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王家卫是一位国际知名导演,他的电影以新颖的视听美感、碎片化的叙事以及对边缘化人物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全球电影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梳理王家卫电影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艾柯开放性作品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留白”,从电影叙事、场景设置和剪辑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王家卫电影的开放性,探讨王家卫电影独特的美学及哲学思想,建立创作者、电影、观众三者之间的跨文化、多维度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2.
王家卫作为当今世界华语电影杰出导演之一,他独特的电影语言使他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他导演的《东邪西毒》一度被推为经典。其中大量的旁白就是王家卫电影中几乎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这些旁白代表着一种记忆和拒绝的符号,自恋、独语、幽怨、恶毒式的语言在他的电影里表现出独特的美感,是零散化后飘泊于表面意象世界中个体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3.
王家卫的名字在当今社会已被作为一种时尚来享受。他的电影既看不到好莱坞经典的叙事技巧,又很难和欧洲的作者电影划上等号。王家卫的电影自有其一套电影符号体系——在这里姑且称之为王家卫的“花样”。人物角色、对话独白、时间数字和故事叙述是为这其中的种种“花样”。  相似文献   

4.
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电影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卫的电影被定位为作者电影,不仅因为王家卫是其电影作品的编者、导者,是影片风格的完整体现者,更因为他的电影有自己的一套可以被清晰辨认的电影符号体系。从《阿飞正传》到《花样年华》,王家卫的7部作品作为一个系列实际上是在其作者风格与个性上的延续和变奏。从母题、时空、叙事、镜头语言、人物特性及商业性等几个层面可以看出王家卫电影符号体系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相似文献   

5.
王家卫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传播现象.文章从受众(观众)演化为信息消费者的视野解读王家卫,从信用、消费者的好奇心、体味流行三方面阐释王家卫的电影,以期给大陆影视界提供可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现代艺术“审美自律”“审美自主”观念对西方诗电影产生过深刻影响,然而在“后文化”时代却面临危机,其根源在于西方哲学难以解决的二元对立。《周易》以“观”的方式认识世界,奠定了中国哲学主客融合的基础,并在美学上表现为整体的美学观点。因此,中国诗电影内含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与西方诗电影普遍追求个体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分立不同。中国美学具有美善真相统一的特点,电影中不论是审美地传达儒家的仁义、至善,还是道家所追求的本真人格,都使人通往“诗意生存”的人生境界,这即构成了中国诗电影的核心内涵。中国诗电影的人文和审美特质,使其在新时代仍能够发挥自身功能,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影导演王家卫开微博就电影《一代宗师》立体版上映与网友互动,网友问"您个人认同宫二和叶问的选择吗?"王家卫答,"不认同,但是接受。苍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在将近一个小时的微访谈过程中,王家卫使用的基本都是这样的隽语、韵语形式,结果赢得网友的齐赞"满屏墨香",其中王家卫所言"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还在社交媒体掀起一股解读小热潮。"王家卫体"呈现的语言特点是,文辞简约、情趣盎然、蕴意丰沛,其形式风格多半出自《小窗幽记》这部古书。  相似文献   

8.
朱熹崇尚“理”,追求“理”的最高理想境界,而“理”是“一个人生”“一个世界”的内在结构,并非远离人的彼岸世界之中的“上帝”“绝对理念”等东西,所以“理”(诚、仁、乐的统一体)与人有着一种天性的亲和力,是值得人敬仰和爱戴的世界和信念。正因为“理”的崇高性,人们在获得过程中就必须保持一种崇敬的心理状态。这种对“理”的崇敬所获得的一种自觉的深层的心理结构,也就成为朱熹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包括审美和道德境界),“敬”是获得这种境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独特的个人经历形成了张爱玲独特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体验。然后结合文本阅读 ,详细地分析了在其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人性观、审美观的影响下 ,张爱玲在小说中冷静地掀开生命那件“华美的袍子” ,残酷地描绘了人生的虚无荒诞 ,呈现了人性的自私丑陋。从而阐明 ,张爱玲的独特的小说世界来自于她独特的心灵世界 ,并由张爱玲这一个案引起人们对小说创作理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叙事的电影——谈电影作品艺术中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不仅是造型艺术,更是叙事艺术。本文以文本叙事学、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电影叙事的情节模式、画外音叙事以及作者干预三个方面,以张艺谋、王家卫近期新作为例,进行初步探讨、证明:不化是主叙事电影还是“淡化情节”的作品,叙事都是电影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与伴侣》2010,(9):51-51
电影是一个梦,语自天才导演王家卫。电影中的性爱也是一个美妙的梦,寄托了人们对性爱的完美憧憬,也与现实拉开了一段距离。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可以从梦中取经,却不能沉溺其中。  相似文献   

12.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不同于图书、电影、电视的中介技术,与人的肉体和精神形成了独特联系,其规则机制开辟出一个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的临时世界。通过操控设备,人更容易将自身的意识延伸到影像之中,产生同影像的深度连接。在实时的互动序列中,游戏提供的沉浸性、流畅性,其实是对玩家主体体验实现的全局性的设计操控;在游戏世界里的自由,只是被全面控制下的自由感。电子游戏人需要从被全面控制的“第一层的模范玩家”成长为具备元游戏素养的“第二层的模范玩家”。在元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世界不再是逃避现实风浪的避风港,而是可以作为促使人精神成长的他者。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一生一如她的作品,充满了“传奇”与“流言”,而作家的生命体验总会在作品文本中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呈现。本文试图从作家感知世界的角度来谈战争对张爱玲的人生理念和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身兼评论者和创作者而产生的互动影响、互为“镜像”,都凸显现出他们探索“为人生”文学的理想艺术形式的执着,对如何界定和描摹“现实”、如何呈现“真实”的“现实”和“革命”的“现实”的焦灼,同时更映照出“为人生”文学广泛、开放、富有弹性的边界,这无疑为渐成新的主流叙事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全面考察的一个结论,也是他大半生人生经历的一个痛苦结晶。小说既呈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时代主题,又呈现了个人的发现和灵魂的自我拷问这一“个人主题”,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出色地完成了他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对有关“事”的哲学意义的不同看法作出若干回应。“事”的考察首先涉及事与人的关系,作为人之所“作”,“事”并非凝固不变、仅仅以某种现成的形式存在。与人自身的存在会经过一个从早年到晚年的过程一致,人所作之事也存在相应变化。同时,尽管事在因人而作这一意义上不同于本然之物,但二者并非毫无关联。事非凭空而起,而是以物为对象;物则通过人之所作而进入事,由此扬弃其本然形态。作为“物”与“人”关系的一个方面,“日光、空气”等自然对象与人的互动,也应作具体分析。在人的存在过程中,空气、阳光等自然对象之满足人的需要不仅涉及新陈代谢意义上的自然之维,而且也与人的多样活动相关。就本然世界、实在世界、现实世界的分梳而言,所谓本然世界,主要指尚未进入人的知行之域,没有在观念和实践的层面为人所作用的存在;所谓实在世界,在宽泛意义上指不依赖人的存在;所谓现实世界,则是进入人的知行之域,为人所作用,并对人呈现多重意义的存在。进一步看,需要区分形而上层面的逻辑论述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假说,哲学应以科学为根据,但不宜还原为科学。  相似文献   

17.
陆川导演仅以三部作品面世就以其独特的影像世界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其以创造新主流电影为理念,在体制中坚持了自我的艺术表达和关学观念,很好地将观众和艺术撮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从艺术片的“雕蛋者”向新主流电影的“雕梁者”的转变,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标本。  相似文献   

18.
电影应该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表现电影家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发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从早先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及其所形成的戏剧式电影形态,到1970年代末以来,大陆影坛的纪实美学、影像本体美学、新写实美学,和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等电影创新潮流汹涌,正是不同代际导演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执著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审美的发展和深入。在实践中,他们以艰辛的艺术创造建构了中国电影的两大传统:"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和"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前者强调电影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联系,以其社会人生呈现的"现实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后者在民族性格刻画中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独特创造,又使中国电影成为富于民族审美特质的现代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这些探索,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一”、“二”、“三”三个序数词代表了王熙凤人生历程的三个重要阶段。“一从”是指她嫁给贾琏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夫唱妇随 ,即“出嫁从夫” ;“二令”是指她执掌荣国府大权后发号施令 ;“三人木”是指她失势后被贾琏休弃。“一从”是“二令”的基础 ,而“二令”又带来了“三人木”的恶果。对于“一从” ,曹雪芹采取“留白” ,即不写之写 ;对于“二令” ,则采取详写 ;对于“三人木” ,却因去世来不及写而被高鹗错写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期影坛主要出现了五种电影思潮,即“教化”思潮、“为人生”思潮、“娱乐”思潮以及“为艺术”思潮、“革命”思潮。这是中国早期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对于电影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对于电影的审美特性、艺术表现、美学价值等的思考和探讨,体现出当时中国人对于电影的不同理解、阐释和认知。这些电影思潮伴随着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而又在或相同或矛盾的“合力”推动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民族电影”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