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新闻史上 ,有两位名人 ,一为黄远生 ,一为徐宝璜。黄远生被称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创始人” ,徐宝璜则被誉为“中国新闻学的开山祖”。这两位新闻界的大师都是江西九江人 ,而且同样天不假寿 ,英年早逝 ,黄死时才 30岁 ,徐去世也不过 36岁。黄远生、徐宝璜都曾是斐声中外的人物 ,八十多年过去 ,时光已进入二十一世纪 ,历史的风尘淹没了多少当时显赫的人与事 ,却没有抹去黄徐二人的英名 ,在中国新闻史上 ,他们是先驱 ,是不可遗忘的人物。即使在今天 ,我们追溯二位的人生轨迹和新闻生涯 ,研究他们的新闻主张 ,对于我们现实的新闻事业 ,也会…  相似文献   

2.
在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和决定渐废科举的时代背景中,举行了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会试与殿试。该科策问考试题目要求联系当时社会实际,为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出谋划策,说明末科会试和殿试已从古代选士考试制度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型,已具备一定的现代文官考试性质。最后一榜进士的命运与过去各科进士不大相同,有的进士命途多舛,也有不少进士的发展则是时势造英雄。总体而言,由于末科进士出身者文化素养较好,事业起点也较高,有成就者还是多数,在政界和文化界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黄远生是中国报界的奇才,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也是中国新闻文学的创造者.他主张办报应主持公理,力求新闻真实、客观、全面、公正,提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同时,黄远生首创了日记体的新闻通讯文体,提倡新文学.  相似文献   

4.
从康梁的改良主义文学主张到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潮之间,还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黄远生.黄远生在1912-1915年之间颇有新文学思想发现,并对五四文学革命运动领导者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就是综合了黄远生的《晚周汉魏文钞序》等文观点而成的.对于黄远生这样一位于新文学运动有特殊贡献的人,现代文学史家完全忽略了他的存在,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5.
1914年1月至次年8月,黄远生被史量才聘为上海《申报》驻京特派记者。这是黄远生一生新闻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期间,他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除了新闻通讯外,还创设了日记、随纪、游纪等新闻文体样式。作品议题既涉及重大政局、重要政治人物等宏大命题,亦有个人所见、所闻、所感等微观叙事。《申报》时期的黄远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过渡性"成了其《申报》时期新闻实践活动最明显的外在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格致实学、陶铸人才,清末最后两科进士被要求进入京师大学堂肄业,于入职之前接受西学教育,大学堂因此专设进士馆。1906年8月,科举已停,不再开进士,馆内学员不继,难以久存,因此变通进士馆办法,将甲辰科进士学员资送日本游学,癸卯科进士仍留馆中直至毕业。1907年初,进士馆迎来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馆内毕业学生,共计内班77人,外班28人。以内班毕业学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变革时代的职业与人生选择,勾勒其作为"过渡社会群体"的特定影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变革时代中国所经历的冲突与熔融。  相似文献   

7.
明《洪武十八年榜进士题名碑》被毁,致该榜进士名录成为明代89榜进士中唯一残缺不全的一榜.而今人常用之《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收录该榜进士422名,尚缺50名.问题还不止此,更严重的是,所收422名进士名录中,存在严重错误,致以讹传讹,亟须订正.俞宪的《皇明进士登科考》保存了《洪武十八年会试录》,共收进士472名,与该榜殿试所取472名进士正好吻合,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可靠的登科名录.以《皇明进士登科考》为依据,有助于完成洪武十八年榜472名进士的发覆.  相似文献   

8.
皇帝与状元     
亲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先于其父一届,时年十九岁。杨慎是杨家人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参加会试,殿试第一成为本科状元。  相似文献   

9.
明代各直、省乡试共应产生解元1 278人,大致占明代举人总数的1.25%。解元考中进士者602名,占确知解元总数的50%,高出明代举人考中进士平均比率26%;各直、省解元中进士率以浙江和南直为最高,达70%以上,而广西仅为21.8%。各直、省解元和解元进士空间分布的广泛程度与其科举的发达程度呈正比;南、北直隶俱有外省人考中解元和解元进士者,北直分别占其解元和解元进士总数的41%和36.2%。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平均官年为32.24岁,比一般进士的平均官年小0.53岁;而其实际平均中式年龄则应为33.9岁,对改善明代官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活力状况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郎粲约于宋乾德五年(967年)在南唐进士考试中夺魁,当时20多岁,喜欢欣赏歌舞,是韩熙载夜宴席上的常客。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官场腐败、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而其中产生的一批勇于犯难涉险的记者,如邵飘萍、黄远生、邹韬奋、成舍我、范长江等,在这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中,以天下为己任、以社会为终极,体现了真正的报人敢为天下先、勇做船头嘹望者的“侠士”品质。  相似文献   

12.
《明史》人物登科年代考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史》对人物登科年代的记载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但也有个别错误。从明代进士登科录、进士同年录、会试录及进士题名碑等原始文献来看,这些科年错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无该科,另一类是误为他科。  相似文献   

13.
由于黄远生的职业身份特殊、研究材料来源单一等原因,目前学界对其新闻思想的归纳和分析,大多比较凌乱而缺乏系统性,更缺乏对其内在逻辑的分析。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可归纳为"报刊与社会的关系"、"新闻应讲究真实、客观、公正"、"报刊的功能"三个方面。报刊与社会的关系是黄远生新闻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其整个新闻思想的宏观框架。报刊的功能观则处于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中观层面。如何办报、什么是新闻则是黄远生新闻思想的微观层面,也是其实践性、操作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徐敬恩 《老友》2009,(6):51-51
明代,广西三江县一位士子进京会试时得中进士,这在科举时代是最荣耀的,也是一县之荣。新科进士还乡时,知县特地设宴祝贺,邀请了进士的老师和学官、乡绅等人陪同。席间,众人频频向进士祝  相似文献   

15.
魏源与东台     
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魏源,在近代史上被誉为“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眼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人物。魏源的仕途是不平坦的,他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十一岁时才得到一个相当于进士的任职资格,被分发到江苏任职。黄丽镛《魏源年谱》引《续扬州府志》云:“东台知县,魏源,邵阳人,进士,二十五年任”。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曰:  相似文献   

16.
崔致远是晚唐时来自友邦新罗的一位诗人,在中国唐朝生活、仕宦长达十六年之久.他以宾贡(异域贡士)身份荣登唐朝科第,并在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刀笔为吏四年.首先阐释了宾贡的涵义,然后用翔实的论据证实崔致远不是"宾贡科进士".籍此对历来说法不一的崔致远的进士及第方式作一考证式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清代江西1 887名进士的县域、姓氏分布都很不均衡。79个县域可聚类为进士巨县、进士大县、进士中县、进士小县,183个姓氏可聚类为进士巨姓、进士大姓、进士中姓、进士小姓。某县域某姓氏进士可聚类为巨姓进士、大姓进士、中姓进士、小姓进士。清代江西进士县域类型与其进士姓氏分布的关系非常密切。进士巨县和进士大县依赖大姓进士和巨姓进士而存在,但又离不开中姓进士和小姓进士的贡献。中姓进士对进士中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仅有两个进士中县拥有大姓进士。全部进士小县既无大姓进士,也无巨姓进士。大姓进士和巨姓进士主要来自进士大姓和进士巨姓,略少于1/3来自进士中姓和进士小姓,说明这些姓氏的进士在少数县域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18.
邹智     
邹智,字汝愚,别号立斋,又名秋因子.四川合州云门镇人.出身年代不详.据《明史》《邹智传》《乾隆合州志》载,他十二岁就学于进士冯衡,成化22年(1486)得中乡试,23年及进士第.推算起来,应该是1471—1497年,享年26岁.智幼时家贫,但聪慧过人,好读书.稍长,拜舅氏冯衡为师.冯氏乃成化11年进士,为人梗直,不侍权贵,蛰居在乡.其高尚的品德、情操,陶冶了邹智的成长;渊博的学识,对邹智的攻读,亦起了楷模作用.他安居陋巷,勤奋不倦,虽隆冬季节,滴水成冰,仍扫落叶以取暖读书,甚至通宵达旦.历三个冬春,学业大进.乡试以解元登第,次年又进士及第,入韩林院为庶吉士.  相似文献   

19.
"科举"含义与科举制的起始年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类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起始于隋代.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3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20.
民国肇造,“组党热潮”兴起。著名记者黄远生,依托新闻媒体,批判党同伐异,倡导两党政治,其政党观既颇为系统,又不失深刻,是民初社会众多政党言论中很具特色且重要的一种,值得认真整理与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