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湟中县徐家寨村石刻佛像,反映了汉、藏民族信仰的包容和融合,是青海多民族历史和文化交融的印痕,见证了塔尔寺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信仰涵化,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多元文化长期并存、碰撞的过程中,信仰上包容多元,形成和而不同甚至趋于交汇、融合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西北地区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多元文化并存、交融的地区.课题组通过对西北地区在校回、汉族大学生在性道德、性观念、性教育等问题上的观点与行动的问卷调查和研究,试图探讨不同民族的性伦理观对当代大学生性道德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在民族族源上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都体现着二元化和多元化等复杂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延续的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象征.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贵州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创造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多姿多采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其衣食住行、文化艺术、民族节日、伦理观念等诸方面;在长期的文化演进过程中,各民族民俗文化呈现出悠久性与多元性、独特性与交融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等基本特征,形成了六盘水多元的地方文化体系,为繁荣六盘水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一、民族特点和变化 在讨论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和条件时,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民族特点?我们认为民族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化特点上,不同的民族是由不同的文化特点相区别的。但是文化特点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变化,随着迁移和与不同民族的接触交往而变化。因此,不同民族文化特点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往往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一般的历史进程,而且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从黔东南的民族文化变化来说,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是什么?交融的条件是什么?各族在交融过程中如何变化?这需要从历史到现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生活在卓仓地区藏族婚姻仪式的介绍,从而体现卓仓藏族在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湟水流域是如何强化对民族语言、服饰、民俗等民族文化属性的延续和传承.  相似文献   

7.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敦煌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融入来自中亚、西亚各国以及西域、青藏、蒙古等地区的民族文化成分,呈现出博大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多元性。这既是敦煌文化的个性,也体现出了敦煌文化的特质。在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大量民族文字文献,以及敦煌石窟中出现的宗教文化因素和民族因素,都表明来自中原的文化与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在敦煌和谐相处、交融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终融合成为别具一格的敦煌文化。这是长期以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是与各种外来文化互相融合而逐步生成的,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壮大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8.
四川藏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新时期显得更加频繁和活跃,这既是党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又是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及其带来的自然结果。四川藏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和经验有着自身特色。其路径体现为:通过经济发展、对口援藏、节庆活动、争创实践来带动或强化,利用精准扶贫、广电"村村通"来推进。其经验体现为"四大作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重视政府治理能力的引领性作用、利用藏区帮扶政策的促进性作用、发挥文化节庆活动的纽带性作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根本性地改变了四川藏区的面貌,四川藏区的经验也可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新疆的民族互动中既有着碰撞、冲突和战争的一面,又有着交往、适应和融合的一面。在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因其地域、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现状,因此各民族及其成员依据自身的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也呈现出不同的认知和特点。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因素也较为独特,既有长期的民族、宗教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转型时期不同民族文化和心理差异、突发事件等的影响。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既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保护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加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等培养,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大力解决好民生问题,同时,还要加大对"三股势力"的打击力度,建立和睦的周边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在民族族源上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都体现着二元化和多元化等复杂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延续的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象征。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