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民粹观念在今天相当弥漫,并不需要很突出的代表。无须代表,这恰恰说明它已成为一种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基本氛围。我们都受这种气氛左右,都努力想成为“平民主义者”或至少不与之为敌。这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在古代,稍微有些文化知识的人都很欣赏精英,或者说渴望成为精英,所谓“希圣希贤”。那时候也不忌讳说自己是精英,羡慕精英或者渴望成为精英。但是,在今天弥漫的一种气氛里,谁都怕说自己是“精英”,别人要是把“精英”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马上就否认,唯恐避之不及。  相似文献   

2.
郝宇 《现代交际》2011,(5):183-183
英语似乎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语言连同我们的文化都涂上了英文的色彩,英文连同它的文化已经悄悄侵入到我们的头脑中。国民随口说着英语,热热闹闹地过情人节、圣诞节却忽视了传统的重阳节、七夕。表面上这是现代人受西方影响,但实质上这是一种语言的扩张——英语渗透汉语语言的现象,也是“文化扩张”通过语言侵入我国文化的现象。本文针对英语的文化渗透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羞耻感,本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应当是人类的共性,它是一种“羞”于“耻”行的自省意识,是一种心理上自惭、自愧的本能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良性反应。在这方面,我们的老祖宗多有告诫:跨入人界,不坠兽道,大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廉耻作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小到“寡廉鲜耻,无耻之尤。”老百姓都“耻”于一切  相似文献   

4.
离《菊与刀》出版已经59年了,离它被译成中文也15年了,但现在这本书依然畅销着。书本身当然写得不错,本尼迪克特就是依借这本书,开启了文化人类学“文化类型理论”的新天地。然而,也正是这本书的所谓“科学”性,使得大多数人阅读这本书时,被引入其中而忘了跳出来看了。《菊与刀》是一度流行日本学界的“日本人论”(即日本文化·社会独特性的言说)的滥觞,不过,就笔者看来,“某某民族具有某某特质”这类“特质说”,从逻辑类型上讲是很难获得实证支持的。因为“某某民族有之”这一论断其实是排他性的,它潜藏了另一个否定形式的全称判断:“其他一切民族均无之。”证实前一论断或许不难,但证实后一论断在逻辑上几乎是不可能(证伪它却不难)。  相似文献   

5.
冷漠     
冷漠是指对人或事物的态度冷淡、不关心。提到“冷漠”,人们总会联想到“冷血动物”这个词。“冷血动物”是变温动物的俗称。这类动物的特性是它们没有固定体温,体温随外界气温的高低而改变。例如蛇、青蛙都属于“冷血动物”。很奇怪人们为什么用“冷血动物”来形容那些没有感情的人,也就是冷漠的人。让我们看看由人变异的“冷血动物”的特性吧。这类“动物”几乎对什么事都不关心,任何事情都很难让他动情,没有忧伤、没有愤怒、没有悲哀,对生活中遇到的事件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根本不屑表达自己的主张,完全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有追问的价值和意义,对“现实中国”来说,也不例外。社会学家黄平、经济学家姚洋和文化批评家韩毓海三人联手,将这个问题置于开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解读和辨析,为“我们的时代”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思想文本。  相似文献   

7.
《武林外传》是一部充满“70后”标签的作品,只要你是这一代人,非常容易辨认这些东西,它们几乎都来自你成长中浸泡过的大众流行文化,从金庸、王朔、王小波、吴宗宪……到《六人行》。而它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武侠和“网络感”。前者意味着宁财神心里有一个侠义温情的世界,而身为中国第一波网民,网络释放了连他自己都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写作才华,并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他的话语方式和精神空间也部分“网络化”了,这也是很多“70后”的共同经历,尽管当时在网络上灌水的人,并非人人都变成了“宁财神”、“李寻欢”和“安妮宝贝”。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说“不”会是件困难的事呢?这是因为“不”是一个否定词,它表示拒绝、排斥、否定、反对之意。顾及到人人都不喜欢遭拒绝、受排斥、被否定、获反对,所以,我们在明明应当说出“不”的时候,仍然难以启齿。什么叫“学会”说“不”呢?我们应该使那个否定词“不”字...  相似文献   

9.
萧琳 《女性天地》2005,(8):50-51
“中国人缺钙”,这是钙产品广告让“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可中国人的铜摄入情况如何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有一则维生素广告说“中国人不缺磷铜”。无论这句广告词的依据如何,我们还是提醒——  相似文献   

10.
谁是中低收入者,这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际问题,而且还是个流行的时髦话题。从政府高层的文件,到学术刊物上的鸿篇巨制,再到平民百姓的街头巷议,都能听到有关它的声音。我们打开电脑,输入“中低收入者”进行搜索,页面上会显示有1240万项符合它的查询结果。但什么是“中低收入”,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甚至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  相似文献   

11.
梦想是一个变量,它属于个人,也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一个社会的走向,以及一个国家的未来。一提到“汉唐盛世”、“康乾盛世”的历史岁月,人们的想象中总会有:天朝上国的四海臣服、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金戈铁马的壮志豪情,还有诗词曲赋的风流沧桑。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格局不仅定格在历史的隧道上,而且也永远地印刻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并早已化为了中国人永恒的家国梦想。然而,历史上的盛世王朝都没有摆脱“盛极而衰”的宿命。传统的接力棒夹带着悲伤与欢乐从中华先民一路传来,到了我们的手中,在此之前,…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部让薛燕平和自己“划清界限”的作品——薜燕平的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人带来惊喜,但是,这部新作却是让人震惊。《21克爱情》是一座精神的炼狱。小说描写了一个癌症病人从发现病情、住院医治到恶化病殁的过程,但它不是一部一般的描写疾病的小说,它的主人公是疾病而不是人——它给“疾病”这种人类最重要的生理现象完成了一次真正的文化仪式,它是一部“文化病理学。”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的任务是要对世界各不同民族的情况作自然主义的描述和解释。这一学科中的一个分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从“未开化”状态到“不文明”状态,最后到达“文明人”状态各阶段的文化演进。在人类的疾病中,除了一些因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引发的疾病,如忧郁症、白血球过低症等,今天常见的许多病种都古已有之。那些“不文明”状态中的人是如何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呢?  相似文献   

14.
李尚 《职业》2008,(3):69-69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这是齐豫和潘越云双剑合璧所演唱的三毛作品《梦田》里的一句歌词。是啊,就像这首歌中所唱得那样,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亩田,也都会有一个梦,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叶佩田告诉我们“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相似文献   

15.
站在哲学的角度看《周易》,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思维。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可以看成是《周易》思想的分支。其中儒家思想以孔孟思想为代表,提倡积极地“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属于“阳”;道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代表,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避世”的角度,属于“阴”。这“一阳一阴”的思想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不保存自己,怎么谈有所作为;在有所作为时,也要不断思考如何保存自己。这些两种思想,归结起来就是《周易》的思想,就是“变”的思想,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就是说,自我开放的区域越大,别人的良性反馈也就越多,因此说人际关系和谐程度与让人了解自己的程度成正比.而我们通常总是用“君子”、“小人”去衡量别人,却忘记了这一尺度同样也适合自己,生活中就严以待人、宽以律己,弄得人际关系很紧张,从反面为心理学家提供了佐证.人的一生中,总是“君子坦荡荡”,怕是极少有人能办到.平凡人物不去说它,就看名人吧!从孔老夫子到当今的大学儒,从秦始皇到当代的毛泽东们,都曾有过违心做事的时候.我们老祖宗留下的遗训就足以使君子们小心前行了…  相似文献   

17.
对于“消费”这个词我们大概不太陌生,但“消费社会”这个词我们就不太熟悉了。是不是有这样一个社会:那里的人专门消费,而不生产?假设这个社会确实存在的话,我们只能说它就是天堂。天堂是一个梦想,是乌托邦,而不是现实,从理论上说它不可能实现。但一些手长、腿快、眼睛亮的人总是希望捷足先登。因此实际情况是,在无边的“地狱”包围的现实中经常会出现“局部天堂”。  相似文献   

18.
“在网上、谁也不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一句许多人都熟悉的有关虚拟世界的描述,尽管有点粗俗,但确实也在一定角度道出了虚拟技术的本质,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它正在或将要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对它的描述或预测。  相似文献   

19.
这是让900万天津人永远难忘的故事,连平时不怎么“文化”的人,也常默诵这句名言:“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  相似文献   

20.
有一天我妈从地里回来,反复向我夸赞今天遇到的一只神猫:“它寸步不离地跟着人走.人到哪儿,它也到哪儿.我都见过它好几次了,每次都是这样.” 我说:“这有什么稀奇的.” 她问:“那你见过整天跟着人到处跑的猫吗?” 我细细一想,还真没见过. 我见过的猫统统特立独行,只有人跟着跑的份儿,哪能忍受给人类当走狗——哦不,走猫. 我见过的猫,除非生命遭到威胁,比如天气极寒,或受伤,或饥饿,或缺少产仔的适当环境.那时,它们才谄媚于人,见到人就跟着走,渴望救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