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宋史论家叶说:“唐太宗、李靖,近世君臣之言兵者,无出其上”。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同志说:“他(李渊)起兵取关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谋略和战功。”“这个新朝代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兼并来求得全国的统一。在兼并战争中,李世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我国古今历史学家所一致肯定的。 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世民在晋阳力劝其父李渊起兵反隋,到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最后消灭梁师都割据政权,十年之间,特别是618——624年的六年统一战争中,唐朝所取得的一连串胜利,都是和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唐代  相似文献   

2.
首开我国唐代“以山为陵”制度的昭陵,始建于公元636年(贞观十年),它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王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这座山陵建筑在当时的唐都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约八十余公里的九山上。山巍屹,极为壮观,这就是李世民所以舍弃“掘土为圹”而在生前亲自选择身后长眠山陵的主要原因。 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从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加强封建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安民立政,莫此为先”。(《旧唐书·刑法志》)今天,深入研究唐太宗的法律思想,对于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借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一、唐太宗重视封建法制建设唐太宗法律思想最突出的一点,便是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一) 用人,乃唐太宗施政要略中之极重要者。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唐太宗在用人上,坚持了“用人唯贤”的正派路线。 李世民早年就非常注重结交贤能之士。他“折节下士,推财养客”,因此,所谓“群盗大侠”,莫不愿为他效死力。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之日,“有器干,倜傥多权略”的刘文静,正被囚禁于太原郡狱中,李世民“以文静可以谋议,入禁所视之。”两人便在狱中策划举兵反隋大计。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六一七年)九月,李世民进军河东,“收纳英俊,以备僚列。”房玄龄、李靖等,都于是年被罗致其麾下。武德四年十月,“(李)世民以海内浸平,乃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出教以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于志宁、苏世长、薛收、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分为三番,更日值宿,供给珍膳,恩礼优厚。”李世民公事之余,辄至馆中。引诸学士讨论文籍,常常到深夜才罢。李世民又命阎立本这十八个画像,命褚亮为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李世民是公元七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不仅是唐王朝的实际缔造者,而且在他执政期间(公元627—649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贞观之治”。封建史官称颂贞观年间“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不闭户,商旅野宿”,“民物蕃息”,“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天下“太平”。这虽有些夸张溢美之处,但贞观年间是我国封建制度发展的极盛时代,这也确属事实。唐太宗在位短短的二十三年中,能够取得这样显赫的业绩,除其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之外,也与其重视立法,完备和加强法制  相似文献   

6.
魏征是曾被唐太宗李世民誉为“一面镜子”的重要谏臣。当他觉察到李世民偏听奸人之言,欲加害于他时,仍敢于直言不讳地向唐太宗提出批评。他说,我不愿作百事顺从的忠臣,但愿做个直言的良臣。李世民问魏征;“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魏征答:臣子进谏正确,君主采纳,政治修明,天下太平,臣子落得美名,君主也获得光辉的声誉,这样的臣子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后徙居长安(今西安市)。李氏家族本是关陇贵族,世代为将,故李世民自小尚武,善于骑射,强悍骁勇,诚如他自己所说:“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以贞观政要·政体》)①隋大业十三年(617)六月,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年轻的李世民审时度势,力劝其父李渊于晋阳起兵,十一月攻入长安,次年五月李渊称帝,国号唐,李世民被封秦王。后李世民又挂帅亲征,历时七年,扫干群雄,统一全国。唐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灭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随后即帝…  相似文献   

8.
房玄龄是“贞观之治”的重要人物。目前史学界在评价贞观人物时对他研究较少,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房玄龄,也许对研究“贞观之治”有所裨益。《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房玄龄名乔,出身于名门宦族,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博通经史,且有极敏感的政治见识。大约在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李渊人关。李世民率部进军渭北,房玄龄投其门下,做过渭北道行军记室,时年39岁。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拜相,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去世,做了近18年的宰相,“贞观之治”中的许多政策和措施,都是他秉承唐太宗的意志,亲自制定和执行的,…  相似文献   

9.
唐代盛行的歌舞很多,最著名的有《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三大名舞。 《七德舞》本名《秦王破阵舞》,是唐代宫廷乐舞。据《新唐书·礼乐志》载:“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破灭刘武周,军中遂有《秦王破阵乐》之曲流传。”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后,曾命吕才协音律,魏征等制歌辞。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又亲制《破阵舞图》,命吕才依图教乐工128人披甲执戟而舞。舞有三变,每变四阵,共52遍,有来往疾徐击刺等形象,并有萧管鼓合奏、歌者合唱。该音乐在汉族清商乐基础上吸收了龟兹乐成分,是唐最著名的歌舞之一。  相似文献   

10.
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这是人们熟悉的,但他不迷恋权位、尤其是他退位以后的行为,还不大为人了解,今天读来也还是很感人的。 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时胸有大志,博览群书,避乱曾为道士。隋朝末年参加瓦岗军起义,继又在窦建德起义军中做过事,最后,他投奔唐王朝,开始任太子洗马,为李建成主管经籍图书。魏征见李世民勋业日隆,多次劝告  相似文献   

11.
贞观十六年,北方少数民族铁勒部的延陀侵扰唐王朝的边境,李世民与侍臣商量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剿,有的主抚,争论不休。李世民说:“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此一策也。”但是经过再三考虑,他放弃了这种武力镇压的办法,决定“与之为婚姻”。因为“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贞观政要·卷五》)唐太宗的“苟可利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与道教李刚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与道教,学术界研究不多。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深入研究唐史及李世民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唐太宗与道教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以《老子》“静”和“无为”的思想治天下;提高道教地位,尊老崇道,以此提高唐皇室的社会地位;处理好道佛...  相似文献   

13.
唐初大将李勣(徐懋功),原是瓦岗军旧部,他以不甘之心归唐,内心深处对唐五朝不满,唐太宗李世民对李勣耿耿于怀,一直不放心,晚年更是这样。贞观十七年,在一交宴会上,李世民对李勣说,“联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景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名为托孤,实为试探,故太宗临终之时,对太子李治说“李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任贤选能,历来为人们称诵,然而他的重国轻亲,严格要求自己亲属的史实,却不怎么为人注目。 这方面首先表现在他教子以严。由于封建社会的皇位是世袭制,皇子是皇帝的当然继承人。因而皇子在皇帝的眼中便是金枝玉叶,掌上明珠。这就导致不少封建皇帝对自己的儿子有意无意地过分溺爱、娇惯和纵容。但有远见的皇帝决不如此,他们望子成龙,心情迫切,因而对儿子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唐太宗就是这样。他的长子恒山王李承乾自幼聪敏,“颇识大体”,“太宗甚爱之”,可承乾年令大了,却爱好声色,“慢游无度’,太宗很恼火。有一次,承乾私幸“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太宗闻之大怒,“悉收称心等杀之,连坐者数人”,且“诮让太子甚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封第三子吴王恪等为诸侯都督,诸王将赴任,太宗便赐书一封,中肯相诫,要他们“勉思  相似文献   

15.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大理寺少卿(即司法部长)戴胄的一次争论,读来使人饶有兴味。贞观年间,朝廷开科取仕,有的人为了博取功名,伪造资历(那时候做官要看门第贵贱)。唐太宗就下了道敕令,“诈伪资荫”者要自首,否则就要杀头处死。正好,有个伪造资历的人被揭发了出来。戴胄判处他流放充军。唐  相似文献   

16.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出现了治世之极的“贞观之治”。《贞观政要》为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期间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此书问世之后,唐及以后的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其推崇备至。书中记录的唐太宗治国和用人思想,这对我们当代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朝初期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唐太宗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也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但是,唐太宗励精图治并未能慎终如始,“贞观之治”后期不如前期不应忽视。笔者试就这后一方面的情况,略述浅见,以就教于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18.
甄权(公元约540~643)隋唐时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县)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到甄权家为他祝贺103岁生日,并询问他的养生之道。原来,甄权所吃的食物和药饵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养生之道就在于他的保健灸,特别是灸足三里。 我国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曾于1934年赴日本考察,在东京三河地区访问了当地20余名长寿老人,年龄最高的194岁,最小的130岁,一般都在150岁左右。他们的养生之道就是灸足三里,他们称足三里为长寿穴。我国灸足三里得以长寿的也不少。承淡安先生的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经济思想初探刘季富有关唐太宗的研究,史学界多注目其文治武功,对他的经济思想的探讨却显得零乱。其实,李世民是位十分关心国民生计的政治家,在他“安人理国”的大政方针中,经济思想相当丰富,并占有重要地位,对有唐一代的经济繁荣影响颇大。本文拟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清德宗载湉(光绪)的宠妃——珍妃,姓他拉氏,满州镶红旗人,生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其父为礼部左侍郎长叙。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她十三岁时,与异母胞姊瑾妃同选入宫。次年,姐妹俩被册封为瑾嫔、珍嫔。二十年(公元1894年),珍嫔晋封珍妃。珍妃年轻美貌,性情活泼,知书达理,聪慧贤德,初入宫时甚得慈禧喜爱。后因她常与德宗帝互换装束,女扮男装,喜欢慈禧所厌恶的摄影照相等新玩艺,加上隆裕皇后嫉妒,常在慈禧面前说她的坏话,遂使她逐渐失去了慈禧的欢心。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德宗帝接受了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主张,颁布改革命令,推行新政。珍妃积极赞助德宗帝变法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