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北方人》2006,(2)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不少女作家的孩子都对母亲一肚子意见。我想自己就是那些孩子中的一个。母亲作为一个作家,是优秀的,但作为一个母亲,却有严重的欠缺。她生前多次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母亲曾说她不喜欢小猫小狗。我感到她也不喜欢小孩儿。她的神经官能症使她怕吵闹,曾明确表示不欢迎别人带小孩来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母亲鲁瑞可以说也是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曾经在户部做过主事,后来因病辞职回家。鲁瑞生于1857年,在八十七岁高龄的时候即1943年在北平辞世。她的一生也可以说比较坎坷。先是经历了鲁家的家道中落,后又经历了周家的家道中落。在她年轻的时候,丈夫因病去世,而人到晚年之时,又痛失爱子。她在六十岁的时候离开故乡,随子北上,一直没有能够再回家乡。晚年又独居北平,只与朱安女士为伴,直到走完她的人生之路。对于自己的母亲,鲁迅有着难以言说的心情。一方面,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孝子,对自己的母亲既敬且爱;另一方面,在思想深处,他与自己的母亲又有许多难以认同的地方,因而常生苦恼。不过,从日常生活来看,鲁迅对自己的母亲确实是尽到了一个儿子的责任和关爱,也不失为一般人的表率。  相似文献   

3.
徐国静 《社区》2004,(17):36-38
两个母亲的泪水,诉说了什么三年前,我接到杭州一个母亲打来的电话。她说她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学习和工作都不让她操心,就是谈对象遇到了障碍,与人相处特别难。她发现女儿情商太低。她已经退休了,但她要用后半生来帮助女儿,直到死,一定给女儿补上情感这一课。我被这个母亲深广博大的爱所感动。一年以后,我去杭州演讲,那位母亲来看我,她有些悲观地告诉我:她的努力起色不大,女儿对人还是不信任,甚至拒绝和排斥。春节的时候,她打来电话说:“我绝望了,最近我从早期教育的一些书里知道,孩子情商开发的关键期是3岁以前,而那个时候,我整天忙于工作,…  相似文献   

4.
金秋金秋,在京华,我凝望着国徽,她的颜色金黄而又鲜红!沉沉黑夜,黑夜沉沉……母亲,为了一个崭新的魂灵,艰难孕育,茹苦含辛,经过漫长的磨砺,不知疲倦地和绝望搏斗着,把黑暗的天地当成蕴藏珍珠的胎  相似文献   

5.
从《外来妹》到《军歌嘹亮的年代》,再到不久前央视热播的《母亲》,印象中的陈小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荧屏中的她经常扮演的是传统的妇女形象,而生活中的陈小艺也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说自己最大的幸福便是拥有一个幸福甜蜜的家,拥有被她爱也爱她的老公和孩子。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8,(12)
她总觉得自己命不好。3岁,父亲因车祸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拉扯着她,含辛茹苦,十岁,母亲带着她嫁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司机酗酒,常常会打母亲,她记忆中的童年那么灰败。母亲为了她离了婚,她和母亲从此相依为命,后来,她争气,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日记     
随着旧城改造进程的加快,母亲的老屋也被划入拆迁的范围之内。我们兄妹几个都想让母亲去自己那里住,可母亲倔,说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事业,她老胳膊老腿的,粘绊着碍事。于是,她没跟我们商量便自作主张地在外边租了一套小房,打算仍旧一个人住。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谎言     
20岁那年,我平生第一次和母亲吵架,也是唯一的一次吵架,吵得很凶,吵得天翻地覆。我歇斯底里地对母亲大喊:“我知道你不爱我,我知道他们都比我优秀。”母亲咬住嘴唇,有些怒不可遏地对我说:“是的,我不爱你,你自己都不爱惜你自己,别指望别人会爱你。”我不可置信地看着母亲。母亲目光坚定地与我对峙,毫不掩饰。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绝望,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但我依旧梗着脖子回望母亲,脸上写满不屑与叛逆,内心里,却早已泪流成河,亲情构筑的世界顷刻坍塌。母亲有3个儿女,我是最没出息、最没长进的那一个。上学的时候,从学校里逃出来,以…  相似文献   

9.
唐风 《山西老年》2012,(10):27-27
母亲年逾七旬,我也已至不惑之年,可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自己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吧,母亲总爱当着我的面唠叨。结婚以前我总嫌她烦,有时母子俩谈不上一会儿就不欢而散,顶撞母亲几句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学,才发觉母亲的话总是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母亲勤劳、宽容、善良、节俭、大方。说她既节俭又大方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她的节俭体现在对自己,在我们姐弟几个没成家之前我没见过她给自己添置什么新衣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总要先紧父亲和我们;而对外面的人她总是很大方,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紧张,但家里总是宾客盈门,妈妈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我们几个孩子怕大人吃了属于我们的好东西,有时就会向妈妈提出抗议,可妈妈总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之类的“格言”。  相似文献   

10.
一 他辍学那年还未满十七岁。没有办法,实在念不下去了,几乎每日都央求着她,不要再逼他去读那些甲骨文,做那些天文算术题。他说,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她是他的母亲。起初,她会愤恨地骂他不争气。后来,再不骂了,大抵是绝望了,便由着他,爱怎样就怎样。  相似文献   

11.
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平房中的一间。她是单亲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每天她早早帮主人收拾完毕,然后返回自己的家。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却总是被她拒绝。因为她是女佣,她非常白卑。  相似文献   

12.
夜宴     
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平房中的一间。她是单亲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每天她早早帮主人收拾完毕,然后返回自己的家。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却总是被她拒绝。因为她是女佣,她非常自卑。  相似文献   

13.
那个暮春的午后,童心跟着母亲离开,头也不回。我绝望地看着她,却喊不出口。巷口的转弯处,她忽然转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只眼,三十几岁的大男人,硬撑着站在那里,眼泪刷地下来了。  相似文献   

14.
保姆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的平房中的一问。她是个单身母亲,独自带着一个只有四岁半的男孩。每天她都早早地帮主人收拾完毕,然后返回自己的家。主人也曾经留她住下,却总是被她拒绝。  相似文献   

15.
她是黑人,父亲是一个基督教堂的牧师,母亲是音乐教师。父亲常带她去听教会里的各种音乐、献诗,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她从小就显示出超强的音乐天赋。母亲从她两岁起就教她弹琴,她4岁时就举办了自己的独奏音乐会。  相似文献   

16.
清埙 《华人时刊》2005,(11):42-43
素有“氧气美女”之称的著名韩国女星李英爱,在抵台宣传由她主演的电视剧《火花》时,曾向台湾的媒体透露:所有的演出酬劳,包括广告收入,她是分文不少交由母亲管理,她本人每月向母亲领取相当于1-3万元新台币的零用钱。而她为救助白血病人捐赠的1亿韩元(相当于70多万元人民币)也是从母亲处支取的。像李英爱这样的国际级巨星,收入自然不菲,然而她全部交由母亲替其打理。除了像她这样的单身名人将自己的钱财交给父母打理外,更多的单身白领也纷纷将自己的收入交给父母管理。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工作繁忙,二是不擅理财,三是资金闲置,四是缺少精力投资。  相似文献   

17.
生日卡片     
刚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的那一年,我好想家,好想妈妈。虽然,母亲平日并不太和我说话,也不会对我有些什么特别亲密的动作,虽然,我一直认为她并不怎么喜欢我,平日也常会故意惹她生气;可是,一个14岁的初次离家的孩子,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流泪的时候,呼唤的仍然是自己的母亲。所以,那年秋天,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我特别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张卡片送给她。在卡片上,我写了很多,也画了很多,我说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豆荚里的豆子;我说我怎么想她,怎么爱她,怎么需要她。卡片送出去以后,自己也忘了,每次回家仍然会觉得母亲偏心,仍然会和她顶嘴…  相似文献   

18.
1892年,年仅25岁的卡拉姆辛在自己创办的月刊《莫斯科杂志》上发表了《可怜的丽莎》,由此一举成名。就题材来说,《可怜的丽莎》也是老而又老的,这是贵族子弟和社会底层姑娘的一曲恋爱悲剧。农家姑娘丽莎的父亲死后,家道中落。母亲终日以泪洗面,丽莎不得不独自挑起支撑家庭的担子。在莫斯科卖花时,她碰到了年轻漂亮的贵族子弟厄拉斯特。他们一见钟情。在炽烈的爱情中,丽莎向厄拉斯特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在得到丽莎最宝贵的贞操以后,厄拉斯特厌倦了。后来,他在赌博中输光了他所有的领地,只得入赘到一个上了年纪的富孀家里去。丽莎被遗弃了,在羞辱与绝望中投塘自尽。  相似文献   

19.
广岛母亲     
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广岛的母亲。在这个晴朗的日子里,她的心情很好。也许,她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外婆,让孩子享受外婆轻柔的抚摩;也许,她抱着自己的孩子去户外走走,听听夏风温柔的低吟;也许,她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迎接心上的他——孩子他爸,即将到来的团聚,让她一路欢唱;也许,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9,(5):48-53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古今文人墨客创作了数不清的作品来歌颂母亲。但是,研读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作为女性,却把母亲写得非常不堪,她塑造的母亲形象大部分都冷漠、自私、拜金、变态,尤其是《小团圆》中塑造的母亲形象,更是独立特行,解构了人们对传统母女关系的书写,把至纯至亲的母女关系写得疏离、冰冷、无情,可以说是母不慈子不孝。《小团圆》带有很大的自传色彩,里边的人物形象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对应关系,主人公盛九莉复杂的母女关系就是张爱玲复杂母女关系的写照,盛九莉对母亲角色的认知和称呼的悖谬,使她对母亲产生距离感,因生母、后母、过继的大伯母都不能尽到母亲职责,母爱缺失使她的童年蒙上了不幸阴影,产生了恨母情结。张爱玲看世界的眼睛是她母亲赋予她的,是童年生活给她打上的烙印,母亲的新潮、拜金、浪漫、滥情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在《小团圆》中把九莉的母亲蕊秋塑造成一个自私、不负责任、奢靡、风流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母亲形象的认知,把九莉塑造成一个冷酷绝情的女儿形象,特别是最后母亲临死九莉也没有去看她一眼,实际上也是张爱玲对自己的鞭笞。这种悖谬的母女关系书写,让人唏嘘,反映了童年经历及母爱缺失对作家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