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等级文化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文化的深层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外在表现为阶级阶层间的多元分化与转合,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体系下教育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先前在分层取向问题上,学界多受市场化模式、阶级阶层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而相对忽视了身份的文化传统及区隔化教育体系等比较隐蔽的分层机制对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但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无疑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内容。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政策调整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有几个方面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即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这两个调整对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中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包括变动的过程以及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的状况;三是利益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中国在城乡、区域、行业、个人等层面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四是目前中国阶级阶层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收入差距变化趋势问题、市场机制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社会公正问题、中产阶级问题、农民工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阶层、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重大变化为其提供了强大动因;外部环境变迁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它的进程;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改革与建设始终是其主要"带动"力.我们应当更积极、主动、自觉地运用这四个方面因素.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结构变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旭东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05-111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变化最大、最深刻的是工人阶级.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其阶层的变化来体现的.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由于在经济、政治、职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出现了群体分化现象,形成了不同的阶层.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普通工人阶层在经济、社会地位上与社会其他阶层差距越来越大,确立和维护这部分工人群体的权利,努力提高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5.
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区分通常是以一些客观社会经济指标来加以确定的,但这种指标在中国近几十年所发生的结构变动中,阶层利益和阶层意识却表现出不明确的,或有待发展的特征。为了检验当代中国社会是否出现了阶层分化的现象,以及阶层结构化的程度,我们进行了考察,并希望依据客观经济指标来划分出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式由传统的阶级分析转向现代阶层分层,阶级理论的衰落反映了人们对阶级理论的误解和偏见.阶级分层模式不仅必要,而且提供了对社会深层结构的理解."冲突论"向"功能论"的发展使阶级分析不再成为阶级冲突和阶级革命的工具,而是有助于建立社会整合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就当代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的研究,讨论特别热烈,什么新阶层、新结构、新群体,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总体来说,认为自1956年到1978年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那么这一说法源自哪里,有人说是从苏联搬来的,有人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了弄清这一理论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认识到“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论说法确实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当给予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8.
张星 《兰州学刊》2004,(3):39-41
阶层分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阶级阶层关系的转换对政治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中产阶层正是在社会阶层大分化这一历史和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采取条件促进中产阶层发展对未来中国的政治稳定具有极其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阶层结构变迁是当代社会转型的明显标志,针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急速变迁,社会学家从不同视野出发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结论。从地位一致性和阶层结构化的关系出发,依据东北地区调查资料可以获得上层定型化、中层碎片化、下层凝固化的理论观点,地位维度的变化体现了阶层结构变迁的深层机制,体现了当前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的非均衡性和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因此,应当从不同阶层成员的具体利益出发,通过合理社会流动机制的建构,形成一个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公正、合理、开放的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各阶级阶层能否和睦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把当今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划分为: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些阶级阶层既有根本一致的利益,又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这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阶级和谐或阶级冲突.而实现阶级和谐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各阶级都承认和接受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