从概念形成的过程看,仍未能摆脱"本质—特征"的运思模式;文学的本质因此仍然是意识形态,而审美只是一种特征。鉴于此,我们提出建构一种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与认识论的文学观不同,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不仅视文学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同时视文学为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因为自身的审美特质,从而决定了文学可以在很大程度发挥否定、批判、引导现实的作用。文学因此不仅仅扮演着附庸于意识形态的角色,而且同时扮演着对抗意识形态的角色。文学实践论、审美实践的文学观,既是对文学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继承,更是超越。  相似文献   

7.
文艺本性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要义及主要问题在于:要不要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要坚持怎样的意识形态性、怎样科学地坚持意识形态性。"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不讲求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性的;还有一些学者虽然主张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性,但却使用着"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字面说法,因而表里不统一,形成了"审美意识形态论"话语群体中的"形似表述",也不能切实地坚持意识形态性;"审美社会意识形式论"的主张才是对文艺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坚持。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和谐文化的历史语境下,文艺与政治既不是"从属"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一种交融的关系。文艺最重要的属性是审美,而进步政治本身可以经由审美主体化为政治审美因素,文艺应当表现和反映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之美,应当从根本上改变文艺与政治的疏离状态,实现交融,达到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9.
文艺的本质特征与文艺的自律、他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特性辨析文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不同的文艺现有不同的解释。从反映论看来,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认识生活的一种形式,其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或者说,它是借助于形象思维的。与反映论相反,文艺本体论把文艺看作是独立于社会生活的、封闭的、自足的客体,认为文艺只给人们提供一种审美体验、审美感受,文艺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审美特性。质言之,反映论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即文艺的他律性入手,强调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社会本性,并把形象性看作是文艺与其他意识形态区别的标志。文艺本体论则着眼于文艺的自律性,把文艺作为审…  相似文献   

10.
李永新 《天府新论》2007,(6):139-142
钱中文等人在新时期为改变极左文艺思潮而提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尽管他们的观点有着诸多的相同或相近之处,但由于提出问题的路径和概念界定的方式存在差异,其立论角度、论述方式却是不同的。这也成为引发近年来"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重要原因。目前"审美意识形态"论争异常热烈局面的形成,与文艺学学科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董学文、陆贵山等知名学者相继加入有很大关系。综合论争双方的情况来看,论争的参与者应该汲取新的理论资源并关注当代中国的审美经验,以进一步勘察与厘定意识形态的含义以及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概念素有观念论/物质论、中性观/贬义观的纷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意识形态视为颠倒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唯心思想以及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虚假普世性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商品拜物教批判展露了意识形态物质论。商品拜物教的要点并非劳动产品在交换中转化为商品,而是商品在交换中转化为资本,这尤其体现在劳动力商品的买卖上,那是社会生产关系和剥削原理的物化或商品化体现,意识形态因而近似经济基础所表现出的一种物质化、日常化的无意识语言;齐泽克结合拉康的无意识-语言理论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物质论,认为意识形态早已实现非意识形态化,它是前物质/观念的社会符号结构,是现实的"心脏",也是语言虚构的最高体现,这可称为意识形态超物质/观念论。  相似文献   

12.
艾斐 《晋阳学刊》2002,26(4):8-13
文艺作为意识形态之一,虽然不直接表现为物质生产力,但却能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并通过"人"这个中介而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先进的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认识这一点,对于正确评价文艺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以及指导其不断实现新的繁荣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非审美因素是审美产品的重要构成,非审美性也是审美产品的本质特征.很多审美产品最初都是实用产品,很多审美范畴最初都是实用范畴.一般来说,经典作品大多有很强的审美性,但经典和审美性之间并不是成正比例关系.提倡审美批评,并不是否定社会批评等其它艺术批评,而仅仅只是强调审美批评是其它一切批评的前提,审美批评与其它批评不是先后的关系,不是重要与不重要的关系,而是层次的不同.当下中国文学的很多写作越来越偏离审美性,但偏离审美性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偏离文学性,有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说它缺乏审美性,但却不能说它缺乏文学性.  相似文献   

14.
魏崇辉 《天府新论》2008,3(2):43-46
马克思认为,以前的意识形态尽管表现形式多种,但这些意识形态都主张观念统治世界,它们都从所想象的、所设想的意识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实际活动出发,造成以往意识形态在认识内容上的歪曲和"倒现",以至于形成了"虚假的意识".新制度经济学家将意识形态完全纳入经济分析的变量里,突出了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其经济功能.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既有本质上的不同,又有一些可以沟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概念可追溯到培根的"假象说",经历了特拉西的"观念学"、马克思的"虚假意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等阶段。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可以理解这一理论的继承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16.
中西审美学思想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两种审美学思想在对审美主客体关系认识、对审美心理结构理解、对审美观照性质解释等各方面均有明显差别。西方审美学思想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对立和主体的决定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而忽视理性因素,视审美观照为一种特殊注意方式;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则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统一和二者的相互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的有机融合,视审美观照为一种超越性人生境界。"情景交融"说和"情理交至"说共同形成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为世界美学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把文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文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出发,借用社会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研究文艺,这是人类对文艺现象进行社会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人们常说的文艺社会学。 文艺社会学涉及文艺与自然环境、种族特性、社会心理诸方面的关系,涉及文艺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等等。作为一种思想,可以说它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是十九世纪以后的事。法国的斯太尔夫人、圣·佩甫等人的  相似文献   

18.
“审美意识形态论”受哲学误区影响,错误地将意识形态与观念上层建筑相等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基础——设施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方面的序列,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性质方面的序列,两者不可相混。意识形态是对特定社会性质的反映,不是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分类。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都归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身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以"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的本质界定,曾具有拨乱反正的历史作用,但其价值的策略性和学理的粗糙性也是难以掩饰的.因为"审美"不仅不是文学或艺术的专利,甚至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意识形态"性几乎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点.可见,这两个从外部边界到内部结构都模糊复杂领域的结合,并不是有机的,与诸如"法律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一样独立的意识形态形式.因此,"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不能成为文学本质的准确表述.而把"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命题,还原为文学的本质表述,由于强调文学的艺术属性和语言特征,在理论上必然归还给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在学理上,也能够抵制由"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缝隙所滋生的,以"去文学"化为目的,并试图取代文学理论的,诸如"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社会批判的文化研究,使文学这艺术文化的母机,不仅为一切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维护和引领,而且还能更好地发挥培育、训练人类创造性想象基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学界一致认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形成源于当时的包括政治、经济及16世纪中叶以来的心学与童心说等文艺思潮,晚明时期人们"尚奇"、"追新慕异"的审美风尚及二王传统帖学以外的碑学思想却常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以晚明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为切入点,通过对晚明时期石碑的考古发掘、碑学观念之生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成因乃二维物化结构:当时的尚"奇"风尚、王阳明心学及李贽童心说的文艺思想以及儒家忠义刚正精神等构成其精神元素;"二王帖学"系统及晚明碑学为其物质元素。研究进一步认为,尚"奇"风尚决定了晚明书家的审美取向,碑学思想的滥觞成其审美的最高法度。可以说,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源于碑学思想,它是最早向碑学习,帖中含碑的范例。由于清王朝的建立,这股书风尚未臻于极致就被肢解,然而,它对后世文艺笔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