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邵建 《社会科学》2007,(5):78-85
鸦片战争后,中外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逐渐为部分开明官僚和知识分子认知,发展近代工业,以对外御侮、对内震慑,走入了历史进程。作为新兴口岸城市代表的上海和作为江南传统都会城市代表的苏州,先后迈出了近代机器工业的艰难步伐,但是发展的结果却有天渊之别。本文以近代上海早期工业化的发展为比照,检视苏州早期近代工业发展的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2.
略论晚清时期浙江城市经济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浙江城市经济发生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开埠通商和口岸贸易的兴起,不仅使城市经济越来越多地卷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之中,而且对传统自然经济形成很大的冲击,引发城乡经济关系的变动;近代工业和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则直接反映出城市经济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但这种近代转型远未完成,呈现出传统性、近代性和殖民性互相交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开埠是上海近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契机。开埠后上海民族经济(指民族工商业经济,下同。)如溪流汇入江海,激荡起伏,变化万状,其中有三次变迁引人注目:商业变革、替代工业勃兴和企业科技化。这三次变迁构建了开埠后上海民族经济发展的大致框架,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口岸城市近代化的某些轨迹。  相似文献   

4.
近代华北城市社会教育形成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教育作为中国近代新兴的教育事业 ,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市民社会的兴起而逐渐确立起自己的重要地位的。因为在近代城市中接受社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城市市民。社会教育面向社会下层民众进行文化普及工作 ,适应了中国国情的需要 ,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分支。本文拟就华北城市社会教育的形成背景、教育形式、发展状况、社会意义作一初步探索。一、社会教育的根基———城市市民社会的兴起  鸦片战争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同时又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转折点。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演变进程中 ,中国城市逐渐完成了传统城…  相似文献   

5.
明初,由于海运废止、大运河建成,山东经济重心移至鲁西,鲁东潍县经济萧条,地方动乱频生。鸦片战争后,随着大运河淤塞、烟台开埠,尤其是青岛开埠,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兴建,鲁东成为全肖经济重心,潍县渐从一个鲁东商业区上升为华北区的商业中心和转运站。在外国资本主义影响下,潍县的传统生产事业受到冲击,皮革加工业、草帽辫业、发网业、猪鬃业等新兴手工业纷纷兴起,贸易网从地方性或省内贸易发展到区域性、全国性甚至海外贸易。此外,清末潍县商业资本的发展也和地方的社会政治变迁有关。晚清潍县的发展展现了近代中国内地社会变化的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6.
涂戈尔 《江汉论坛》2022,(7):110-116
汉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格局而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商业中心,并显现出与中国传统城市不一样的城市形态与社会、经济、文化特性,因此倍受海内外城市史研究者的青睐。其中尤以美国汉学家罗威廉的研究最为典型,其对18—19世纪汉口的商业与社区的研究,在冲击—反应、中国传统城市功能结构以及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等三个方面颠覆了西方学界对传统中国的认知,并提出即使没有近代开埠和西方的冲击,汉口也能缓慢地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大胆假设,从而构筑起新的对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对立与共生: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二元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立与共生: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二元结构涂文学从鸦片战争到民国中叶,经过近百年的艰难跋涉,中国城市文化的近代化终于有了长足的发展,与传统乡村文化那种温文敦厚、柔静如水的意态相反,近代城市文化显示出若干新的特征:“近代物质文明所集中之都市,类皆日竞于新而...  相似文献   

8.
城市节奏的演进与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埠以后,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上海城市节奏不但明显加快,而且逐渐形成了一定空间和时间规律。正是基于这种日常活动节奏的变化,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也由传统人力交通工具逐渐向现代机动公共交通方式转变。但由于近代上海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公共交通结构的转型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近代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开埠口岸城市之一,以其特殊的地理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中西交通的枢纽点。时间转到19世纪70年代,中西冲突中的大上海在裂变的阵痛中呈现出明显的过渡状态。本文立足于创办初期的《申报》,从其丰富的史料中探索此一时期上海的进步演变过程,进而理清转型时期上海的文化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从《中英南京条约》开始,清末中国被迫和自行开放的口岸城镇据统计有104个。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  相似文献   

11.
近代汉口商业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军 《江汉论坛》2006,(12):97-100
汉口开埠是近代武汉城市转型的一个关节点。随着西方商品的滚滚而来,西方商业文化也开始植入传统汉口城市的母体中。在此过程中,汉口商业文化经历了从物质、制度到精神的各个层面的变迁。这种变迁总的来说是逐渐采习西方资本主义商业的一揽子营运机制。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高估变的一面而忽视不变的一面,传统的商业文化并未因西方商业文化的植入而一下子淡出。近代汉口商业文化实际处于一种二元过渡形态,传统与现代交融杂糅,总的趋势是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西方女权思想、人权观念、婚姻理论等渐次传人中国,在近代中国社会引起共鸣。近代先进之士对比中西方女性道德文化,在对中国传统妇德的缺陷进行深刻反省和检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新型女性道德观。这种新型女性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集中地反映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性别伦理道德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也清晰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3.
随着1860年天津口岸开埠通商,在对外贸易与近代工业化发展的刺激下,华北地区的传统手工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手工纺纱业逐步走向衰落,而手工织布业由此而兴盛起来;部分手工业如地毯业、草帽辫、花边和发网等因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兴起。  相似文献   

14.
近代武汉社会风俗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风俗嬗变之滥觞清末五十年(1861—1911),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也是武汉社会风俗由传统向近代嬗变的滥觞时期。城市近代化的历程,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使武汉社会风俗发生了演变。 1、近代物质文明的冲击 1861年,汉口被迫开埠通商,大一统的封建秩序遭到破坏,社会出现躁动与不安,传统风俗在西俗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嬗变。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风俗习惯变化的首要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整理在天津档案馆馆藏的房地契资料,以及地契资料所记载的土地买卖租当、价格等情况,分析了近代天津开埠前后土地在交易模式、地价、市场、交易区域以及规模等的变化和发展状况,阐释了开埠对天津的近代土地交易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解读出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清代前中期,广州的对外贸易与广州城市文明发展的关系,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鸦片战争前夕,广州从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演变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在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海上贸易期间,她在商业上发展到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商业最繁荣的高峰时期,在外贸中形成和发展了具有南方独特风格的手工业和工艺产品,在科学文化方面有了欧风美雨的滥觞,对近代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本文试就此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社会,绅士阶层既是官民之间的中介者,又是文化资本的拥有者,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变,他们中的一部分逐渐认识到报刊的传媒功能和对社会民众的唤醒作用,进而积极地创办报刊并发表政论文章,从而为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政治、文化的深层次上,这一转型过程恰好与近代报刊的发展形成了因果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转型为近代报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近代报刊的存在与发展,对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后,九江口岸的开埠和贸易发展,意味着近代江西经济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历程.贸易的增长与进出口商品的变化,刺激着近代江西市场经济的发展,但这种作用是相当有限的.由于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下开始的,所以江西市场经济的近代化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20.
荆蕙兰  刘东 《江汉论坛》2022,(7):100-109
近代汉口开埠后在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开启了城市现代化进程,报业也随之产生与兴起。近代汉口现代化过程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口的空间性集聚、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复杂的空间地缘环境是影响报业发展与兴起的重要空间因素。同时,近代汉口报业也通过构绘城市空间想象、推动城市空间生产、扩大城市职业空间和重构城市空间交往,不断扩展汉口城市空间范围、塑造城市空间形态。近代汉口报业与城市空间的双向互动,不仅赋予了汉口报业独特的发展指征,同时也强化了汉口城市空间的都市性与现代性,推动了汉口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