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宗教、习俗文化是青海城镇文化的一大特色。青海是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重要园地,执政者推崇备至。宗教文化之兴盛也反映在城镇的建筑文化之中,宗教的节日活动也成为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城镇经济之发展,使其成为五方之民杂处之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居民,构成不同的文化需求层次,使城镇习俗文化既有共性,又具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2.
(一)新疆蒙古宗教性传统节日,是新疆蒙古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包罗万象,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古老文化。它是新疆蒙古族经济、生产、生活、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的综合反映。新疆蒙古族宗教性传统节日有两类,一类是藏传佛教节日,一类是与藏传佛教有密切关系的民间宗教节日。  相似文献   

3.
清代河湟地区各民族处于共同的时空场域,各类宗教节日和文艺娱乐活动都有各民族共同参与,形成了共同创造和享用的文化机制,体现了河湟各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部分消解了民族界限和宗教隔阂,起到文化交流、融洽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穆斯林教士千方百计企图把宗教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并把坚持和论证这种联系看成是保存一个宗教阵地的途径。他们认为任何人只要履行某种宗教仪式,就被确认归属于一定的民族。传教士使教徒群众相信,伊斯兰教的仪典和节日,乃是乌兹别克、哈萨克、阿塞拜疆、塔吉克、吉尔吉斯、土库曼、鞑靼、巴什基尔和其他一系列东方民族的仪典和节日,应“把它当作神圣的遗产传给他们的后代。”在这样的宣传中,伊斯兰教被描绘成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教士们坚持宣传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5.
清代河湟地区各民族处于共同的时空场域,各类宗教节日和文艺娱乐活动都有各民族共同参与,形成了共同创造和享用的文化机制,体现了河湟各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部分消解了民族界限和宗教隔阂,起到文化交流、融洽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大的回族节日,都离不开清真寺,象圣纪节这样宗教色彩很浓、活动范围仅限于清真寺,参加者主要是回族穆斯林信教群众的节日自不必说。即使象开斋节、古尔邦节这样已成为回回民族民俗化了的节日,同样与清真寺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清真寺与回族节日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回族节日文化的特点及社会价值,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全球化为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期。民族节日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面临一个现代化的问题。民族节日文化有其鲜明的特征,它与民族旅游正在日益整合。在节日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民族节日文化心理的变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通过四个途径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拉萨的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储藏库,汇聚了拉萨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体育竞技、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当前,中国各民族文化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拉萨民族节日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拉萨民族节日文化具有区域性、变异性和集体性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并具教育群众、保护文化、调节民众身心、划分时间段落、增强交流、增进友谊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桂榕 《民族研究》2012,(2):44-54,109
圣纪节是云南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作为云南回族民间与外界互动较多的节日庆典,圣纪节打造了开放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巍山回族圣纪节的当代变迁,是对传统的继承与重构。当代圣纪节通过继承传统,保持了节日的宗教民俗特质和文化连续性;通过对传统与时俱进的文化建构,强化了节日传统,丰富了节日文化,赋予节日宗教、政治、文化多重意义,使圣纪节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并成为回族民间社会与国家基层政权成功互动的文化平台和展示窗口,成为中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方面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0.
清代雍正间土家族地区基本完成改土归流,因汉文化的大量迅猛的传播,土家民族文化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汉化趋势异常明显.作为土家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变化趋向亦然.在与汉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通过对汉族节日一定的过滤、改造和变移的选择性吸收的基础上,土家族节日文化以几种情形得以保留下来:一是仅仅借用汉族节日形式而将之变成自己的民族节日,二是移易汉族节日基础上增设自己节日,三是在汉族节日基础上迭加带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土家节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岁时节日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角度看 ,它与中国民众的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传统岁时与当代节日虽然有着不同的时代特性 ,但作为时间民俗的两项内容 ,两者的文化联系密切。在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 ,传统岁时中的有效因素可以转换为当代节日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重淫祀、崇巫尚鬼,凡节日必祭祀祈禳。自十八世纪以来,土家族的祭祀祈禳活动经历了重大的变迁,在不同的时代,其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与祭祀祈禳紧密联系的民族节日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不断赋予其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具有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新的功能。因此,对部分民族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加以引导,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重要的"时空设置",节日体现的是集体生活的节奏和规律.当前中国的节日体系中,政治性节日缺少文化内涵和礼仪行为,宗教性节日缺少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传统的时令性节日已经在现代生活面前失去原有的地位.要想节日既传达出传统的文化价值,又能够促进社会各层次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寻找到社会生活的整体节奏,并在节日的设置方面体现这一节奏.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发展策略——写在传统节日法定化之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要得以生存与发展,有三个方面的工作是紧迫和重要的:提升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这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之本,这方面媒体、学校教育、家庭、社区均有着重要的责任;重建传统节日的符号体系,在这方面,企业、商家和政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转换传统节日的参与模式,将封闭型的"血缘共同体参与模式"转换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开放型的"业缘共同体参与模式",这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现实而又长远的意义,这方面,各类社会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了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近年来,区内藏传佛教复兴的趋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对宗教的需要程度明显更高。在世俗化趋势下,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主要集中在生老病死等人生事务上,民俗信仰的成分很大。它能解决的不是社会发展,而主要是通过补偿、整合和世俗干预等机制来解决个体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保护工作就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以此为契机,各种旅游文化节应运而生.本文以"中国瑶族盘王节"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为例,试图阐明以政府主控的旅游文化节给本民族"精神家园"可能带来的危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的"迷失",主体或"缺场"或"失语",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17.
徐赣丽  耿瑞芹 《民族学刊》2012,3(4):54-62,94-95
韩国南部法圣浦端午节与北部江陵的端午节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活动内容和特色。在江陵端午已经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法圣浦端午节的举行仍然保持不减的热情。论文通过这个案例,从传统节日活动举行的政府行为和民间参与角度,探讨韩国法圣浦端午祭的保护经验及其对中国节日保护的启示: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民间团体和民众的自主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保障,民俗学者的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环北部湾经济圈具有瑰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是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环北部湾经济圈内壮、瑶、京、黎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以及少数民族旅游品牌的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代节日传统的保护与政府管理--以贵州台江姊妹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民间节日的政府参与现象已多有关注,但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本文从个案分析入手,探讨在当代节日传统保护中,政府管理的目的、意义、作用、趋势和得失.  相似文献   

20.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巩固和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诸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