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共产党员杨岳山,原是湖南益阳市资阳区农办副主任。1995年退休后,他自愿还乡当农民,带着妻小回到了老家新桥河镇五房洲村。回乡4年,他同乡亲们患难与共,时刻把群众的利益牵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为大家干实事办好事。乡亲们说,老杨办了6个服务站,站长站员都是他自己。老杨自费订了7种报刊,自己读,也借给乡亲们看。工余饭后,乡亲们爱上杨家坐一坐,老杨就趁机给乡亲们宣讲政策,解释法律,化解邻里纠纷。乡亲们既学了知识,又亮了思想,都称杨家是村里的“学习宣传站”。前年,老杨在家里装了一部程控电话,为的是与外面联系方…  相似文献   

2.
在桃江县武潭镇五房湾村,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过花甲的单瘦老人,身背绿色邮来,不辞劳苦地走村入户,把一份份邮件送到乡亲们手中。他叫薛太白,是乡亲们称赞的山村义务邮递员。五房湾村地处边远,交通不便,邮件投递困难,群众常为不能及时收到信件报刊而发愁。1986年,薛太白从金矿退休回村,就当起了义务邮递员。他自制邮袋,定时定点到公路边等候乡邮员,然后把接到的邮件直拨到户。乡亲们都说薛爹为村里办了一件大好事。一片赞扬声中,薛太白没有满足,他想到要进一步扩大无偿服务。村里南下打工的人多,因而汇兑多,书信往来也多…  相似文献   

3.
周福坤 ,芷江侗族自治县艾头坪乡党委副书记、人武部部长 ,全国农村基层干部的典范。他有一手过硬的果树栽培嫁接技术 ,20多年来用一把剪刀为群众开辟致富路 ,被乡亲们称为“剪刀书记”。他在艾头坪乡工作13年 ,情系8万多侗家乡亲 ,走遍2400多家农户 ,对20多位五保老人的生活冷暖更是时刻挂在心上。艾头坪乡唐家桥八组的肖佑森老人 ,今年69岁。每当看见自己屋旁那片柑桔林时 ,他总会想起周福坤讲过的话 :“你无儿无女 ,栽上几十棵柑桔树防老吧。”那是1991年10月的一天 ,时任乡武装部长的周福坤走进他的菜园 ,用脚步量了…  相似文献   

4.
荣归故里后,他千方百计为乡亲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已然成为乡亲们心中的当家人、带头人和精神支柱,是发挥余热、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热心人。  相似文献   

5.
徐云华 《老年人》2007,(4):19-20
今年65岁的危信民,是邵阳市新邵县溪口镇人。回乡前.他曾担任新疆昌吉市副市长。2002年,他回到湖南新邵后,退休不退志.把自己种植蘑菇的专业技术无偿地传授给乡亲们,带领他们走上了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6.
陈丽华  陶功财 《老年人》2007,(11):22-23
从烧锅炉到研制“长空一号”靶机 今年69岁的赵煦,出生于湖南浏阳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他曾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炸死乡亲们的惨景,发誓长大后要努力学习航空知识,保卫国家的领空。  相似文献   

7.
人之性,原本是善还是恶,历来众说纷纭。其实,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关键看他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也就是说,人所处的外部环境,才是引发人性善恶的决定性因素。恰如古人所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涉及今天,我们之所以倡导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这样一个环境,让人性中菩的一面得以充分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君云 《当代老年》2006,(6):40-40
在网络互联时代,网上与网下有时截然不同。同样的一件事,在网下的生活中常遭非议,放到网络上却能得到超级肯定。这也不足为奇。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的祖先早有先见之明啦!  相似文献   

9.
《公关世界》2023,(17):75-78
<正>陈明泽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色尔古镇五里村人。30年来,他义务为乡亲们带货带物、接送小孩,主动支援乡亲外出务工,帮助乡亲们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协助街道开展便民服务、法治宣传等工作,为社区各民族同胞和谐相处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磊 《职业》2009,(6):31-31
案情回放 2008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张力到某知名企业工作,单位为其中请了留京指标后,他的户口和人事档案都落到了北京。但工作半年后,张力觉得在单位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就萌生了“跳槽”的想法,并向单位提交了辞职信。但是单位坚决不同意,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单位扣留了张力的人事档案和户口卡片。  相似文献   

11.
正提起安徽淮北,人们首先想起的是一座座矿井和黝黑的煤炭。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段园镇从乾隆年间开始就是著名的葡萄之乡。然而,当昔日盛名不再,当地百姓种出的葡萄根本卖不掉。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并荣立过三等功的退伍军人,带领乡亲们在一片片煤矿塌陷的复垦土地上,种出一串串晶莹剔透的优质葡萄,并成功地将这些葡萄及其延伸产品销往全省、全国。他们一家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葡萄家庭",他本人也成为了"葡萄大王",而支撑他做出这些成绩的初衷,正是"帮乡亲们把烂在地里的葡萄卖出去"。  相似文献   

12.
一句话新闻     
他离休25年未报销一分钱医药费;他为帮扶贫困学生拿出自己工资和养老金5万多元,30多年如一日;他为了乡亲们行走方便,经常修桥补路。他,就是离休干部,原建始县景阳镇林业站站长陈泽书同志。  相似文献   

13.
张远兵 《老人世界》2010,(10):52-53
“小山孤屋林伴我,向阳花开结硕果。忘年不忘总任务,有生为党献余热。”这是涞水县离休干部邓长义写的一首诗,也是他离休生活的真实写照。邓长义今年87岁,从涞水县司法局离休后,回家乡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环境,使原来贫穷落后的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新时代的“绿色使者”。  相似文献   

14.
正有些人的命运似乎格外多舛。出生在淮南农村的苏辉患有小儿麻痹症,外出打工屡屡被拒;回乡养猪初见成效,却因一场猪瘟,数年心血付之东流;暴雪天气爬上猪圈清扫积雪,摔伤了腰椎,摔断了肋骨……遭遇再多坎坷,苏辉都咬牙坚持着,他相信:只要心意坚定,人就不会倒下;梦想还在,未来就有希望!他和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携手并进,不仅成为当地的养猪大户,还将实用的养猪经验无偿传授给残疾人和乡亲们,帮助他们脱贫,播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李惠明 《老年人》2008,(12):57-57
问:四川广元发生柑橘大实蝇疫情后,我们这里的人都不敢吃橘子了。请问,橘子有哪些营养价值?大实蝇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相似文献   

16.
谭燕  袁志勇 《老年人》2006,(2):19-19
在石门县所街乡文家村,住着一位86岁的老红军,他叫覃庆六。1966年,他离职休养,回归故里。40年来,覃老默默地为乡亲们办实事、好事,为家乡的脱贫致富献计出力,始终没有忘记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覃庆六担任过石门县公安局副局长,离休时完全可以在县城安居。可是,他谢绝组织上的安排,执意回到了生养他的文家村。他这样做,一是不想给政府添麻烦,二来也好为乡亲们做点事。为表露心迹,他专门请人打制了一块石碑立在屋前,碑上刻着他自撰的对联“:革命精神永在,英灵浩气长存。”离覃庆六家不远的地方有条渠水河,由于没有桥,老百姓平时…  相似文献   

17.
1924年,刘祚坤出生在鄂南咸宁石溪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父母相继被可恨的日本鬼子杀害。5岁的他成了孤儿,是同村的乡亲们将他拉扯长大的。7岁时,到了入学年龄的他却只能帮有钱人家打柴、放羊,靠卖苦力养活自己,因此他从未进过一天学堂。  相似文献   

18.
周福坤 ,芷江侗族自治县艾头坪乡党委副书记、人武部部长 ,全国农村基层干部的典范。他有一手过硬的果树栽培嫁接技术 ,20多年来用一把剪刀为群众开辟致富路 ,被乡亲们称为“剪刀书记”。他在艾头坪乡工作13年 ,情系8万多侗家乡亲 ,走遍2400多家农户 ,对20多位五保老人的生活冷暖更是时刻挂在心上。艾头坪乡唐家桥八组的肖佑森老人 ,今年69岁。每当看见自己屋旁那片柑桔林时 ,他总会想起周福坤讲过的话 :“你无儿无女 ,栽上几十棵柑桔树防老吧。”那是1991年10月的一天 ,时任乡武装部长的周福坤走进他的菜园 ,用脚步量了一阵 ,打着手势说 ,可以栽70余兜柑桔树。肖佑森有点儿犹豫 ,心想自己都60岁了 ,栽果树管什么用 ,还不如种点蔬菜。周福坤开导说 ,果树挂果后 ,每年都有收成 ,像个小银行 ,可以维持晚年生活。一番劝说 ,把老汉说服了。1992年春天 ,周福坤特意选购70余株桔苗送到肖佑森家中 ,亲手帮他一株株栽上。此后 ,周福坤隔一段时间就来看看 ,指导肖老汉加强管理。1996年秋 ,肖老汉收摘柑桔400多斤。手捧红灿灿的柑桔 ,老人的脸上笑开了花。这时 ,周福坤又告诉老人 :摘果后要注意施肥 ,丰收还...  相似文献   

19.
正"我不是"凤凰男",我是爱老婆爱女儿爱家的暖男"那一年,周功斌怀揣着乡亲们凑的学费,去杭州读了大学,毕业后考上上海的公务员,成了村里的骄傲。为了报答乡亲们的恩情,2017年他辞去公职卖掉婚房回乡创业,要把浙西山村打造成旅游胜地。很多人为他的魄力点赞,也有不少人质疑。但他执着前进,努力地为梦想打拼。一年的时间,村里变样了,村民致富了,而周功斌因辞职卖婚房的举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  相似文献   

20.
“狼牙山五壮士”生还者之一宋学义,1947年回到家乡河南省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当农民。他虽然先后担任过沁阳县委委员、新乡地区革委会委员、河南省贫协委员等职,但直到1971年因病去世,也没有离开过农村。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拖着因跳崖而严重受伤的身体,带领北孔村群众战盐碱、斗黄沙,使北孔村的耕地由昔日的蛤蟆坑变成了井渠双保险、旱涝保丰收的稳产高产田。可是,他从不以英雄自居,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本色,深受乡亲们的爱戴,至今在沁阳44万人民群众中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两支“大中华”烟宋学义一生中参加过许多重要会议,1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