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作为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意志被认为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前提,是人约束自身,为自身立法的内在根据。没有自由意志,就不可能形成自愿自觉遵守规范的道德意识。康德正是通过自由意志为自身行为立法,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下追求作为至善的善良意志,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普遍遵守的道德律,产生符合人自身的道德自律的行为,使真实的自由成为可能。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及其自律行为的道德生成,扭转了功利主义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为人们生活中的自主选择,规范自身的行为,确立现代道德价值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
康德通过先验性阐释道德和自由的关系,表达了意志自由与否是检验行为是否理性的重要标准。这种思想对于当前主流价值观的确立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启示。自由的意志能够抛开各种教条式的价值体系,自由、自律的选择自己所倾向的价值观念,破除了当前价值相对主义的瓶颈,是人们内心认同的重要标准,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最近,政治哲学家们对社会自由、政治自由,尤其是无干涉自由和无支配自由概念给予了较多关注。概括而言,目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自由理念,它们分别是心理自由或精神自由、伦理自由或道德自由、政治自由或社会自由。这些自由在人的自由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价值,依次呈现为意志自生自由、意志自主自由和意志自为自由。意志自生自由是指人们拥有对呈现在任何一次选择中的诸多选项进行慎思的心理能力。意志自主自由是指人们具有与可靠地实践那种能力相匹配的道德品质或技能,展示人们对将引导其开展慎思的诸多考虑的真实感悟。意志自为自由则是指人们在做出自由选择时得到政治保护,以至于他们能被视为自由人。无干涉自由和无支配自由具有本质差别,后者更接近人的本质。当我们讨论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时,最终必定会触及无支配自由。  相似文献   

4.
“意志自由”历来是哲学、伦理学中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赞成意志自由的哲学家的一个重要依据是 ,人有意志自由是因为人有理性 ,因此 ,人可以不像动物那样受生理需要 ,欲望和情感等因素的摆布 ,而是能依靠其理性的能力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本文通过对理性与价值的概念 ,以及人的价值取向等问题的考察分析 ,指出人的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是由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而价值和价值取向又根源于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理性的真正功能在于演绎推理和认识经验世界的因果关系。但理性不产生需要 ,因而从理性中不能产生价值。在人的价值选择中 ,理性只是一种为人的生物性需要服务的功能 ,其作用主要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因此 ,在理解人类行为和价值选择的问题上 ,我们必须相当谨慎地看待理性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 ,理性在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中只具有辅助性功能 ,而不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争论由来已久,尤其是神经科学领域里贝特实验及其后续各种翻版实验证明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之后,争论变得更加激烈。而持有一种相容性观点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既肯定了决定论又保留了自由意志的合理存在意义。这里不仅要为自由意志作辩护,而且认为自由意志的作用更胜于决定论的影响,并基于神经科学研究和人文精神需要的视角上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6.
贡斯当关于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分,逻辑地蕴含着作为上位概念的普遍“自由”概念,其内涵是:个人的意志行为在正义的社会规范内不受他人干预。按照这个普遍概念,孔子具有自己的自由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境界论的自由观,而是人性论的自由观。“个人的意志行为不受他人干预”是这种自由观的主体性维度,即个体主体具有天然的自由意志;“正义的社会规范”(礼)是这种自由观的规范性维度,即它是以孔子的正义论为基础的。这就是说,自由的规范条件来自两条正义原则,即源于博爱精神(仁)的正当性原则和适应于特定时代基本生活方式的适宜性原则(义)。因此,孔子的自由观念具有两个层面:遵守规范是保守性的自由,而重建规范是建设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道德选择贯穿于人类道德活动的始终。它是基于人的自由意志,经由实践而进行的一种理性活动。它的前提是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萨特所认为的纯粹自由,而是在一定约束限制下的自由。道德选择主体在自由地做出了道德选择的同时,也选择了承担相应的责任。关注道德选择的自由、约束与责任的三维关系将对我们正确认识、实践道德选择产生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从奥古斯丁起,西方主流学界往往依据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二元对立架构,主张自由意志的随意任性具有随机偶然的倾向,既有可能鼓励人们行善,也有可能怂恿人们作恶,结果扭曲了自由意志的本来面目。其实,无论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人们的自由意志始终遵循着趋善避恶的人性逻辑。只有抓住了这根一定如此的必然链条,我们才能在元价值学的层面上揭示人们在诸善冲突中如何基于意志自由达成现实自由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道德之知在一个层面上指个体对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的认知,在这个意义上,道德知行分裂呈现为个体有意违背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价值原则规范,其中彰显出个体作为存在所特有的自由意志。对既定原则规范的反叛所呈现出的自由意志是人的高贵与尊严的表现,在这个层面上的道德知行分裂现象也应被给予辩护;但在现实道德生活中,要准确区分出自由意志与任性的差别,对任性意义上的道德知行分裂应当努力克服。自由意志作为本体论意义上存在,当它脱离伴随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时必将陷入虚无,因而必须依托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指引而回到现实当中。  相似文献   

10.
在讨论“人如何必须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问题时,传统有关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都忽略了行动者与处境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萨特的思想出发对这一问题提供一种解答。萨特认为,人的行动虽受“现实性”的制约,但人仍是绝对自由的,因他能通过赋予现实性以意义而把它塑造为具体的处境,并在这一处境中作出他的选择,承担他的责任。因此,自由与处境虽存在着矛盾,但自由仍有着优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道义逻辑、行动逻辑和规范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5 0年代由冯赖特创建的道义逻辑 ,首先是作为行动名称的逻辑而建立的。这种逻辑在建立之后产生两个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该做”的逻辑 ,一个是“应该是”的逻辑。在“应该做”逻辑的研究方向上 ,行动名称的逻辑之后 ,产生以分析行动语句而生成的行动逻辑的探索。于是道义逻辑便是一种以行动逻辑为基础的动态逻辑。但是 ,在行动逻辑基础上构建的道义逻辑是一个有关规范命题的逻辑 ,而不是规范的逻辑 ,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规范命题逻辑和规范逻辑的混成物。  相似文献   

12.
政府基本职能问题的实质在于解决政府"最应该做什么,最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政府的基本职能应该具有最大化的普适性。以利益作为逻辑起点和分析维度,通过对追求私人利益的私人事务和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的分析,以及对作为一种旨在解决私人利益问题的制度安排市场制度的探讨,说明政府作为最能执行选择性激励的"集团",其基本职能在于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  相似文献   

13.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不同时期由于人自身的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对自身本质的认知程度不同,人们在主动和受动的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鲜明特点。因此人对自身发展阶段和本质的认识和把握是管理思想及理论得以建立的逻辑起点。本文就以此为立论的基点来透析管理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利于构建我国管理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为主线,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虽然人们在自由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这个问题上可能产生分歧或争议,却都会认为自由是有价值的。凡是有效同意,都因以自愿或自主为其必要条件而必然蕴含自由。由于同意蕴含有同意主体的自由,而自由又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价值,因此,同意在某种程度上也便具有了自由的价值。虽然同意以同意主体之自由为前提,没有自由则往往使得同意归于无效,但在实践中,这样的失去自由之前提的同意却并不少见。导致作为同意前提的自由阙如的原因,可以大体上概括为这么几种情况:威胁、欺骗、诱惑、压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认为,当人们以西方哲学作为参照系,从哲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容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时,这个问题乃是一个假问题,因为在不同的文明中,都存在着一个宗教、艺术和科学所无法取代的领域,只要这个领域存在,研究这个领域的学科也就获得了自己的合法性.至于人们用什么样的名称去指谓它,乃是一个与合法性无涉的问题.当人们不是从中国哲学应有的内容,而是从其作为一门学科所应有的形式出发去讨论合法性问题时,这一问题才真正地获得自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审美人格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精神凝结,其特质并非源自独断论式的主观臆断,而是其自身有着外在的和内在的运行逻辑:其内在的运行逻辑是"现实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我,其外在的运行逻辑则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的多层次积累过程中不断展开和丰富所带来的人格力量的精神凝结。审美人格独特的运行逻辑,使得审美人格的特质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积累和开放的结构,具体地表现在和谐、个性、超越等特质的层递关系和交互作用之中。  相似文献   

18.
分析指出,互联网在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激发起一些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伦理建设的思考。认为互联网自身的发展逻辑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视角,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伦理建设要具备包容性。  相似文献   

19.
共同体构成人类存在的方式,它自身的边界暗示了生活其中的人的有限性,只有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能直面自身存在的场域和界限。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符号共同体取代实体共同体,人被弥散的抽象"晕"圈所覆盖,透过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才能使人认识到抽象与虚假共同体所造成的人的异化和宰制情形,从而当代人意识到真正共同体对自身存在和自由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