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吐蕃统治敦煌的基层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离 《西藏研究》2006,(1):8-16
敦煌吐蕃文文书中的■(岗)的本义应与西藏近现代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岗)的含义相同,为一定面积的耕地;吐蕃统治敦煌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将头的另一称谓■(五十岗) 即管理承种50岗耕地民户的负责人,又被称为■(百户长);■(五岗)即管理承种5岗耕地民户的负责人。吐蕃统治敦煌的基层组织对后世河西归义军政权和藏族部落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设有大监军使,简称监使,又称为节儿监军,藏文写做khri spyan或rtse rjespyan,即万户悉编或节儿监军,也可简称为节儿,是仅次于敦煌乞利本(khri dpon,万户长)的当地第二号军政长官,主管军事、司法、农业生产等事务。另外,吐蕃在敦煌还先后设置了汉人部落监军、汉人监军(rgyavi spyan,亦译为唐人观察使)等官员,地位在大监军使之下。在吐蕃统治下的河陇、西域及其他地区也设有悉编(spyan)一职,为吐蕃在该地区的重要职官。这一职官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职官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甘州回鹘与曹氏归义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州回鹘和沙州曹氏归义军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西北史学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课题,原因。是除了史籍记载之处,敦煌文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文章在利用敦煌写本时,用的仍然是挖宝式的方法,即仅就一件件文书加以阐发,而未考虑判定一件文书的年代所需解释的各个方面,如文书中的人物、官称乃至字词的含义等等,因此常常不能说明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本文是在全面收集有关甘州回鹘的敦煌资料基础上,按照经过考证的写本年代,来从总体上探讨二者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于五代曹氏归义军祖孙三世与回鹘联姻,在曹氏归义军时期所营建的敦煌洞窟中出现了大量穿回鹘服饰的天公主供养画像。这些回鹘天公主供养像给我们留下了研究唐五代时期回鹘贵族妇女服饰的珍贵资料,而回汉混合装也成了敦煌五代时期上层贵族妇女的时尚服饰。  相似文献   

5.
一、敦煌汉文书中“南山”之迷 敦煌汉文书中南山作为专门名词已发现有下列各件:(一)是敦煌研究院所藏0001《酒帐》以及藏于巴黎和它相接的P.2629。(二)是P.3257《开运二年(945年)寡妇阿龙牒》。(三)是S.4445《何愿德借贷帖》。(四)是S.54482《唐故沙西归义军节度使押衙……浑厶甲邈真讚》。(五)是《李绍宗邈真讚》。(六)P.2482背《常乐付使田员宗启》。(七)是P.4525背《瓜州义郎牒状》。其中记得最多也最关重要的0001《酒帐》。《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刊载施萍亭《本所〈酒帐〉研究》,最后一节几个问题,首先提出就是“南山”,  相似文献   

6.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部落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敦煌文书及蕃汉传统史籍,对吐蕃敦煌(沙州)部落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吐蕃沙州部落是吐蕃占领敦煌后,将其本部的军事部落建制和民部落建制与唐代敦煌乡、里制相结合,在敦煌设置的部落、将组织,是吐蕃统治敦煌的社会基层组织。吐蕃敦煌部落分为军事部落、民部落、准军事部落三种类型,其长官均称为部落使、部落大使。部落使是吐蕃沙州军政机构的重要长官,其职略同于唐代乡官,负责部落一级政务。部落使之诸僚属负责部落内部事务。吐蕃部落组织还影响到了沙州归义军政权时期的部落组织的设置  相似文献   

7.
二、边境之地的沙州上一节述说了东西交通路线上敦煌的位置。下面研究一下敦煌城市在元朝的防御地位。三年余的西征,凯旋回归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第二年又发动了进攻西夏的战争。这也是成吉思汗一生中最后的一次军事行动。但是,成吉思汗对西夏的进攻,并非从此时开始,在大可汗即位的前一年(1205年),就已正式对西夏开战了。此次战争前后历时五年,虽然进攻了西夏并取得优势,但结果,却未能彻底消灭西夏。在认为“西夏兵力尚强,不敢猛攻”的情况下,蒙古接受了西夏皇帝的请和。第二次征伐西夏,实际上是在成吉思汗西征中开始的。据《元史(卷一一九)·孛鲁传》  相似文献   

8.
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归义军首领张义潮率兵收复吐蕃控制下的凉州;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西夏再次攻陷凉州,将凉州地区的吐蕃统治势力南驱河湟。凉州,在此以前归属于吐蕃,在此以后先归于回鹘,继归属于西夏,这是比较清楚的事情。然而,就是在公元八六一年至一○一五年这一百五十余年中,凉州脱离了东西大国的控制,同沙州归义军政权一样,成为河西走廊上的典型地方政权。本人不揣谫陋,拟就这  相似文献   

9.
敦煌石窟是由何人所造 ?是怎样建造出来的 ?建造所需时间多长 ?这些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疑问。日前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通过研究敦煌壁画的题记和敦煌文书及其它文献 ,找到了明确的答案。敦煌石窟的营造者大致分为 3类 :窟主 (即石窟的主人 )、施出 (出钱出力帮助窟主建窟的人 )和工匠 (石窟营造的具体操作者 )。而工匠又分为石匠 (打窟人 )、泥匠、塑匠、画匠、木匠等。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 ,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程序。一座洞窟建造时间的长短要受到洞窟规模大小、窟主的财力和势力、社会变迁等各…  相似文献   

10.
吐蕃统治河陇时期司法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离 《中国藏学》2006,(1):25-33
本文运用敦煌、吐鲁番等地所发现的汉藏文献和汉藏传世史籍的有关记载,对吐蕃统治河陇时期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吐蕃统治河陇时期的司法制度既继承和发展了本民族法律传统,又对唐朝司法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模仿与借鉴,对后世河西归义军政权和藏族社会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吐蕃归义军时期,由于吐蕃王朝和归义军政权对佛教的大力庇护支持,敦煌地区的佛教非常兴盛,而佛教僧侣亦通过践行各种福田活动为敦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福田是佛教中对从事慈善活动的一种泛称,福田思想在西晋沙门法立、法矩所译《佛说诸德福田经》中就有所说明。福田思想倡导佛徒、大众多做善事,施民于方便,这样既能帮助众生,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分布和交流,与某一民族控制某一地方时间的长短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从汉代设置以来一直到唐代,都是在汉族的控制之下。但是在安禄山叛乱以后,于781年被藏族夺去连续控制了七十年左右,九世纪中叶又回到汉族的归义军手中;后来到十一世纪初,又经历了一段被西夏征服的历史。因而,仅就元朝以前的时代来看,在敦煌地方使用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藏语、西夏语,此外还有非常邻近的回鹘语。该地区各个时代通行的这些语言和分布在天山南路北路或者更西一点的各种语言的交流情况,成为一个很有兴趣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公元 78 6年至 848年 ,敦煌处在吐蕃王国的统治之下。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敦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即落蕃官阶层。生活在这一阶层的人都曾是唐王朝的官吏 ,不幸身陷吐蕃 ,他们身着蕃装 ,却又心向大唐。本文试图通过对敦煌落蕃官出现的原因、地位、心理、事迹、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分析 ,以求对这些落蕃之臣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亚东干族是移居到前苏联中亚地区的陕甘回民后裔。其主体是清同治年间反清回民义军的第四、第五代传人。近10万东干族是中国穆斯林在境外的优秀群体,在国外100多年他们始终保持中国及西北回民的传统文化。这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的是叶塞。叶塞·朱玛佐维奇·伊斯玛洛夫1949年9月24日出生于中国境内伊宁市巩留县的一个回民家庭。祖籍陕西渭北人,姓杨(他只记得是清河边的人)。其曾祖父弟兄三个,1862年都参加了白彦虎领导的反清义军。起义失败后全家数十口人随白部转战万里,于1877年到达喀什。这时清军对这批义军的既定方针仍是斩尽杀绝…  相似文献   

15.
天雨流芳     
韩晗 《民族论坛》2006,(1):16-17
最早见到“天雨流芳”这四个字是在一个叫做“木府”的宫殿里面,整座宫殿坐西朝东大气而华丽,它们被镌刻在一个并不十分高大的牌坊上,字体工整而又遒劲,似乎在诉说着整个建筑群主人的灵心慧性。(一)在这个带有浮躁气息的时代,最大的不足就是任何物质的需求都被凌驾在精神的需求之上,任何旅游城市的小吃和当地特产或是纪念品都成为了观光者和旅行社追逐的对象。在更多的旅游城市,似乎还有更离奇或是更具有物质性的东西在那里蔓延,比如说布拉格的色情业和缅甸的赌博业——一个引领文明的城市,一个具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却在伪商业化的潮流中扮演…  相似文献   

16.
到今年春天,满族著名敦煌艺术研究家、油画大师常书鸿教授,献身于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整整四十个春秋了,同时又欣逢他八十大寿。四月六日这天,他的亲朋好友和学生们,在他北京的新居里,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庆祝活动。前来祝贺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有汪锋、文正一、童大林,他留法的同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临乙  相似文献   

17.
敦煌行     
从兰州坐上西去列车,沿着河西走廊,往西去,再往西去,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走廊最西端、一个叫柳园的地方下车,换乘中巴,又行110公里,便到举世闻名的敦煌了。柳园是安西县的一个镇。镇子很小,但车站很大。其实车站就是镇子。旅馆和饭店占去多半。居民少,旅客多,这现象别处少有。安西县在古代就出名,唐朝曾在这里设立都护府,这在史书里就有记载。而柳园镇的兴起则是近代的事。这可能与艺术圣地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有关。因为要去敦煌参观的人,必须在这里下车,人来人往就成集镇了。当地人说“如果没有敦煌,人不会来。”这是实话…  相似文献   

18.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牧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离 《西藏研究》2006,18(4):10-15
吐蕃统治敦煌的官府牧人来自当地居民,放牧马、驴、羊等牲畜,每年向官府上交毛、皮、肉等畜产品,并提供畜力。官府则给其一定口粮,对他们放牧的官府畜群进行定期检查。这一做法源自吐蕃本部,并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官营畜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扎塘寺壁画与敦煌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1,25(4):91-104
扎塘寺壁画与敦煌艺术的关系较为错综复杂,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关系需要理清:其一是扎塘寺壁画与敦煌吐蕃占领时期藏式绘画传统之间存在着一种历史的传承关系;其二是扎塘寺壁画与同时期的敦煌艺术又有着一种共时的文化交流。前者这层关系不同时但同质,后者同时去不同质。这两层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多种关系的存在和相互之间的纵横交错为扎塘寺壁画与敦煌艺术关系的梳理增加了难度,本文试图在这方  相似文献   

20.
在《隋唐五代西北民族史研究概述(之一)》中,我们简要评述了本世纪以来学术界对隋唐五代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突厥史、回鹘史与薛延陀史的研究状况。接下来,我们将述及学术界关于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吐蕃、吐谷浑和党项历史的究研意见。 一、对吐蕃史的研究 (一)关于吐蕃史料的考订最早在史料方面进行补阙正误的,当推陈寅恪。他在1923年写的《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一文,根据敦煌写本题记考证出“沟通东西学术,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吐蕃僧人法成大师的史迹,使这个不被载于正史,久已湮没无闻的吐蕃重要历史人物重现于世。1930年他发表的《吐蕃赞普名号年代考》则利用“长庆唐蕃会盟碑”考证出彝泰赞普的名号和年代,指出了两《唐书》等史籍所载有关时间的讹误。解放后,有关吐蕃资料研究的著作有明显增多。1958年,王忠利用汉文典籍,敦煌吐鲁番古藏文资料以及13世纪后的藏文典籍,写成《新唐书·吐蕃传笺证》一书,使吐蕃史料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近些年,王尧、陈践出版了《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敦煌本吐蕃法制文献译释》、《吐蕃简牍综录》等,此外王尧还出版了《吐蕃金石录》。这些著作,或为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