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部长怀念维吾尔族“父亲”今年4月,文化部部长王蒙托人带给他“父亲”一件阿拉伯铜壶,此事在伊宁市传为佳话。王蒙部长用维吾尔语对新疆客人毛兰艾力说:我永远怀念我的“父亲”阿不都热合满老人。“文革”期间,我被下放到伊宁市巴彦岱乡后,他老人家把我  相似文献   

2.
书坊     
《中国民族》2013,(7):80-80
《这边风景》 2013年4月底.作者酝酿于新疆的小说《这边风景》在广东得以付梓,揭开了一段尘封30余载的历史记忆,这段险些被埋葬的回忆是作者王蒙个人的,更是中国社会集体共有的。《这边风景》写于1974年至1978年。  相似文献   

3.
张璇 《中国民族》2014,(11):21-23
"我今年虽然80岁了,但一说到和新疆有关的人和事,都特别提精神,非常乐意做点什么。每次见到新疆老乡,我都愿意在他们面前‘显摆’我的维吾尔语!""在新疆工作的汉族干部,要主动了解、学习新疆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以前王震同志在新疆时,汉族干部凡是通过维吾尔语考试的,一律提一级。  相似文献   

4.
就像王蒙笔下“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那样,四十岁刚出头的陈卫民出任了机构改革后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一职…… 就像王蒙笔下“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那样,四十岁刚出头的陈卫民出任机构改革后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一职,许多人说:新世纪的民族工作需要年轻力量的驾驭、耕耘和创造,好。自然也有人们不少关注,对一个长期从事青少年事业的共青团领导干部,能否很快实现从面对一群群朝气逢勃、生龙活虎的群体到面对一群群急需用真心、动真情、办实事的少数民族群体的根本性转变,能否实现从共青团到民族工作部门岗位性质、工作范…  相似文献   

5.
父亲·故土·人民──我的父亲包尔汗伊丽苏娅我是1981年调到父亲身边工作的。那时父亲已经87岁高龄,由于“文革”十年的非人折磨,身体又不很好,但是他对新疆各项事业的关心却毫无减弱,一切有关新疆的消息他都特别注意,还经常让工作人员把报上和内参上有关新疆...  相似文献   

6.
王蒙是元代乃至中国绘画史上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而《青卞隐居图》是王蒙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能表现出王蒙郁然深秀、繁密厚重的风格。《青卞隐居图》能够引起独特视觉感官刺激和带来强烈心灵共鸣的艺术面貌,除了源于王蒙在此画中所作的独特的构图与笔法之外,画中透露出的动荡与压抑,更与王蒙生平的经历与心理的矛盾有关。  相似文献   

7.
自2005年8月15日从柳园进入星星峡(从北京到新疆的途中,感谢同事崔志伟帮我驾车,分担我的辛劳),到11月8日出星星峡抵达敦煌,我一个人驱车在新疆大地游历整整86天。其间,在伊犁河谷的维吾尔族农家庭院与老乡们共度中秋节,在阿尔泰山腹地深处蒙古族图瓦人和哈萨克族聚居的牧村度过国庆节,在南疆中巴边境度过了自己的40岁生日。新疆5600多公里的国境线上,分布着32个边境县,这些县我全部走访到了。当然,我只可能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重点采访。其实,我非常愿意为所有正在实践兴边富民行动的边境县写点东西,以记录各族同胞戍边卫国、建设家园的生存…  相似文献   

8.
位于新疆天山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史诗《玛纳斯》的主要流传地域。阿图什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首府,它又是南疆的一座文化名城。我曾多次去过阿图什,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1965年,那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文联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到单位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到设在万里之遥的新疆阿图什的《玛纳斯》工作组报到,参加《玛纳斯 》的翻译工作。那年,我24岁,刚走出校门。7月底到单位,8月底便提着一个装满春夏秋冬衣物和书籍的大箱子启程。我坐了5天4夜的火车,到了乌鲁木齐。在那里停了一…  相似文献   

9.
王蒙说张炜的作品:“是从民间寻找人情味,寻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对大地、对人的肯定”。读湖北恩施州土家族作家唐敦权的中篇小说《门前有条弯弯的河》(见作者的小说集《刘维根的乡下生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也给人以同样的感觉。小说通过“我”的追忆,用了7万余字的篇幅,娓娓讲述了“我”勤劳朴实的父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殚精竭虑,把“我”三兄弟培养成才——金哥当上教师,银哥当上了兵,而“我”则成了小溪沟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的情真意切的感人故事。读者从作品所描绘的土家人的历史和当代的生活画卷中,不仅可…  相似文献   

10.
我是新疆人,我在新疆出生、长大,这么多年未曾离开。新疆是我的家乡,家乡无传奇。对你们来说遥远新疆的传奇事物,对我来说都是平常,我没有在我的家乡看到你们想象的那个新疆,那个被遥远化、被魔幻化的新疆。至少我个人的生活,我认为是平常的,我从来没有书写过新疆的传奇。我从来没有猎奇过新疆,因为新疆的一切事物都是我熟视无睹的。我看着它们看了半个世纪,在我眼中它就是一个我生活的新疆。  相似文献   

11.
新疆:从“要我交流”到“我要交流”郭为民新疆近年来少数民族干部交流工作经过努力推进,形成了由被动的“要我交流”转变为主动的“我要交流”的喜人局面。在全区交流的5754名少数民族干部中,有地厅级领导干部63人,占同级少数民族干部的15.87%;县处级干...  相似文献   

12.
在宽敞明亮挂有波斯花纹壁毯的会客厅中,我们坐在包老身旁,倾听他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感想。“新疆是我的故乡。我离开它虽然30年了,却象惦记着亲人一样时时惦念着它。它取得的每个成绩都使我激动不已。”91岁高龄的包尔汉同志精神矍铄,谈吐自如。他说:“自治区成立3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胜利前进。新疆的30年,归根结底,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伟大成绩的30年。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政策。新疆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完全符合我们的国情,也完全适合于新疆的情况的。”包老于三十年代投身革命活动,为维护  相似文献   

13.
“我从不考虑明天的结果,也从不设想未来.我对教学生舞蹈、对自己,都采取一种强化教育方式.我不喜欢的事我告诉自己从不去想.我只是去做好我喜欢做的事,一步步地走好路.这是我在北京生活30年形成的原则.” 41岁的帕夏古丽手里摆弄着一根健身弹簧,那双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我,真诚中竟还有几分稚气的可爱.她的学生却告诉过我,这双厉害、挑剔的眼睛曾使他们敬畏过、苦练过. 帕夏11岁从新疆喀什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舞蹈.17岁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度过了她的少年、  相似文献   

14.
我从新疆来……本刊记者刘增林建国以来,很多新疆人因工作等原因定居北京。改革开放更使成百上千的新疆人来到首都工作、学习、经商。这里,我们请几位知识分子谈谈他们在北京的经历,听一听他们为无愧于自己的民族、故乡而努力工作、奉献的故事──钟莉莉塔塔尔族52岁...  相似文献   

15.
声音     
《中国民族》2014,(12):M0002-M0002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11月23-24日 乌鲁木齐 大家总是误解新疆,我一直在想我能为新疆做些什么! 目前阿里巴巴的用户已经达到6亿,其中很多人都期待阿里与新疆进行深度合作。我们可以卖美国的樱桃,当然更可以卖更多的中国新疆特色产品。听说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做的手工艺产品很好,通过阿里不仅能够卖到全国,还能卖到全世界。  相似文献   

16.
我是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永宁公社一大队第三生产队的一个普通女社员,由于不识字,孩子多(我一共生了十个孩子,现在家里有六个,大的才十四岁,小的只有两岁),家务繁重,在参加劳动和学习毛主席著作方面,就比别人困难更多.从前我的丈夫经常对我说:"娃他阿妈,你只要作到别人上工  相似文献   

17.
元代山水绘画是继五代以来中国山水绘画史上的又一高峰,而元代山水画在经过唐宋几百年的发展后,以一种继承与创新的方式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朝代交替之际和元代,中国山水绘画史上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优秀的画家。王蒙作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作品一直为后人所学习和称赞。本文将以王蒙的密体山水为论点,从对王蒙山水作品的解读分析、社会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经历等方面,论述王蒙密体山水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疆纺织业对纺织设备如饥似渴般的需求,使上海筛选出的老旧设备得以在西部演化出神话般的增值。但如此的“东锭西移”却使东西合作的理论推想和政策设计在现实中大大地走了形,变成了另一番模样……A563型织机锈迹斑驳,安置于石河子厂房里,看起来很像是上海老纺织工业史的实物巡展。如此设备转移,都是国有企业,纺织业处境艰难,本当风雨同舟,怎么会发生兄弟相煎之事?去年初秋,棉花挂铃绽蕾的季节,我来到新疆石河子。近年来新疆棉花优势日益明显,纺织业西移进程加快推进。新疆石河子利用上海拆迁西移的设备建立起了一座石河子上…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自然在西部,山脉、树和草甚至人的生命在这里才显得真切而细致。西部一直是探险家和策纯顺这样的壮士涉足的领域,对许多内地人来讲,帕米尔高原天山阿 尔泰跟月球没什么区别。我在新疆生活的10年里,碰到不少港澳的中学生,香港的面积不及 新疆一个乡镇,香港又是一个大都市金融中心服装加工中心。大都市所需要的大生命驱使这 些中学生走向大自然。商业并不排斥人的生命意识,而是对生命意识的挑战。欧洲第一代商 业繁荣是哥伦布,麦哲伦们在大海里锤炼出来的。上个世纪末,一个12岁的瑞典孩子发誓要 到中亚细亚去当探险家,在他…  相似文献   

20.
我叫那塞哈提,今年一百零二岁,是新疆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崔仁公社牧业二队的哈萨克族社员。我耳不聋,眼不花,过去的事也都记得清楚。在旧社会,我的父母一辈子都给巴依放羊,两个强壮劳力却养不活自己的子女。我出生的时候,姐姐和哥哥都已病饿而死。七岁上我就跟父母逃荒要饭,加上后来陆续添了三个弟弟,一家人生活更加困难,我不得不在刚满十岁时就给巴依家去当奴隶。就这样也还是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