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道家以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思考和富有魅力的人生哲学而得以绵延不绝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效法自然以实现人生超越的思想是道教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及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事实上,魏晋玄学以后,道家之学主要地就是通过道教而得以延续并发展的。道教利用并神化老子和老子之道,其渲染的“老子化胡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与佛教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也表现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一种心态,它的最早提出,具有将外来佛教纳入华夏文化系统之中的意义,这与华夏民族历史地形成的自我中心论和大一统观及其在文化观上的表现——华夏文化正统论有关。  相似文献   

2.
围绕着老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等管理观念和原则,笔者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一种强烈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入世哲学;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的无为管理模式,同现代管理科学的自动化管理思想十分贴近;老子的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观。老子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述特别是其管理思想的论述,就其主旨而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安徽古代道家科技思想及科技成就初探张青棋关键词:安徽古代道家,科技思想,科技成就一、老子的科学思想及影响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所著(老子)一书博大扭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首先,老子的天道观包含着深奥的宇宙生成论。老子第一次把天从神的宝座上拉下来...  相似文献   

4.
道家文化与和谐文化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道家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和谐内涵,尤其是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辩证趋反"、"无为而为"、"慈俭居后"的基本理论主张,更是十分集中地体现了道家的和谐理念和思想,是十分宝贵的和谐思想文化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过程中,我们应吸收其精华,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5.
试论“法自然”的道家德育思想张世欣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其精神蕴含之丰富,思想空间之开阔,堪称盖世杰作,足可以使老子赢得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登上华夏道家祖师的宝座。老子思想经过庄子们洋洋洒洒的一番哲学弘扬,经过一批政治家们认认真真的几番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以"自然"为中心价值,后来列子、杨朱、庄子等人都继承了自然主义中心价值.在黄老道家现存的典籍--<黄帝四经>与<管子>四篇中无一处论及自然.黄老道家抛弃了老子的自然主义中心价值,而以"虚静"作为其哲学的中心价值.黄老道家对"虚静"思想作了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修养论的论证.这种论证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但却是道家哲学向经世致用道路上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对老子自然主义中心价值的不同取舍,后老子时代,先秦道家是一分为二的.  相似文献   

7.
老子将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表述了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老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其后经淮南王和张衡发展,成为道家和中国宇宙发展论的主旋律k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包含着天道自然的哲学观念;而(老子)对人类生命科学、冶炼术、交通工具等等的探索和成就,不仅表明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自然科学家,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语用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最活跃、最富成效的理论之一。中国是具有语用学悠久传统的国家之一,语用学思想史料不胜枚举。早在先秦时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流派兴起,语用学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工具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枝奇葩。道家是先秦“九流”之一,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为先秦灿烂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道家思想中蕴含的语用学资料也是值得学者探寻发掘的。  相似文献   

9.
爱默生在吸取道家智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个人主义 ,道家思想跟个人主义有相似之处 ,却并非个人主义 ,也不可能造就出个人主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老子和爱默生的思想主张 ,揭示爱默生对老子思想的扬弃 ,并进一步论证爱默生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传统和美国历史、社会现实相互影响的结果 ,从而揭示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前言     
老子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他有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美学、道德、文化的思想,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其继者庄子对老子的学说加以全面发展,把道家学说推进到了系统完备的程度。在春秋战国的交替时期,西周时代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全面崩溃,社会转型动荡。此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心理状态等都已失去了均衡。对社会抱有冷静、超然见解的老子和庄子,以与  相似文献   

11.
对于老子与道家哲学思想生活化特征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需要从道家思想哲学化、道家哲学精神以及道家哲学生活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老子及其道家思想具有其内在逻辑性,是一种自成体系的学说思想。把握老子及其道家思想这一学说体系,需要首先对道家哲学精神进行重点了解。而道家哲学精神所涵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道家哲学思想本身所体现出的生活化特征,这种生活化特征是自道家学说产生之日便具有的。  相似文献   

12.
《老子指归》为汉代道家的重要著作,对老子贵重自然的思想作了全面发挥,提出了“道”即“自然”的根本观点,并在这种阐述中,体现了本体论思想的萌芽和一种思辩的论证方法,对魏晋玄学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老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思想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这充分体现在老子的思维过程中,老子的思维过程整合了感知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等人类思维的主要形态,在解决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问题中具有发散性和具合性特点,道法自然观念是老子创造性思维最集中体现,它将老子甚至整个道家思想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论的主导意义是回归自然,另一种重要意义是提示政治谋略。这两种意义相互矛盾,前者以隐者的态度为本,以自然之道重建人类生活;后者以策士的态度为本,以自然之道指导制胜策略。同一个思想文本中有这样两种不同的问题意识是令人费解的。老子道论的双重意义导出战国道家的两个发展系统,一是杨朱、列子、庄子一系的自然人生论,一是齐、楚黄老道家、兵家法家的政治谋略论。后者系统复杂。老子政治谋略思想包含两方面问题:治国之道与制胜策略。这两个方面大致与战国政治谋略论中的两派相应,并由两派中的思想家进一步发挥。老子道论两种意义相互矛盾的问题,三、四十年代的学者曾经探讨,未能解决。近年来的老子研究对此问题基本忽略。这实际上仍是有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它对现代科学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远,在此背景下,对道家思想进行现代诠释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作了现代诠释,并探讨了其辩证法思想的特点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因为主张和论证"道法自然",老子被西方学术界奉为世界环境哲学的先祖。阐扬老子思想的庄子则被列入世界历史上50个环境哲学家之一。道家对环境哲学建构和完善的突出价值,已经得到许多西方专业哲学家的高度肯定。这类共识可谓越聚越多,为道家的生态转型和通向环境哲学殿堂铺垫起一条通衢。但是在西方人的发现抑或赞誉面前,中国学人不可沾沾自喜,浅尝辄止。我们应该保持文化和自然自觉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清醒、更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它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领导工作,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老子与“道”,老子与道家、道教与道家,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等四个逻辑层次对老子道范畴的本质、道家向道教的流变、道家——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对儒家《易》学和道家《易》学的不同特质和效应进行了比较,阐明了作者对道家之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正>《黄帝四经》是一部体现“治国之本”的大书到了春秋末年,老子好像突然悟道了一样,留下了传世经典《道德经》,之后就一路西行,再之后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一直纳闷一件事,老子是怎么悟道的?在春秋时期真正盛行的不是道家思想,而是黄老道家。黄老道家属于道家思想的分支,最重要的是,其中的黄老代表的就是黄帝与老子,而黄帝生于上古时期,老子属于春秋末期,显然黄帝要比老子的来源更早,也就是说真正的道家思想其实是源自黄帝的思想,或者是说老子继承的是黄帝的思想。老子的著作是《道德经》,那么黄帝的思想体现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0.
生命观念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观念,道家生命观的形成与楚淮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道家文化发源地淮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老子等道家奠基者特有的理论兴趣和致思方向,这就是对生命的产生和存在颇为关注,从而为其生命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从文化背景来看,淮河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文化圈。楚淮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是具有浓厚的生命意蕴,这在其宗教信仰、风俗习尚和文化特质中均有明显反映。这种文化的长期浸染使得老子等道家代表人物具有浓烈的生命关怀,由此而导致了道家生命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