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从德语技术概念的历史视角看,马克思的技术概念不仅包括了"技术"的论断,而且还涵盖了"工艺学"的界定.马克思认为,"工艺学"与"技术"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整体,"工艺学"是核心内涵,"技术"是外延指称.因此,马克思的技术概念应是一个兼并"工艺学"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综合性概念,是关于实际劳动过程的、蕴含社会效应的科学研究,这对当前的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线性文化是我国整体文化布局的重要方向,意味着城市文化保护利用理念发生了战略性转变,而北京"三条文化带"则成为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线性文化的提出革新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路,把遗产保护从"单独个体"转向"线性整体",使得"三条文化带"成为北京为世界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在逻辑演进层面,线性文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从"随机保护"走向"系统保护",使得历史意识、当代意识、文化意识、美学意识和跨界意识在"三条文化带"保护利用中凸显.在功能变迁层面,线性文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从"物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从"城市—空间—行为"关系的角度阐释"三条文化带"是人和城市思想行为的产物,并构成当代城市行为的依据.在活态保护层面,线性文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生活",而"三条文化带"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资源,在当代发展文化旅游、吸引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启蒙"概念自近代以来增添了西方文化内涵,而问题在于,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不自觉地将西方"启蒙"作了实用解读.通过对中西"启蒙"概念的语义分析,在比较视域下呈现中西"启蒙"概念的差异及其在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运用过程中走人的误区,强调当代中国应对传统文化中启蒙资源的向善内涵、当代启蒙主体的把握以及启蒙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技术创新,它包括技术本身的创新、经济生产过程的创新和组织管理过程的创新。技术创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日两国的技术发展史就是技术创新史,两国技术创新深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技术创新属于自主独创型,日本属于引进型技术创新;近代中日两国的技术创新都属于引进型技术创新;战后中日两国的技术创新在自主独创和引进模仿中经历了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海洋文化是人类直接和间接地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条件创造的文化。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海洋世纪的时代状况构成了两者的共同背景,为海洋文化研究及海洋意识普及提供了依据。对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受概念理解多元化分歧的影响,也受当代海洋文化实践活动复杂性的影响。总体上看,两者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人海关系认知的海洋意识够成了海洋文化的要素;基于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的现代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海洋价值观是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共同核心。  相似文献   

6.
技术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体现和外化.技术创新是唯一能够揭示技术"存在"的方式,它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都包含对技术的深刻领悟.在社会日益技术化的当代,技术创新是变革现实社会的"重器"与"利器".易显飞等的新著《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创新与当代社会研究》,将技术创新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多视角探究了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问题.文章侧重探究该著作中的"技术观",通过对"技术"的哲学领悟,达到对技术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更深层次把握.  相似文献   

7.
当代政治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而是作家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把当代政治运动中诸多历史事件纳入文学的叙事.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主要澄清当代政治运动的概念,深入理解当代政治运动与文学的紧密联系,洞察作家如何叙事当代历史与政治,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表述和审美重建,是对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历史意识地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8.
语言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低效"的问题由来已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文化意识首次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同时被列为新课标的五大课程目标.美国教育专家Patrick 提出"文化体验"的概念,鼓励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关注"文化体验". "文化体验"是语言文化学习的一部分,语言文化学习是体验文化、实践文化的过程.只有通过一个基于文化比较,有明确文化学习意识的、显性的、体验性的语言文化学习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历史叙事与农民情结--沂蒙文化语境中的赵德发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德发的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是他步入中年之后的代表之作.赵德发用现代主体意识去照亮农民的精神世界与他对农民文化的温情和热爱之间的矛盾,既体现着历史叙事的丰富和深刻,也潜在着悖论性的冲突和困惑,这种因文化立场所带来的创作困境在当代农民小说创作中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依中国文化精神建设当代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的区别在于:一为"实践感性",一为"实践理性".明此区分,是建设中国学问之当代构架的出发点.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  相似文献   

11.
技术审美价值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从审美价值、价值论、历史分析、现实解释等方面可以给出技术审美价值的定义。技术审美价值的形成是复杂的过程。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过程,人类的社会实践,技术美的存在,真与善的因素和过程形成了技术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技术,也离不开指导人类技术实践活动的技术理性。技术实践是一个动态历史过程,因而技术理性也是动态发展的。技术理性的历史进路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农业文明时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两者之间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原始张力;近代工业文明以来,技术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导致技术价值观的工具化倾向;从现代工业文明反思传统技术理性观的结果就是张扬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使技术成为追求多元价值的一项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论技术发展史的多维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技术发展史可以从多种视角加以认识.其一是器物的视角,主要包括器具史(尤其是工具史)、产业史、造物方式史、技术对象深入史、技术材料史、技术动力进步史、技术空间扩展史等;其二是活动与技艺的视角,包括"技术方法"发展史,诸如操作史、发明方法史等;其三是思想与社会视角,包括技术思想史和技术社会史等.从多维视角考察技术发展史,表明了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多面体,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去把握.当然,在进行"分析性"的把握时,也不能忘记技术的发展史还需要从综合的、整体的视角上去加以刻画.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技产业的历史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学校科技产业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从历史的视角上看,高校科技产业是高等学校职能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从第一次产业革命到第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都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作出重大贡献。我国现阶段的高校科技产业不是纯经济的短期行为。而是反映着当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在它的形成与发展中呈现出曲折性和若干历史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年中 ,在毛泽东技术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工业化建设有得有失 ;而在“大跃进”和“文革”十年中 ,“左”的技术观起了主导作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过分强调政治挂帅 ,过于迷信群众运动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中国实际的空想成分  相似文献   

16.
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技术过程论,技术目的的实现与技术形态的转化都是一个过程,完整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两部分内容。只有深入到技术创新内部,揭示其规律,才能完整地理解技术过程。沿着过程论的思路,技术创新被理解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社会化过程、产业化过程和商品化过程,从而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范式,并构成了技术创新研究视角改变的方法论基础。在这种方法论指导下,研究者就技术创新的本质、主体、模式、历史阶段性以及技术创新同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不同的层面深化了技术创新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过程论立场来看,技术知识是技术过程中的知识,也应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考察其含义和特性.从技术过程来考察,技术知识是技术主体实际使用着的知识,分为外显的技术知识和默会的技术知识.其中,默会的技术知识是核心和关键,或者说,技术知识的特性表现在其默会性上.技术知识虽然具有默会性和个体性,但也能通过适当的形式进行知识转化,这就为技术知识教育提供了教学方式上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国内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机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从技术机会的来源角度对技术机会的含义作了初步的界定,同时还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两个视角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机会的发现与功能,为技术机会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国内对于技术机会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仍旧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国内社会环境方面,又有学术研究背景方面的因素.针对以上研究现状与困境,提出了国内技术机会研究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技术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文化观念在技术发展中起着隐蔽的但却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技术现代化过程中有特殊的意义.技术文化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技术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我国技术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有着技术文化观念上的深层原因.阐释了中国传统技术文化观念的特征,中国近现代技术文化观念形成的背景、演变的阶段及过程.分析了传统的技术文化观念对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的影响.指出只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现和消除制约技术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因素,才能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道主义历史观颠覆了神道史观的“神”和“上帝”观,建构起历史的“人性”观念,但历史本身却被当作是一个“人-→非人-→人”的人性完善或复归之路。唯物史观则将人道主义历史观的“人”和“人性”从抽象的思辨世界“拉回”于“粗糙的物质生活”,把“人”、“人性”都放置于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来解析,结果就发现(借助于费尔巴哈哲学),不是“上帝”和抽象的“人”、“人性”建构着我们的历史,而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在建构着我们的历史,从而建立起科学解释历史的观念,实现了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