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外部性视野下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公共产品的特有属性,它必然对提供者产生外部性,由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成为一种克服手段.但是,政府供给又会对其消费者产生新的外部性.经济法对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外部性的克服手段有:通过直接充当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向消费者征税、界定产权、向提供者提供津贴等克服市场供给中的外部性;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中尊重市场、适度干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纳入法治化轨道等克服政府供给中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2.
就业机会不具备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它是私人产品;在市场经济里,就业机会主要是由市场或企业家提供的,而不是政府;尽管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法律制度、基础设施以及宏观政策等促进就业,但提供就业机会的基本力量仍然是市场。长时间的政府非理性干预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是现阶段我国失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产品及其经济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产品的经济属性是确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否干预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教育产品不应该是理论界普遍认为的教育服务,如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而应该是合格的毕业生所拥有的素质、技能、知识等,或者说是合格毕业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这样的教育产品在学生毕业之后被消费,才能给受教育者本人、投资教育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收益。在经济学对教育收益的已有研究中,正是以合格的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在教育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如果存在外部效应,那么教育产品就可能成为准公共产品或公共产品,这样才能决定政府对教育产品供给的干预程度。因此,在分析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教育资源配置的时候,应该先确定某种教育产品是否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政府提供了基础教育或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基础教育产品才变成了公共产品。另外,教育产品的经济属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和焰 《兰州学刊》2006,(9):175-179
公共信息资源是人们进行公共生活、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战略性资源。信息社会的来临,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推进了其发展。公共信息是公共物品,公共信息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公共信息管理要求政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在制度和观念等方面也要改进。  相似文献   

5.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短缺问题,是由于制度安排上的不合理造成的。变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不同性质的公共产品应有不同的供应主体;各级政府在财政能力的配置上,应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财政支出政策,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要以人为本,优先解决广大农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本质上讲,政府预算信息的性质应当界定为公共产品,其产权属于社会公众所有。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客体有三个层次:基本信息、基础信息和基准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着重强调公开的是政府预算基本信息。客观地说,国家秘密和政府预算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关系,依法合理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就成为影响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关键因素。推动政府预算信息公开事业继续发展应当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继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建设,二是改革修订国家秘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强烈与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短缺,是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内在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深层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财政体制对农村资源的汲取产生了路径依赖,二是现代公共财政的制度缺失制约着国家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消除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重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应该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着手。公共财政保障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并确保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着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的失衡现象,内在原因就在于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政府)的组成人员--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也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行为.加强对这种自利行为的约束对策是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决策制度;改革现行干部评议、晋升、薪酬和问责制度;规范公共事业听证制度;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丽生  郭燕 《兰州学刊》2006,(3):178-179,1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的公共产品提供则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许多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基层稳定。长期以来,传统的公共产品理论一直左右着公共财政的提供,认为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但是,随着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公共财政的支出和收入逆差日益明显,其结果与传统理论下的政府干预公共产品的提供发生了背离。因而,探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元化已成为研究公共产品供给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菁苒 《兰州学刊》2004,(4):192-194
所谓公共服务 ,广义上是指不宜由市场来提供的所有公共产品 ,如 :国防 ,教育 ,法律等 ;狭义上是指由政府直接出资兴建或直接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公共服务社会化旨在减少政府干预 ,大力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 ,补充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不足 ,以提高生产率 ,提高公共服务提供的绩效水平。公共物品或服务没有固定的提供方式 ,哪种生产方式更能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有效需求 ,就应该采用哪种方式。合理的制度安排 ,对于公共服务的提供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西方各国的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实践来看 ,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在现代社会中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李斯所作的刻石文流传下来的共7篇,采用的是每句四字的形式,继承的是四言诗的形式。在7篇刻石文中,有6篇是三句为一章,是古老诗体的复活,同时又是楚文学影响的结果。7篇刻石文,各篇或36句,或72句,每篇作品的句数相对固定,体现出森严的法度,带有法家特色。各篇刻石文都有自己的风格,针对性较强。在运用比喻的地方,继承的是先秦文学所奠定的原形。  相似文献   

14.
计划经济以性善的“道德人”为前提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性恶的“经济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我们认为 :这种“现实的人”生活的最佳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人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其基本原因是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推行股权分散化运动 ,改变私有制的实现形式 ;大力推进新科技革命 ,发挥“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的重要作用 ;利用世界市场 ,转嫁危机与灾难  相似文献   

16.
李明 《河北学刊》2007,27(5):43-45
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庄子的哲学经典《齐物论》进行现代解读,可以透见庄子的评价论之基本理论特征。就其内在理论结构而言,从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参照系统到评价情境都贯彻着相对主义,致使评价结果和整个评价活动也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和虚无性。对此,不仅应结合一般价值理论和评价论的特性,对其理论失足作出分析,而是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合理性因素给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态问题所带来的理论资源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笔者从教学条件,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教学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国家理念在《云南》杂志中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勤 《学术探索》2003,(10):28-31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华民族为适应时代变迁,试图调整自身内部机制所作的一种努力。直至辛亥革命前的几年中,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求历程后,才逐步产生了创建新型民族国家、实行现代化以救亡图存的思路。本文试以《云南》杂志为例,分析、阐述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