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练湖竹枝词》记录了练湖的湖域功用及被垦消失的演变历程,生动真切地勾画出练湖的地理风土,描绘了清代练湖地区的民俗文化,也保留了清代练湖地区社会生活史和社会民俗史的若干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清人董伟业所著《扬州竹枝词》行世后,当时就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毁誉不一,褒贬各异:有人誉之为“董孤直笔”,有人责其“无和平忠厚之旨”;有人爱不释手,将其誊写藏之枕箧随手阅读,有人恨之入骨、究之于官而遭笞杖。其后二百多年来,效而为此者,颇不乏人。今人路工在其编选的《清代北京竹枝词》前言中说:“到了乾隆年间,竹枝词风行起来,董竹枝的《扬州竹枝词》和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影响最大。”为何董氏竹枝词能有此深远影响,以及对当时社会震动之大?本文试就这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请方家指教。董伟业,字耻夫,号爱江,原籍沈阳,流寓甘泉(即今扬州市)。生卒年不详,约  相似文献   

3.
“竹枝”,原是流传湘鄂川黔边的一种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依据这种民歌的格调,创作了《竹枝词》共二十一首,遂成为唐代中叶以后风行的一种诗体.湘西土家族聚居各县,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左右,先后改土归流,汉文化大量传入,“竹枝词”这种诗体很快的被土家族地区文人所接受.永顺地区的一些文人(主要是土家族),写了大量“竹枝词”,总名曰《溪州竹枝词》.它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湘西土  相似文献   

4.
论海外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侗作《外国竹枝词》一百首,远及东南亚、欧罗巴,这是用竹枝词写外国风土的开始。海禁既开,中国与海外各国往来增多,许多文人或随使节出访,或应邀前往讲学,舟车所经,采风问俗,写下许多竹枝词,这对增进了解,交流文化,无疑是有益的。作者有些观点,未必正确,这是时代的限制,在今天看来,正可说明社会观念改变的历程。《外国竹枝词》出,徐振有《朝鲜竹枝词》四十首,载《艺海珠尘》;林麟焻有《琉球竹枝词》,《晚晴簃诗汇》录其十四苜;徐葆光有《球阳竹枝词》八首,见《奉使琉球诗》。潘飞声有《柏林竹枝词》二十四首,载《说剑堂集》;局中门外汉有《伦敦竹枝词》百首,载《观自得斋丛书》。此外,  相似文献   

5.
1983年我在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一本《海陵竹枝词》,共分六卷,每卷百首,作者为金长福、康发祥、赵瑜、储树人、朱馀庭、王广业。卷首有同治三年李肇增序。海陵,西汉置县,南北朝时曾为海陵郡治所,以其地高傍海得名。明废入泰州,今为江苏省泰州市。词下有注,对泰州人文风土论述綦详。  相似文献   

6.
《竹枝》本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刘禹锡作《竹枝词》十一首,是为当地民歌写下的新词。他用美妙的词句描绘了民间的风土人情,为群众所爱好,为后代文人所模仿,于是《竹枝词》就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刚健清新,富于生活气息。《竹枝词》都是写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多纪述。现就《竹枝词》中所见有关婚俗、葬俗、节俗、巫俗诸方面略加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的诗人、作家,激于民族义愤,纷纷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为武器,揭露和批判外国侵略者的罪行和清廷的腐败,歌颂人民的抗暴斗争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现存的无名氏《京口夷乱竹枝词》(又名《镇城竹枝词》)、无名氏《扬州竹枝词》以及罗煚的《壬寅夏纪事竹枝词》共九十首,就是用竹枝词这  相似文献   

8.
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曾写过一百首台湾竹枝词,深受台湾巡抚丁日昌的赏识,被誉为“东宁才子”(东宁;台湾别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流传于世的仅存四十首。连横先生在《台湾诗乘》中曾称赞丘先生的“台湾竹枝词四十首,久播骚坛。”可见其流传之广。现存的丘逢甲四十首台湾竹枝词,是颇为珍贵的文献,对研究丘逢甲早期的爱国思想和文学创作,了解祖国宝岛台湾的历史、地理风光、当时的生活风尚等等,都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辑的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之四《巴塘志略》中附有《巴塘竹枝词四十首》(以下简称《竹枝词》)。这些富有民歌色彩的诗作,以通俗的语言,轻快的音调,以及恰到好处的藏语译音,真切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巴塘社会的现实及时代风貌。《竹枝词》所反映的事实在《志略》中都有记载,但它所展示的巴塘藏族社会生活画面更加广阔,更加深刻。这四十首诗很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读起来深有“身临其境”之感,使人  相似文献   

10.
考订《竹枝词》之起源,《乐府诗集》云:“竹枝,巴歙也。”巴,即巴郡,在今四川东部,歙,即民歌。“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亩渐稀。”可见这种流行于川东一带的民歌,古已有之。及至唐代,《竹枝词》获得了划时代的发展。正如鲁迅所说:“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流传下来的。”鲁迅在这里所说的对先前《竹枝词》采录和润色的唐朝文人,就是颇有见识的著名诗人刘禹锡辈。周作人也说过:“说起竹枝的历史,大家总追踪到刘禹锡那里去,其实这当然古已有  相似文献   

11.
清代山西寿阳祁韵士所作的《西陲竹枝词一百首》是一组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竹枝词作品。其内容涉及西北边陲的山川地理、民情风物等各个方面,堪称一部完备的“西陲风土志”,扩大了竹枝词的表现范围。其作以阵容庞大的组诗出现,并采用了“诗中夹注”的样式,使竹枝词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丰富,在艺术风格上也有明显的变化。因此,祁韵士和他的《西陲竹枝词一百首》是竹枝词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作家作品,是研究竹枝词的一则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 竹枝词起源很早,是可以与音乐、歌舞结合的民歌。自唐代以后,许多诗人也写竹枝词,这种竹枝词,既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又具有不同于七绝又类似七绝的格律形式。清代有人问王士祯:“竹枝词何以别于绝句?“王答:“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以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①在内容上,它以记述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流变为主,兼以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连方言俗语也可以入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诙谐、  相似文献   

13.
查《竹枝》歌声,最早的记载是唐·长庆二年(822年),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的《竹枝词九首引》: 岁正月,余来建平,闻里中儿联歌竹枝……,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 如吴声……。 “黄钟之羽”,“末如吴声”(明·胡震亨《唐音癸鉴·卷十三》)是由哪些音组成的呢?还是先从“竹枝”、“女儿”在中唐时的读音说起。 据王力《汉语语音史》载:  相似文献   

14.
<正>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指出:“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传下来的。”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指出《竹枝词》的本色是民歌,这是很正确的。但是,文人《竹枝词》并不是采录无名氏的作品,然后润色加工的结果,而是唐代诗人在民歌“竹枝”的故乡即巴山楚水一带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掌握了“竹  相似文献   

15.
竹枝词原为巴蜀民歌,可抒情和吟咏风土。自唐代以后竹枝词成为文人喜爱创作的诗体,并以歌咏爱情为主。清以后的西湖竹枝词和宁波竹枝词则以吟咏地方风土人情为主,与前朝风格迥异。这一变化与清代诗人们的创作心态和创作理念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在乾隆十一年至十八年(公元1746——1753年)任山东省潍县知县时曾作《潍县竹枝词》四十首。这些竹枝词,真实地记述了当时潍县城市的繁华和城乡的社会风尚,揭露了“乾隆盛世”的阴暗面——贫富的悬殊和对立,批判了富豪的奢侈腐败,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并寄予深刻的同情。在竹枝词发展史上,象他这样关心民瘼、同情人民疾苦的作者实属罕见。这是值得特别重视和要加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正> 无边包谷十分收, 火炕焦干满竹楼; 深山土家真福气, 热乎(土家叫喝酒)常煮腊猪头。——溪州竹枝词胡怀琛在他的《中国民歌研究》中说过:“在中国的诗里,有一种特别体裁,名叫竹枝词,凡是稍有文学知识的人,无不知道。”上面一首诗,是用土家语、汉话夹杂写成的竹枝词,是一般人常说的“武陵溪洞夷歌”。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竹枝词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诗体。对于唐代七言诗和宋代词的形成,均有很大的影响。中唐诗人刘禹锡学习了竹枝词,并  相似文献   

18.
王有德《林则徐〈回疆竹枝词〉释义》一文(见本刊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释义》),对林则徐流放新疆期间写的《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作了一些解释,为我们解读这组竹枝词提供了不少方便。但是,我感到《释义》也存在着一些误释的地方,现在我就竹枝词的某些部分,试作一些诠释,请王有德同志及有关专家和读者指生。  相似文献   

19.
文人竹枝词作为一种由巴蜀民歌演变而来的特殊文学形式,其中蕴含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对于研究地方民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郑板桥在潍县所作《潍县竹枝词》进行文本分析,展现其对潍县商业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婚丧民俗、闯关东和潍县陋俗等进行的"深度描绘"。并尝试对竹枝词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竹枝词”以情感“含思宛转”见长。刘禹锡在被贬郎州、夔州之时 ,被当地风物所感 ,仿《九歌》而作《竹枝词》 ,用以表达个人的贬谪情怀 ,并在题材选择、情感蕴含和艺术表现等方面 ,表现出了较鲜明的个人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