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玉森考释古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一)注重字形分析,特别是据偏旁考察释字;(二)注重从辞例文意考察释字;(三)注重与其他古文字的比较释字;(四)注重从甲骨文的初形溯义,通过理解古人造字意图进行释字;(五)注重从甲骨文本身的谐声系统出发,利用古音学知识释字;(六)注重分析甲骨文中的合文、析文、倒书释字。叶玉森的甲骨文研究对后来人们系统提出古文字的考释方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吸取前人说法的基础上,结合古文献的记载,从文字学角度对西周铜器铭文中的"(O)"(目木)、"( )"二字重新进行考释;认为"(O)"(目木)仍释为"雍",但应指枲麻,是明确古代服饰"市"的质地之词;"( )"即古文献中的"裼"字,指裼衣.后者在金文记载的服饰中为首见.此外,本文还对这些服饰所涉及的西周社会制度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3.
从语词音义的传承、演变和分化的角度,对现代四川方言口语词进行分析阐释,并试图寻找出与之相关税的古代语词和其间的传承演变轨迹。本文考察了“”、“拌”。  相似文献   

4.
在《史记》等书中,“言”字有荐举义;“恨”字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思念”与“情”二义,皆不见于古今著名辞书。本文对此作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5.
秦汉简文字考释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麓秦简中原来被整理作"羛"的字形,实际不从"弗",并不存在从"弗"的"羛"字。传世古籍中出现的"羛"和今天岳麓秦简整理出来的"羛",只是后人在整理文献时出现的误认,所谓的"弗"只是"我"形的草化讹变。敦煌马圈湾汉简中122、133、135简,原来被释作"孚"或"军"的字实际应该释作"单",读作"殚",表示空、竭尽之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吸取和借鉴前人说法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实物资料,从形音义方面对西周金文中传统释读为"彤欮"、"厚必"的二物进行了讨论。将前者改释为"彤杆",即"涂红漆的箭杆";对释后者为"緱必"的观点加以补证说明。  相似文献   

7.
《月令》是一篇重要的先秦文献,以往学者大都注意于从经学、礼制、民俗、文化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忽视了语言研究。文章即尝试对《月令》中的两个词语“总至”与“鲜落”进行考释,纠正前人的词义误释和文献误校。  相似文献   

8.
9.
叔夷镈、钟及清华简中释读作“伊”之字的右旁,是从卜辞中有斜笔或横笔的“几”字演变来的,由于“伊”、“几”古音读音相近,因此这些从“几”得声之字在铭文及简文中读作“伊”。另外,中山王〖XC03魏宜辉-1.bmp;E+3.651mm。3.588mm,JZ〗铜器铭文中用作“也”的“〖XC03魏宜辉-2.bmp;E+3.572mm。3.540mm,JZ〗”字,其所从“〖XC03魏宜辉-3.bmp;E+4.104mm。1.543mm,JZ〗”旁很可能也是从卜辞中有斜笔的“几”字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10.
古文字资料中有很多通假字。古文字考释中常常要遇到通假问题。本文具体讨论了古文字考释中确定通假关系的“律例兼备”的原则,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略作辨正。  相似文献   

11.
对古文字“家”“室”考释的不同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号《浅说我国的家长制家庭》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论断:“我国古代到春秋战国,特别是春秋以前,对土地、财富和妻子及奴隶等劳动人手,都称为‘家’、‘室’,或‘家室’连称。”依据何在呢?该文作者说:“室,甲骨,金文都作(?),字从(?)(至),旧注未辩,拙意此象战败灭族之人,成为他人之‘室’,即如土地、财货的奴隶。古代部落聚族而居,‘族’,甲骨文作(?),象在一旗帜下,同仇敌忾,共同作战。战败族灭,放下武器,故箭子倒著地面,成为他人之奴隶,谓之‘室’。按室为奴隶之说有误,自甲骨卜辞、两周青铜器铭文以下一切古文献中,室字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狐、蒦、飲/**/酓三个未识古文字进行考释,揭示其形体的演变途径,分析它们在具体文例中的意义,并论及与之相关的文字的源流关系,力图解决一批出土文献释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对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虎形玉饰铭文"吉之玉麻不畏”、"吉少玉麻不畏”及战国、秦、汉玺印之"縭”、"克”、"仁”、"胜”、"”等字所作的考释.  相似文献   

14.
水族古文字计算机输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族古文字是几千年来水族社会中使用的巫事文字。水文字在水族社会中有崇高的地位,水族古文字的文化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而研究成果的出版常常受到文字的制约。为了给水族文字和文化研究提供条件,很有必要创制水族古文字计算机输入法。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同志写过《古代奴隶制》等专书和不少论文,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贡献极大。他首先论定了殷代卜辞中的“众”和“众人”,以及金文中的“鬲”、“人鬲”和“自驭至于庶人”都是古代奴隶的名称。他也讨论了中国奴隶制的下限在春秋与战国之交,都为学术界所宝重,特别是他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运用科学考古学的成果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本文想从大家熟知的卜辞和金文史料中,对古代奴隶的名称作一点补充,敬以此文纪念郭老诞辰九十周年。  相似文献   

16.
谈傣族古文字历史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傣族古文字历史档案华林傣族古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来源于印度的巴利文,随着小乘佛教的传入和翻译佛经的需要而创建,现存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使用的傣仇文;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大部地区及景谷、沧源、双江、耿马、镇康等县的部分傣族地区使用的傣纳文;德宏...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同志写过《古代奴隶制》等专书和不少论文,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贡献极大。他首先论定了殷代卜辞中的“众”和“众人”,以及金文中的“鬲”、“人鬲”和“自驭至于庶人”都是古代奴隶的名称。他也讨论了中国奴隶制的下限在春秋与战国之交,都为学术界所宝重,特别  相似文献   

18.
最早对古文字歧读现象进行理论说明的是章太炎,汤炳正对《说文》歧读字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参照汤炳正的分类,战国简帛中的歧读字有义同歧读、义近歧读、义异歧读、声符歧读等。文字异形是导致战国文字多歧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作为内容极为丰富,历史非常悠久的古文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书写工具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其形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了解古文字,本文试图通过对古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古文字的演变特点来研究古汉字形体变化对当今文字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字是人类进入高等文明所必需的工具。人类有了文字,才能够把这一时代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留给后一代人,作为他们继长增高的阶梯。没有文字的民族,总是会停留在象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复结绳而治之”的蒙昧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