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此次加息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帷幕.本文,首先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实施加息政策的必要性;随后,通过利率传导机制以及加息与证券市场的相关性分析剖析了此次加息对我国证券市场所产生的影响;最后,综述了此次加息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以及就如何增强利率调节的有效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破茧而出 从2004年10月29日以来,利率走出下降通道,形成上升拐点后,已经第4次上调存贷款利率,每次0.27%,尽管幅度不大,但银行业存贷款利差大,对贷款人心理影响十分明显。这些年随着银行间房贷业务竞争激烈,各大银行在加息背景下开始竞推固定利率房贷业务。固定利率是相对于浮动利率而言的,在约定期限内确定贷款利率,不随利率的变化而改变。当此轮加息周期开始后,许多房贷族开始倾向于选择固定利率房贷。  相似文献   

3.
宗学哲 《社区》2005,(1):50-50
这次银行加息之后,央行给了金融机构更大的利率上浮权,也就是说对于广大贷款者来说,贷款成本将更高。而许多人在创业时往往求“资”若渴,为了筹集创业启动资金,根本不考虑筹资成本和自己实际的资金需求情况。他们千方百计一心融资,对金融机构的大幅度利率上浮、收取咨询费等额外条件有求必应。但是,如今市场竞争使经营利润率越来越低,除了非法经营以外很难取得超常暴利。因此,加息之后,广大创业者在融资时一定要考虑成本,掌握创业融资省钱的窍门,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资成本。巧选银行,贷款也要货比三家 按照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各家银行发放商…  相似文献   

4.
7月6日晚央行再次宣布加息,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25bp,调整后将分别升至3.5%和6.56%,其他期限利率也随之调整。这是今年以来央行的第三次加息,与前两次加息有所不同的是,本次活期存款利率没有变化仍然保持0.5%,同时从短至长的各期限利率水平均上调了25bp,即存贷款利率整体上移了25bp(除活期),而前两次加息是有差别调整的,长期贷款利率要略小于中短期。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8年来第一次加息为出发点,分析了作为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之一的利率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和在此过程中的法律调控问题,认为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将实现利率结构比较合理的利率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持续进行了18年,目前只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还未完全放开。通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实际为例,在分析评估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和变化趋势基础上,对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技术、提高定价能力和发展中间业务等建议,将利率风险降至最低,不断完善银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7.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呈现差异化定价的格局。采用意愿调查评估法和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法,基于具有名义正规信贷需求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户整体的正规信贷需求缺乏利率弹性。若农户处于竞争度更大的正规信贷市场,或者将贷款用于生产用途而非消费时,农户信贷需求的利率弹性会变大。在利率上浮至银行最优信贷配给的利率水平前,利率上浮有利于激励银行增加信贷供给,然而考虑到农户利率弹性的异质性,银行会选择审慎定价。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我国利率弹性低、利率对调节社会经济作用不明显的状况下,有人提出了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以提高利率弹性的建议.利率市场化的成功是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一定的必要条件,这样就会在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时给我国的企业、银行系统、资产市场和国家财政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当前对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所具备的和缺乏的必要条件,并分析了当前条件下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企业、银行及银行系统、资产市场及我国财政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率风险是银行的主要经营风险之一,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的变动更加难以预测,致使银行持续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受到较大挑战,利率风险管理成为银行日常管理的重点。因此构建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利率风险管理手段与经营目标的有效结合,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为加息叫好     
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中央政府连续推出措施抑制通货膨胀。人民银行近期五度增加存款准备金率、两度实施差别准备金率。而最受关注的是近期的两次加息。2010年12月26日,人民银行还罕见地上调再贷款利率及再贴现利率。  相似文献   

11.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加快,对大到金融市场秩序小到银行体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比较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小型银行的基础上,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带来的不同作用,并提出了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实现出口结构的优化和转型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对58个国家或地区2016-2021年的出口商品数据,文章讨论了美联储加息是否影响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美联储加息不利于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和转型,且具有国家异质性。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的检验,假说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美联储加息主要通过影响我国人民币实际汇率、中美利率差、进口需求三个方面作用于我国出口结构,且我国产品竞争力对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具有调节效应。研究建议,我国应合理使用汇率和利率工具来降低加息带来的负面效应,并大力扶持国内技术发展,以增强产品竞争力,助力贸易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联储频繁使用联邦基金利率这一调节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工具,对美国货币市场的长短期利率以及美国经济产生了复杂的影响.2004年以来,美元短期利率总体走势先抑后扬,而长期利率总体走势先扬后抑.基于对美国2005年经济形势以及美联储利率政策回顾与总结,预测美联储将以每次加息25个基点的方式在2005年底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中性水平"4.2%,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将缓慢上涨到5%,长短期利差也将进一步收窄.  相似文献   

14.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体系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必然升高,利率的波动也更加频繁、波动幅度加剧,因此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甚至常常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和显性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能改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体系稳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5.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危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借款企业以及银行的投资者、储蓄者等微观主体引发银行危机的一般机理。同时,结合典型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由此得到,进一步深化银行和企业改革,加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是防范和化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银行危机有效措施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民间借贷的利率可否高于银行?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否则要受到限制和处罚。  相似文献   

17.
从国家经济环境以及银行业与客户的需求看,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村镇银行品牌弱,吸收存款能力弱,贷款潜在风险高,人才短缺,独立自主经营权受干涉,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会被放大,既会是新的发展契机又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村镇银行必须利用后发优势,总结其他类型银行的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高起点发展;根据实力和规模,建立合乎自身定位的适应市场的资金定价体系,找准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以及利差区间;扩大风险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控,并协同定价部门采取措施规避风险;转变经营思路,开展多元化业务,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企业品牌;通过引进和培养,优化人力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与高等院校或金融咨询类企业合作,引入智库,研究金融规律,创新金融业务。  相似文献   

18.
1万元存1年可以多收入21.6元利息,10万元存5年增收432元……8月19日,银行开始执行上调0.27%的存贷款新利率,这两天很多人都拿着计算器在算账:加息了,怎么处理手上的存款?而国债、保险、房贷等又该怎么处理?不少专家认为新的加息周期可能已经开启,年内可能再次加息。下一步该怎么理财?这里帮你一一算来。储蓄精打细算是否转存只有在存期不长的情况下,转存才有利可图。加息对存款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宣布加息后,这两天各大银行都出现了储户排队转存的场景。但是储户在转存前,还得仔细算一算转存是否划算。其实,利率上调后,“取了再存”不一定…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政府不断调整政策引导经济,利率工具被充分利用。在此期间我国银行整体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低,缺乏通过预测利率走势提高利息收入的能力。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利率敏感性缺口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利率下调的过程中帮助它们提高了短期利息收入,但这主要是因为其资产负债规模较大,调整较困难。相反宁波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却非常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利率自由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证明,银行自身、借款企业和储蓄者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从而使得利率自由化进程中更易发生银行危机。因此,进一步深化银行和企业的改革,加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对于有效防范和化解我国利率自由化改革中的银行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