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主”之“民”有双重意义,一是相对于官而言,二是相对于个人而言;因而民作主也有双重意义,一是相对于官作主而言,二是相对于个人作主而言。  相似文献   

2.
3.
古汉语中“之”的用法十分丰富。通过对甲骨文中“之”的用法的讨论,说明殷商时期还没有出现第三人称代词,“之”是个表示泛指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4.
《楚辞》中,“兰”字凡四十二见。揆诸诗义,复参古代典籍及现代中草药词典、《中同高等植物图鉴》等加以辨析,可考实为佩兰、泽兰、黄兰、马莲、兰花等五种。文中于每一种“兰”,除广征文献以为印证外,又描绘其形象,综述其特征,辨别其异名,指出其邻种、变种,并以拉丁文之学名固定之。  相似文献   

5.
后人常以"尚意"来概括宋代书法的时代特征。这里的"意"可概括为"以意得意"。第一个"意"是观念性、精神性的东西,包括主体的感觉、情绪、意志、观念、认知等精神性内容,主要是指书家的创作态度,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意",也就是追求书法的"神"、"意趣"、"意味"、"意韵",甚至是体现万物之"理"的"道"。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来,两种与“羞”有关的心理现象引起国内心理学工作者的积极关注,这便是羞怯与羞耻.羞怯与羞耻虽然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从本质上考量却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概念的界定、现象学表征、产生的机制、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告叙事包含了中正思维和出奇思维。中正思维的特征是"正"、"雅"、"解谜"、"神话";出奇思维的特征是"反叛"、"留白"、"独白"。两种不同的叙事思维共同促进中国广告叙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语料分析,可以发现。“固然”表示回应性让步,“虽然”表示“自主性让步”.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固然”在实际语言使用中是受到语用中的“礼貌原则”和“权势原则”制约的。“固然”是有标记的让步表达方式。“虽然”是无标记的让步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经过生活实践的总结,古人认识到“啸”可以宣泄和消除人的不良情绪。善啸者能开胸顺气,娱情怡心,激发生命的活力。魏晋名士雅好长啸,可以认为是这一养生思想的播扬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办"与"举办"只有一字之差,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从语言学和法学的视角来看,区分"主办"与"举办"的关键是看组织者是否拥有对活动的所有权和决定权."主办"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的专属权,奥林匹克城获得的是"举办权"而不是"主办权",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而不是"主办"了奥运会.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化中的"回旋"概念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复"概念均指涉一种以反复为基础的演化方式,且都兼具"循环"和"转变"两层含义。"回旋"指事物基于保留核心元素之上的一种反复式演化方式。18世纪以来,"回旋"的内涵逐渐由"循环"之义向"转变"的生成性意义转变,以差异对抗同一,构成了对线性发展观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思。"复"既揭示了一种周而复始的自然运行规律,也涵盖了个人修身、君王理政等处世之道。"回旋"与"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前者着眼于自然或社会现象的阐析,后者则具有引人向善的伦理道德功能;前者注重以批判立场反思现有观念,建立起概念间的对立关系,后者则关注事物的互相转化与交融。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的角度讲,“部分”与“有的”都没有断定其全部.但从逻辑上讲,二者却有着明显的区别.二者对应的逻辑范畴不同“部分”与“整体”(“全部”)相对,而“有的”与“所有”相对;二者的逻辑涵义不同“部分”排除了“整体”(“全部”),在数量上是较为确定的,仅指整体的组成成分,而“有的”除了表达其存在性之外,在量上是不确定的,它表示“至少一个,亦可多个,甚至可指所有”,它与“所有”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在逻辑上的真值不同由“有的”组成的特称命题与由“所有”组成的全称命题可构成传统的逻辑方阵,而由“部分”组成的命题与由“全部”组成的命题却不能构成逻辑上的对当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民法通则》对合同概念的界定及对传统的法律行为概念的变造,得出合同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结论,这与传统法学理论及我国多数学者所持观念是不一致的。《合同法》对合同概念的界定虽然符合《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界定,但却与自身的其他法律规定相矛盾。应梳理现有法律规定和法学理论,明确合同是包括各种效力状态合同的总概念,而不仅指合法有效合同。  相似文献   

15.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3款确立了岩礁这一新规则。岩礁属于岛屿范畴,然而与岛屿不同的是,它不能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从“冲之鸟”的情况看,它是岩礁,因而不能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很多人都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其中最著名的,说得最肯定的,当推王国维,其《宋元戏曲考序》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后人对于这一观点大多赞同,在某种程度上它已成了评价各代文学成就,总结文学发展规律的定论,並且一直或明或隐地左右着古代文学研究,区划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而对这一观点的来历,在王国维那里的形成原因以及与实际情况的关系,很少有人讨论,对这一观点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后世更莫有疑焉者,有感于此,本文拟对这一观点作一点考察和辨析。一、观点的历史在讨论这一观点产生的时候,回溯一下这一观点在王国维之前和之后的种种说法,对于我们完整地埋解这一观点,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17.
"同情之默应"作为汤用彤先生研究佛学的方法,在以往的众多研究中存在着理解或解释的简单化倾向。汤用彤对宗教情绪的注重出自缜密的科学研究的要求,作为思想方法又突破了科学主义的藩篱,在新文化运动中,虽与众不同,但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8.
关于渤海的“显州之布”和“沃州之緜”问题,是多年来中外史学界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有些学者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棉’字上,有的说“显州之布”就是棉布,有的说“沃州之緜”是木棉。为了探明渤海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情况的历史真相,作出科学的结论,对“显州之布”、“沃州之緜”问题确有进一步考证和商榷的必要。本文的要旨在于说明:一、“显州之布”是麻布而不是棉布;二、“沃州之緜”是緜而不是木棉。下面根据有关渤海的历史文献史料和客观环境条件,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孙过庭在《书谱序》中提出的"同自然之妙有"这一中国书法理论重要命题,常被学者理解为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应该达到奇妙同于自然的境界或简单地比拟为隐与秀的融会贯通。其实,这并不符合此命题的内在义理。孙氏"同自然之妙有"是在佛学影响下产生的一个书学理论命题,它要求书法作品超越现象界中的分别、机心而达到直指本源的真空妙有境界,即空灵境界,其理论内核应为佛学。  相似文献   

20.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绘画奇才,其署名题款形似"哭之笑之"令人匪夷所思,大多数美术理论家认为其作品有愤懑的遗民情绪.但深入研究其知识结构和心性修为后发现问题并不是如此,而是深具禅意,有解脱之相,如果和弘一法师临终手书"悲欣交集"来做分析比较更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