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伦理学批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批评具体的文学作品;如果只重伦理问题的发现与探寻,则不符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本义;文学伦理学批评不能离开批评家的审美过程、审美发现与审美判断;要注重对伦理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讨论。  相似文献   

2.
艺术设计批评如何建构自己的范式体系,以便更科学地引导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当前亟待探索的问题.而在探索之前,必须首先认清艺术设计批评的本质和任务,并在借用美术批评方法的同时厘清二者的差别.文章着重从批评的客体、理解途径、任务、标准等各个层面,论证了艺术设计批评应始终着眼于真实世界,讨论了艺术设计批评与美术批评的范式差别.  相似文献   

3.
《批评的剖析》与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斯洛普·弗莱的著作<批评的剖析>被很多人推崇为原型批评的经典著作.然而这并非该书的全部价值所在.弗莱所要阐述的并非某一具体的批评流派,这正如他在书的标题中所反映出来的那样.实际上,弗莱是力图以原型批评为中心,建立起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同时又能打破文学批评内部各流派之间围栅的一种综合性开放式的文化批评体系.在该书中,他虽未能完全实现这一意图,但他的这一宗旨和视角的巨大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闻媒介,开展新闻批评,实施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职能和应有的战斗风格。为了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必须掌握科学的批评方法,达到批评效果的最优化。同时要力避负面影响,既要坚持战斗性,又要减少杀伤力。  相似文献   

5.
诗词异趣 ,其文学价值相殊。传统上以诗之价值标准来进行词的批评 ,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作家的思想道德 ,强调人心与文心的统一 ,出现了因人而异的审美标准。这一点尤其以对柳永词的批评有失公允为甚。对柳永的批评以道德价值为武器 ,批评他人格与文格分裂 ,并且抓住其“小辫子”津津乐道。本文试图以柳永“羁旅行役”词为批评的主要对象 ,通过对造成柳永评价落差的心理原因分析 ,来管窥古代文化人格的心路历程 ,来反思作家作品批评中有关道德现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诗的话语如同圣言的主观性残余物,在没有了神圣领域的世俗世界,神圣启示变成了缺乏支撑的没有根源的话语。从诗学的角度把象征的衰落作为时代精神生活中“缺失的现象学”加以分析,可以发现,现代诗歌的功用就是要将我们的生活与可以与之联系起来的形象之间的空缺在隐喻的意义上将某种隐秘的联系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选本是非常重要的批评形式。就批评原理而论,“选”即是“评”——选本在编纂过程中,既然要有所选择、有所去取,就必然有所衡鉴、有所评价,也就具备了批评的特质;就批评机制而论,选本批评是一种关涉作者、选家和读者的三方联动机制,选本是这一机制的运行载体,时代则是这一机制的运行背景。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媒介批评由学理性批评与非学理性批评构成。前者是一种充分理论支撑着的批评,是媒介批评的主体。它可分为界内批评与界外批评两类。这样的区分,描述了运行着的学理性批评的两个基本向度与模式。近期学术界的某些举动所体现出的观念,似乎涂抹了界内批评与界外批评的边线,但这至少现在还缺乏让多数人接受的理由。非学理批评常常表现为印象式情绪化的点评,大多经不起深一步的追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式批评与文化批评日益呈现出“合流”的趋势,构成了一种意在通过形式分析达到文化探视的“形式/文化学批评”。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其深广的社会语境与学术渊源。当代文学批评存在于一个变化与开放的世界中,为了适应和理解这种变化与开放,批评必然要从内部和外部寻求突破。在内部,批评的形式研究和内容研究、结构考察和文化分析形成了整合倾向。在外部,批评在努力突破自身的学科疆界和知识域限,通过学科与文化的双重跨越,谋求自身外延的扩张。跨学科、跨文化批评之路的选择,跟批评家对文学现代性及批评现代性的思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面临着范式的转型,审美批评从20世纪80年代一种理想的批评范式沦为多元批评标准之一元.这当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的样式发生改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的兴起与审美批评逐渐式微是相伴而生的.审美批评往往被作为抵抗批评退化的武器.在审美泛化的背景下,审美话语和审美批评常常被溶解到其他批评话语之中.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批诚挚的作家,他们一手搞创作,一手作批评,努力坚守着文学批评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批评是劳伦斯.布依尔十余年来的研究重点。程相占提出有两种生态批评: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学批评",它是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另外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化批评",它的主要目的是重新考察某种文化传统对于自然的态度、对于环境的文化构建。劳伦斯.布依尔则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明确,他从理论上总结了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趋势和几种研究方式,指出第二阶段的生态批评日益将其基础放置在"环境正义(公平)"的伦理范式上。程相占认为生态批评最初关心的是自然或自然环境问题,但考虑到城市和都市区域是最大的人建环境,"环境批评"这个术语包容的对象范围更宽广。劳伦斯.布依尔的主要著作之所以都采用"环境批评"术语,原因之一在于他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其研究与环境美学有着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12.
文化批评的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价值显而易见。但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化批评不过是为文学批评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而任何窗口都是有局限的,文化批评也必然会遮蔽一些东西。当下流行的文化批评因审美尺度的缺席而走向非文学化,并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亲缘关系的解体。因此,文化批评的自我检讨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文学修辞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修辞批评承诺对文本意义与效果产生的过程进行揭秘,它是批评家对文本进行意义阐释与价值评判的基础。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学修辞批评与其批评对象之间有天然的亲和性,对文学的修辞性的忽视,实际上是对文学的本质的忽视。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引发的争议,涉及朱自清是否是大师、批评心态和标准及其散文好用女性意象、语言技巧等或大或小的问题,究其实质,是如何处理道德批评和审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与媒介的互渗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的影响引起了艺术批评家们的密切关注。他们纷纷从媒介视角评析艺术作品,由是媒介批评应运而生。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分析媒介与艺术并行而交结的漫长演变历程可知,媒介对艺术创作和传播有重要作用,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有历史必然性;(二)从学理分析上可知,媒介批评转向有着理论依据;(三)几位艺术批评家们的媒介批评思想对此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宋玉批评,是在文与道争鸣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当时,人们为了阐述自己的文道观,常常以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为例论证各自的主张,于是他们有关宋玉的批评就在文与道的争鸣中展开了。考察宋代的宋玉批评,绝大多数批评家对于战国末年的辞赋家宋玉与其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只有极少数理学家持否定态度。这有力地说明,肯定宋玉的文学史地位,肯定宋玉作品的讽谏内容和创作艺术,不仅是宋代宋玉批评的主流,而且有着超大比例的强势。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于 192 7年 7月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讲演 ,既是一篇研讨魏晋文学的重要文论 ,也是一篇讨伐专制独裁的战斗檄文。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对魏晋一代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剖析 ,其中对晋末诗人陶渊明的评论尤具学术独创性。全篇讲演运用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 ,至今仍不失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西化轨道,而他的《人间词话》却代表了一种向传统文学批评范式的直觉式与感悟式批评思维回归的意向,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冷落。但是,中国传统的批评思维并未被完全驱除,传统的以直觉感悟为主导的“印象式”批评思维在西方印象主义的旗号下仍在西方式的理论思维框架中继续存在。到20世纪30年代,《人间词话》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思维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并在李健吾等人那里通过与现代西方的逻辑理性思维相融通,在更高层次上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与媒体批评、作家批评相比,学院批评有自己独特的理性品格。但在当今学术批评界,学院批评良知的失落是严重的,不仅表现为批评者人格操守的失落、学术良知的失落,更表现为社会责任感的失落。这种失落和个人需要的三个层次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但唯有升华到个人需要的第六层次,真正的文学批评才会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20.
本事批评作为一种动态持存的批评范式之一,是绵延时间下的历史哲学批评,其本质是向未来开放的"回忆",以此达到历史、现实视界的融合.中国素有"无典不成诗"的本事批评观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魅力的本事批评史论和重实际、不穷究、伦理政治化、诗性化以及历史意识缺失的特征论和形态论.本事批评在中国文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意义,为世界文论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