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时代话题,它内涵着社会有机体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秩序、和谐生态的伦理精神,体现着人道主义的人本关怀和追求公平、诚信友爱的伦理精神,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和人的价值、全面发展的伦理精神,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人和”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形成“和谐文化”并指导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以“和谐文化”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佛教伦理文化中,作为理论基石之一的“缘起论”揭示的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思维以及“万法皆空”的思想。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注、关爱他人,同时也是在成就自我。而佛教的善恶报应说,突出道德在果报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使人在交往过程中乐于从善、畏惧作恶。此外,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它以平等为前提,引出利他主义精神。佛教伦理以其独特的精神智慧有效地改善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交往关系,其价值资源具有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责任伦理:现代社会伦理精神的必然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伦理,即一种以“尽己之责”作为基本道德准则的伦理,其判定道德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尽己之责方有德。作为一种独特的伦理精神,责任伦理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世界伦理学领域得到日益广泛而又高度的重视,有其深刻的必然性根据,是现代社会伦理精神的必然诉求。其必然性根据即在于比较适应现代社会中公民的权责关系状况、道德生活境况和道德推理方式对富有成效的道德规范或道德原则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道德调节作为社会调节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以推动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为目标,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重要价值取向,属于“应然”的基本价值判断,本身也是一种伦理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德调节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社会道德赏罚、评价、教育等方式,广泛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为实现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制度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提供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之所以是伦理社会,缘于和谐与伦理的价值同构性。和谐社会首先是个伦理的社会,因而必定有强烈的伦理诉求。现代社会是以公民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社会,调节公民关系的公民伦理在现代伦理体系中,处于核心而基础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伦理指向必然是以民主、自由、平等、正义和诚信等为基本取向的公民伦理。  相似文献   

7.
和谐文化引领与支撑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法治文化与伦理文化是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弘扬法治精神与培育法治文化理念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的必然选择;自由、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引领着伦理文化的创新与进步,而伦理文化则以其丰富的资源与深刻的内涵支撑着法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立法的伦理形式、司法的伦理适用与守法的伦理机制是法治文化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礼”与“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设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是等级秩序与和谐的对立统一。“贵和”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既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直至今日,儒家礼乐文化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对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从激进到保守”来解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前后分析似乎不妥。对比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所采取的不同视角,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在《精神现象学》中所采取的是跟随意识的各个形态、观看一般的意识如何逐步走向科学的方式;在《法哲学原理》中则采取的是科学的、概念式、体系式的思想的方式。按照第一种方式,黑格尔将市民社会描述为一种异化的“教化的现实王国”。按照第二种方式则将市民社会理解为绝对精神的显现,因此它是“以概念的方式”将市民社会把握为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市民社会概念有不同阐述,“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交往形式”是市民社会的表现,“社会组织”是市民社会的载体,“资产阶级社会”是市民社会的典型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经历了从同一到分化,再到融合走向新的统一的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超越国家与市民社会之日,也是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之时。社会主义政治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兴起成为可能,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也为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给予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1.
伦理的内涵与和谐的构建是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伦理内涵的正确理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伦理是对人伦之理、关系之真、道德之善,和谐之美、规范之据、人性之本的理性认识。生活的实践、社会的和谐、利益的实现需要理论的证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伦理的支持,构建和谐伦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推进武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主要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市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综合上述诸方面,构成武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价值重构》通过在现代市民价值观下的种种市民想象和都市物质文化符号的重新组合,指出了现代市民小说全新叙事方式的构建,试图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突围,实现现代性的追求。该书通过对“生活政治”的阐释,进一步深入到现代市民的精神内核,揭示现代市民价值驭向的转变与精神立场的转型,从而建构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城乡转型期中国市民的精神标本,以期昭示都市化进程中的市民意识与市民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14.
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文化要素。本文从奥林匹克精神新概念的5个方面论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阐述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在构建高校和谐人文校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人的交往伦理问题,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人类思想史上,有许多思想家对交往关系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思索。本文从和谐维度对中外一些思想家交往伦理的思想进行了一些追寻,目的是能够使之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人际交往关系的道德建设发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边际人”现代化是必要性的,通过分析小农意识和现代市民精神的内涵特征,可以明了培养“边际人”现代市民精神的理由。就现阶段而言.培养“边际人”现代市民精神的有利条件是客观存在,重要的是如何升华其现代市民精神。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达到自我、人我、物我的高度和谐,实现心态、世态、生态的相对平衡,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般说来,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伦理支持系统。由畸形社会、不确定的社会到和谐社会,是社会形态的跃迁。这一跃迁要求我们的伦理观也必须实现有决定意义的和谐转向——由单向伦理和双向不对称伦理到双向和谐伦理的升级,以便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伦理支持。和谐伦理是人类伦理智慧不断升华的结果,因而能够成为和谐社会的伦理支撑,甚至和谐伦理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好生活、好秩序是人类历史孜孜以求的,但这种美好的愿望要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逻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性,协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理路的本质体现。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异前提下的和谐,需要确立治理的伦理逻辑路径和公共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音乐伦理精神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伦理精神是指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精神,其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求真与求美精神、仁爱与和谐精神、勇敢与进取精神.它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新时期的音乐创作只有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创作蕴涵有丰富音乐伦理精神的作品,才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其在育人、娱乐、凝聚民心等方面的积极功效,在提高个体精神生活质量的同时,调节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成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伦理道德问题已成为包括西方和中国在内的现代人所无法逃避的现实,我们需要去审视实体和制度规范本身的伦理价值或正当性以及道德个体化与道德普遍性对立的现代性事实,为和谐伦理精神的建构提供某种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