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倩 《阴山学刊》2021,(1):44-49
《寻欢作乐》作为毛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最欣赏的作品。但相比其它长篇小说,关于它的研究鲜少,回忆书写则更是从未有过的角度,实际上这是一条隐含的可以将小说艺术、思想蕴藉与审美人格相融合的叙事策略。从文化记忆视域下提出的回忆理论出发,可以考察小说如何通过非线性的回忆叙述、双聚焦的回忆视角、回忆时间层面的分与合以及借助矛盾...  相似文献   

2.
任何历史表述都存在叙事问题,即从特定的认识论、审美和道德结构来表述对历史的理解。叙事问题也即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科学,它坚持现实与理论之间的辩证法,并因此保持对自身意识的自我批判,从而借由历史叙述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张力通往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叙事问题的解决方案,亦应构成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反思的基本依据。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进行检讨,需要从学科、理论和现实取向三个方面审理我们对这一历史进行表述的传统模式,从叙事角度提高我们的方法论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空间叙事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文学、影视文本空间叙事解析;空间叙事理论兴起及其发展脉络;空间叙事的研究领域;中国古代空间叙事概念梳理;图像叙事理论的探讨.空间叙事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空间叙事理论的介绍多于建构,当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空间叙事理论;空间叙事理论没有形成对文本分析的有效指导;空间叙事研究缺乏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国外前沿的空间叙事理论没有及时地翻译、引入国内;中国古代空间叙事理论与国外空间叙事理论没有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互补.对此,我们应该树立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视野中积极建构本土的空间叙事理论,并形成对文本空间.叙事分析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情节发展是西方文学批评的传统关注点,国内的叙事研究也一直围绕情节、人物、背景等要素展开。申丹首次在叙事研究中提出“双重叙事进程”的理论,打破了这一叙事中自亚里士多德以降的传统,受到了国际叙事学界的关注。本文阐述了申丹“双重叙事进程”的发展过程,理论内涵,该理论与诸多类似理论概念的区分,以及这一理论对叙事学、文体学、翻译学等诸学科的贡献,以期引起国内文学批评界对这一理论的更多关注、应用及评论,促使其在批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萨特伦理叙事中的"审美距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萨特早期的自由主义伦理叙事中,他强调叙述者要与作品中的人物保持一定距离.这形成了他的"审美距离"理论.本文从"叙事距离"和"情感距离"两个方面分析这一理论:在叙事距离上,萨特指出叙述者要与作品人物保持稳定、一致的距离;在情感距离上,叙述者要对人物情感立场保持静观态度,采取一种不置可否的道德悬置立场.萨特的"审美距离"理论,对后来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有所启发.同时,对其作品中道德悬置之后的情感立场缺失,也有不少争论.  相似文献   

6.
金莉莉 《学术研究》2002,(11):124-128
本文用叙事学理论对童话语言的表层和深层特征做详尽分析 ,认为成人作者与儿童读者需要通过叙事话语达到心灵的对话 ;叙事学界定的转述语与叙述语分别在文本中所占比例的不同 ,直接影响童话审美性的强弱 ;童话叙事话语的深层特质是幽默和隐喻。在具体言语的修辞表达上 ,童话叙事话语又具有“模糊性”、“不可信”和快节奏等特点。成人作者对儿童思维与审美心理的模拟既在话语中传达自身的意图 ,又唤起儿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从而真正实现对话。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语境下后经典叙事学的现状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经典叙事学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反拨和超越是全面而深刻的,前者对后者的反拨和超越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的扩展与延伸、研究方法的更新与丰富、交流手段的多元化、对经典文学之外的非主流文学和文化叙事的关注以及关注叙事形式结构与意识形态的隐秘关联等诸多方面.然而,在当下文化研究的语境下,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应该如何引导文学葆有一个叙事探索的空间,使叙事回归语言、回归精神审美,继续拓展经典叙事学具有生命力的部分,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目前,我国的叙事学研究方兴未艾,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叙事学研究凭借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学科渗透力,在国内学术界正呈如火如荼之势:一方面,国内学者叙事学方面的论著不断问世;另一方面,西方叙事学家的著作不断在国内翻译出版。而且,叙事学研究的跨学科、跨媒体趋势也日益明显,在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历史叙事"、"哲学叙事"、"教育叙事"、"社会叙事"、"心理叙事"、"新闻叙事"、"图像叙事"、"绘画叙事"、"电影叙事"、"网络叙事"之类的成果时有所见——"叙事"几乎成为一切人文社会科学共有的概念和共同关心的话题。正是为了呼应目前的叙事学研究热潮,《江西社会科学》杂志近年来刊登了不少叙事学方面的文章,并自2007年起把"叙事学研究"定为常设专栏。  相似文献   

9.
2007年10月17-18日,"首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南昌隆重举行。出席这次盛会的正式代表共有120多人,其中既有来自国外的著名专家,也有来自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叙事学研究者。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时刻,中西叙事学研究者济济一堂,共聚南昌,就叙事理论与实践中的相关问题第一次坐到了一起交流、讨论与对话。会议共收到了学术论文80多篇。本文从西方前沿叙事理论、中国学者对叙事理论的新探索、对中国叙事现象的探讨与中国特色叙事理论的建构、空间叙事研究、跨学科跨媒体叙事、对叙事文本的新解读等六个方面,对会议论文和发言中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叙事的基本要求与审美要求王章焕叙事是写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写作上对叙事应有基本要求和审美要求之分。一般应用性的文章,其叙事符合基本要求也就行了;期望有审美价值的文章,则要符合相应的审美要求。一、叙事的基本要求叙事的基本要求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1、清楚。...  相似文献   

11.
韩清玉 《齐鲁学刊》2012,(3):156-160
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人学论"、艺术生产论等理论形态的形成与论争,体现出审美特性的凸显和人文精神的复归两大特征。这些特征为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参照;所留存的理论缺口和对时代吁求的体认偏差,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朱烜圻 《学术探索》2014,(10):23-26
中国的传统审美范式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其方法论中一直没有出现实证分析的研究趋势,甚至我们在对美进行还原论分析的思路上还存在着极大的理论基础的缺失;而另一方面,当代西方世界利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对这一研究视域做出十分积极的回应.因此,本文通过引入搭建进化心理学和美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s)之间的学科交叉的可能性,以其当代的方法论,试图揭示传统的审美范式中没有指明的审美机制,希望以此丰富传统审美范式在现代语境下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背景下审视蒋孔阳的美学思想,当可发现:蒋氏美学充满了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他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艺术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基本理念,并非业已出局的明日黄花,而是具有足可以和后现代话语进行对话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图像文化史作为新兴的研究方法进入中国,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文化生产与传播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同时,西方图像学研究为各类文学、美术、电影等作品的解读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支持,研究者把图像学理论与文本分析有机结合,展开了艺术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实践。"十七年"时期的图像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美学价值,目前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有进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的必要。通过对现有的"十七年"时期图像文化研究成果的整合分析,可以展现中国图像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西方图像学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相似文献   

16.
如果将1935年<译文>上的孟十还<左拉与现实主义>一文看作是国内学界研究卢卡奇的起点,那么,卢卡奇研究在国内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张永刚  朱奇琼 《学术探索》2012,(11):145-148
城市的文学创作是城市精神文化的见证,又可构成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昆明,文人云集,他们想象、抒写、塑造着昆明,使昆明形成独特的审美形象:既有爱国的阳刚之气,又有彩云之南的温柔风貌。昆明的文学记忆在当代文化研究中正被识读出来,它为昆明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资源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诗的审美标准--兼评"第三代诗人"的诗与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诗歌,否定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关心社会,反意象,消解诗意,审美标准迷失、混乱,尤其是"第三代诗人"的诗与论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应建立诗歌共同的审美标准,以有利于诗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诗歌的审美标准是一、真、善、美.二、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或热情激荡、动人心.三、诗家可读懂.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曾给刚刚解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气息,并引起了巨大反响,它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作了一次简要但不乏深刻的美的巡礼。从审美积淀论、生命的律动和对比的方法三个角度来看,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对中国的古典艺术进行了深邃而美丽的解读,使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界范围内以"脑科学"为中心的认知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并在意识、艺术、审美等问题的科学化理解方面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人类最为复杂的一种意识精神活动,对其认知神经基础和机制的探索成为科学化美学研究的主题,这种研究将使传统美学的基本问题能够在科学的框架中获得合理解释。这一趋势合乎逻辑、合乎历史地生发出"审美认知"转向。中国当代美学应该适应知识的更新发展,在新材料和新认识的基础上建构起科学化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