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流沙 《社区》2012,(5):15
一次翻看报纸时,偶然看到报纸上公示了我所在辖区的人大代表,但我却不认识他。这自然让我产生联想,他是胖是瘦,立场如何,也不知道在哪儿能找到他,他到底能不能"代表"我的利益和诉求?既然他"代表"了我们,任内能不能"联系"一下我们,或者公布一下联络方式,让我们可以联系到他、找到他,提提意见、建议什么的。  相似文献   

2.
坐在你后面     
不负我心 《可乐》2008,(3):12-12
平行线不能相交,却可永远相伴。海鸥是我初中同学。直到第三年,我们成了前后桌,我才把他的名字和人"对号入座"。他对我坐在他后面一直不服:"你能高过我吗?竟坐我后面。"  相似文献   

3.
"并不是每位盲人都需要导盲犬.但当他需要时,我希望他能有这个选择权."这是台湾导盲犬协会秘书长陈长青的话.很多中国人知道"导盲犬",是因为看了日本故事片<导盲犬小q>.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的假期一晃就过去了,新学期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回到悉尼,我的生活中多了一位小伙伴——我在墨尔本上预科班时的"老班长"Andy,他当初只差0.1分就能考入麦考瑞大学,不用"漂"在墨尔本了.去年复活节时,Andy和我预科班的室友来悉尼玩了几天,一直感慨和我们一起时的好日子.Andy明明是一个很开朗的人,但我跟他聊天感觉他当时的负能量却是满满的——被房东欺负、考试挂科、因羡慕别人而感到自卑.正好那段时间,一篇题为《在国外,有20万抑郁症留学生在假装生活》的文章被疯狂转发,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也时常能看到一些被负面情绪困扰的声音……上面提到的文章说,耶鲁大学2013年的一份调查研究表明,45%的中国留学生称曾出现抑郁症状. 当自己一人独自在外,缺乏关爱的时候,负能量会井喷式爆发,孤独、不适、压迫都会被无限放大.文章还列举了好几个留学生因抑郁症自杀的例子.看到班长当时的状态,我和其他同学都担心班长离抑郁症不远了,纷纷建议他尽最大努力,快些结束那边的课程,转学到麦考瑞读大二.我们希望能让班长换个环境,能用我们"小吵小闹"让他甩掉之前的种种不适应.  相似文献   

5.
高音和低音     
《21世纪》2008,(4):38-38
"你能解释一下高音和低音的区别吗?""高音就是我父亲责备我的时候,低音就是我父亲对他老板说话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正是组织学生踏青赏春的大好时节.当我把决定在4月28日组织游览戴云寺的消息在班上宣布时,同学们高兴得跳了起来;可当我布置回来后要写作文的任务时,好多学生的脸色立即晴转阴,显得闷闷不乐,有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说:"老师,我不想去."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会写作文."其他几位学生也面露难色,跟我商量:"老师,能不能不写?"这时,我灵机一动,重新在班上宣布:"这次春游不写作文!"顿时,同学们又欢呼雀跃起来,整个教室沸腾了.  相似文献   

7.
万里一得     
"是大自然教会我创作",当我把这句话讲给给恩师罗尔纯先生听,并问他,能这样说吗?他说:"行"。然而我深知,老师对我的绘画和创作乃至人生都起到何其重要的作用。一九八二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时,把课堂人体速写拿给罗老师看,他说:"你学成了,回去搞创作吧"。可这一回去就沉寂了三年,创作也不见起色。当我致力于美术编辑...  相似文献   

8.
李杰 《老友》2009,(5):42-42
老伴爱好广泛,读书、写稿、琴棋书画无一不爱,我常调侃他是个"杂家"。他倒能借题发挥,说能称得上"家"的人,身边该有个好"秘书"。  相似文献   

9.
我唱的第一首抗日歌曲 今年5月,我找到了裴金声老人,对这位老抗日战士进行了采访.92岁高龄的裴金声,卧病在床,听说我要采访他,他非常高兴,并且详细讲述了他的抗日故事: "我是1923年生人,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我正在上小学.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他都以失败告终。为此,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一个老船员,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却一直关注着儿子。见儿子问自己,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很早以前,我的老船长对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间,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老船长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已的码头。"  相似文献   

11.
于明,1951年出生,比我大4岁.50年代,他的父母与我父母既是同事,两家又是邻居,关系很融洽.50年代末,我家搬到位于东交民巷的机关大院.那时我父母经常出差,顾不上照顾我.于是,大明(他的父母和大人们都这样叫他)哥奉父母之命,多次从东四他家那边坐公交来东交民巷接我去他家小住.记得他笑着叫我的小名"小豆"逗我:"豆、豆、启豆启豆呛,切糕炒白糖!"他爱讲故事,常把我逗得很开心.  相似文献   

12.
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重新思考,试图打开一扇领悟"思与在"真实奥秘的全新大门.笛卡尔所论证的"我思故我在"不仅有着确立人类自身主体地位的功效和目的,同时也包含着他面向生活世界的深沉思考.也就是说,"我思故我在"既是承认"思"的形上之气质,在人类思维领域为人类自身能力"立法";又是在"在"之中超越了以往人们对于"思"与"在"关系的理解."思"与"在"不再只是对于"谁是第一性?"亦或是"本体如何演变?"这些问题的探讨,更多地表现为为体现"我"的世界的"全"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因此,"在"不仅体现笛卡尔对于客体实在性的关怀,也表现出他对真实生活世界的领悟.所以我们认为笛卡尔是从"我思-我在-他在"的凸显主体之认识道路拓宽到"他在-我在-我思"凸显生活世界之实践道路,其意在引起一种新思考,形成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玲儿 《新天地》2017,(9):22-23
近代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被学术界誉为"学贯中西新旧",精通多种语言,在历史、文学、语言方面著述甚多.陈寅恪的侄孙陈贻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和叔公相处的时间很短,那时叔公的双眼已经失明了.但是在我心里,他却是独立与自由最好的践行者.他能在复杂的利益格局变化中独善其身,安心治学."  相似文献   

14.
安顿 《可乐》2008,(1):24-24
旦旦是我的小外甥,14岁,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读书。今年旦旦过生日,我没像往年一样给他买"惊喜",把不准什么东西能让他惊喜。我问他:"你想要什么?"他眨眨眼睛说:"小姨,你觉得如果我给斯皮尔伯格写一封信,告诉他我爱死他的电影,他会给我回信吗?"我给他讲了个故事:"斯皮尔伯格小时候,像你迷恋他一样迷恋一个大导演。他去片场门外等,人家没时间见他。他下定决心拍电影,见那人。有这样的童年经历,他一定不会怠慢一个来自中国的小影迷。"旦旦眉开眼笑。我想他也就是问问。  相似文献   

15.
这是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康濯同志粉碎"四人帮"后写给我的11封信. 我和康濯同志通讯,向他请教文艺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直延续到1991年他不幸因病去世,前后达30多年.我从他那里得到的教益是终生难忘的.十分遗憾的是他写给我的、更多谈论文艺思想、文艺创作问题的几十封信,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了.  相似文献   

16.
正漫画家朱德庸说,他对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印象深刻,因为里面一句台词让他有找到知音的感觉——碰到人生岔路的时候,我永远都知道该选哪一条,但我永远都选了另外一条,因为我知道正确的那条路对我来说太痛苦了。这句话让朱德庸深受感动,因为他自己就总是走"不正确"的路。上学时,朱德庸学习成绩很差,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能有所出息。于是,只要朱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的主体性不断扩张,任性的自我最终陷入生存困境及其生命本真意义的丧失之中.处于幽暗之谷的神秘"相遇"开始不断显现,"他者"逐渐成为众"我"关注的主词.布伯作为"我"同时也是"他者",在与"他者"的相遇-分离的经历中,生成了其独特的"他者"哲学:"我-它"分离关系中只有生存,没有人生;真实的人生皆在"我-你"相遇关系之中,在相遇关系中,一切"他者"都是"你",都是"永恒之你"的洞见者、表现者;你为在而需要上帝,上帝为你生之意义而需要你;在你我之间的相遇人生中有圣神的意义.布伯的"他者"思想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又局限难免.  相似文献   

18.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血脉相连。如果,有一天,能为两岸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做点什么,那就是此生最大的快乐!说这话的叫胡世庆。浙江省绍兴县湖塘镇西跨湖村农民胡世庆,半个世纪如一日,钟情中国文化史研究,我多次采写过他,次次为他所感动。"我是农民"——这是我十五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那天他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中国农民胡世庆"。湖塘镇西跨湖村农民也印名片?他有他的用处,有了名片,在搞文化史方面的东西,与全国各地有关专家教授来往联络,寄信寄资料就方便了。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礼物     
李荷卿 《社区》2004,(22):58-58
怀着温柔的爱意,我打开儿子约瑟夫的包裹,里面是他最喜欢的玩具。在两个星期以前,约瑟夫还是那么渴望搬进我们的新居。我无法扼制住自己的眼泪:"我再也看不见他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他的拥抱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生活下去。我抱起那只叫作克里斯·哥  相似文献   

20.
一块三明治     
1.销售部经理对雇员说:“比尔真是健忘,他能推销出所有的产品,就是记不住我的话。我让他午餐后给我带一块三明治,他到现在还不来,我怀疑他是否还记得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