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芝兰玉树山水清音——谢氏宗风与山水诗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慧娟 《阴山学刊》2001,14(1):21-25
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正式形成于两晋南朝.谢氏家族中的谢混、谢灵运、谢朓叔侄三代创获的山水诗派,代表了六朝文学的一个高峰.山水诗在谢氏手中的演进与特点,与其家族一以贯之的宗风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谢朓是南朝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的山水诗在继承谢灵运诗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转变和扩充山水诗的内容,注入了更明晰的主观情感,转变了审美的视角,具有独特的审美时空组合,达到了情景相融的艺术效果,把山水带入了世俗的生活,形成了清丽淡雅的诗风。在永明体诗歌方面,谢朓诗具有了普遍抒情的意义,推动了诗歌向近体诗的发展,对诗歌发展在整体的风格与境界,以及具体的艺术技巧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谢朓诗风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寻山陟岭,必造幽峻”且“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又“尚巧似”,诗风以繁富典丽为主,又有清新明丽的特色。谢朓于旧识中见新情,倡导“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诗境,诗风以清丽高华为主,又有细密幽寒之一面。二人面目不同而有相近之处,成为山水诗的双璧。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和谢胱文学成就都在山水诗上,但是成就各不相同.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描写山水老林;而谢胱则主要描写都邑宫殿或寻常庭园.谢灵运采用先景物描写结尾阐发玄理;而谢胱则达到了情景交融.谢灵运山水诗有“贵巧似”的特征;而谢胱的山水诗却流畅而无挂碍.  相似文献   

5.
谢朓高祖辨     
中国文学史研究者在考察南齐著名诗人谢朓的生平、家世时,往往提及其高祖。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一九五六年版)、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九五七年版、一九八二年版)、孟瑶《中国文学史》(台湾版)均称“谢朓高祖拔”。然而,查《廿四史传目引得》、《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无谢拔;《世说人名谱·陈国阳夏谢氏谱》亦无谢拔;甚至《晋书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也不见谢拔此人。今据《世说人名谱·陈郡阳夏谢氏谱》云:谢据子允,允子述,述子纬,纬子朓,则谢朓高祖实名谢据。沈约《宋书》卷五十二谓谢景仁“祖据,太傅安第二弟。”亦其证。然沈约以谢据为谢安之弟(伍叔傥《谢朓年谱》和今人《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等均取此说)则误。《世说新语·文学》云:“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总角,新病起,体未堪,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相似文献   

6.
张九龄的山水诗风格有一个明显的流变过程,他早期的山水诗风格繁复,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十分相似,并表现出融合陶、谢的倾向,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贬谪洪州期间他的山水诗风开始发生变化,融合陶渊明重性情和谢灵运重声色的特点,形成了清淡自然的审美风格,完成了兴象玲珑的意境营造,风格渐趋成熟和定型。  相似文献   

7.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晓辉 《船山学刊》2004,(2):134-136,140
王维的山水诗卓然自立,独擅诗坛。他的佛教信仰和禅宗意识积淀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成禅宗审美观照,由此构成了其山水诗的禅趣意蕴:空灵之美、静谧之美、无我之美和冲淡之美。这既是山水田园自然美的体现,也是空静绝俗理想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以描写山水行旅为题材的山水纪行诗,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到唐代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唐以前的山水纪行诗,经历了由客观景物状貌的精工描绘到融情于景的发展过程。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虽以描写景物的清新、幽美使“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黯然失色,却难免于贵族士大夫流连风景、模山范水之短;继大谢之后,以写山水诗而著名的谢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有“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月兆。谢惠连是谢灵运与谢月兆之间的过渡。他的创作,既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模式,又开启了谢月兆山水诗中情与景相融相契的创作倾向。由此,谢惠连成为谢氏宗风与山水诗传承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0.
郁慧娟 《阴山学刊》2002,15(5):29-32
在谢庄、谢胱的时代,谢氏宗风与山水诗有了更深刻的演进.谢庄以礼法应世又能清心淡欲,使他在政坛维系谢氏高门于不坠.其诗文在借鉴灵运与惠连的基础上,表现出清新优美的意境.而谢胱对山水自然的倾心向往,最终成就了他山水诗人的美名.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还对孔子"思无邪"思想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寄托情结在山水画与词的意境营造中都有一定的表达,只是由于艺术类别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以构成词与画的主要意象为基本着眼点,将词与画中的物象表达出的比兴喻意依类作出了总结,寄寓情怀将人世之遭遇与自然之变化和花开花落相联结,昭示出人对快乐的需要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把人生刻骨铭心的内在体验寄寓于物而得以传达。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游仙诗是和山水、咏史、咏怀并列的一种诗歌题材。在曹操的诗作中,游仙诗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拟从内容、风格等几个方面来探析曹操游仙诗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4.
宋末七家山水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文鹏 《阴山学刊》2001,14(4):22-26
文天祥、汪元量、真山民、谢翱、林景熙、郑思肖、萧立之等宋末爱国诗人的山水诗,渗透了伤时忧国之情,总体格调沉郁苍凉,却又具有不同的艺术个性,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方面,都给宋代山水诗注入了新因素,改变了南宋后期山水诗过分追求纤弱的风气.  相似文献   

15.
南朝宋齐时期是一个三吴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中心,而文学进一步走向独立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的时期。这个时期,以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眺等一批杰出诗人为代表的五言诗创作标志着诗歌走向成熟,从艺术上和诗学意义上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做了准备。然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却一定程度上对这个时期的文学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妨碍了他对文学新变做更客观、更深入的考察,因而在文学理论意义上和文学史意义上都给《文心雕龙》带来了一定的缺失,特别在对文学的艺术特性和社会功能的认识上这种缺失较为明显。刘勰的巨大理论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勰的理论缺失以及造成缺失的原因也应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多次提及贾谊且对贾谊十分激赏,并多次以“清”组成的词语来评价贾谊的作品。贾谊文章给人以“清”的审美感受,除了文章运用的技巧使然外,与其心智也有很大关系。贾谊文章之“清”大致可包括文辞之清和心智之清两方面。  相似文献   

17.
西方之想象与中国之神思,异名而同实,均指形象思维。西方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降,至菲洛斯特拉托斯方为之一变,从否定趋向肯定。借英国经验派之力,浪漫主义在反抗欧陆理性主义时,着力标举想象。其后,荦荦大者有二:一是维柯《新科学》;二是鲍姆嘉通的《美学》。在神思论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有三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即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和叶燮的《原诗》。想象与神思,异轨同奔,虽有契合之处,但分歧也比比皆是。推究起来,则是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实际上可归原为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