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耦合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行性及表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响亮口号 ,奏响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音。实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这是科学技术最终体现第一生产力性质的关键。为了促使更多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必须从大科学系统来理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内涵 ,即科学既包含自然科学 ,亦包含社会科学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与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亦应包括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生产力就其表现形态的不同而言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理论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其中核心的问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和动力问题略述意见如下。 一、发展生产力所需要的技术 我们通常把科学技术联在一起说,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并不是一回事。科学本身是有层次的,技术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科学的大层次有三个,即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科学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所得到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所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实现方法的研究,所以技术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能够形成可实用化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机制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要有内在的良性运行机制,而且还要有一系列相互配套的外在保障条件.尤其要努力创造条件,使科技成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抓好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搞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同时,要更加重视人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发展政策与法令,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从总体上说,是十分令人担扰的。近年来,我国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技术成果,但真正推厂”应用形成经济规模的却很少,只占总数的20%左右,而日本、美国大约占80-85%,英、法、德等国占50-65%以上。在我国多数科技成果仅仅是纸上的惊电,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抓好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运载机制的建设。为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改善科技转化运载机制的七个重要方面。一、强化企业的技术需求机制,增强科技转化的内动力。企业是科技成果转论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企业的兴衰在…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学意义上,技术进步(Technical progress)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本金的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的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可以看成是由于劳动力和资本金的节约、或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效率的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这个意思与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技术的进步”有很大不同。其一,“技术的进步”不等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有一个转化传递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又需要有一定的投入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涵义是指在现代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它决定着现代生产力质的方面。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其中的科技含量所决定。但科学技术本身是符号形态的精神产品,需要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转变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在简要描述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机制的图景后,进一步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技术经济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试图从总体上认识和确定完善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机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8.
以各种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一旦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被实际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就必定会由潜在的、虚拟的和间接的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真正的和直接的物质生产力,并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第一推动力。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体系,就不仅包括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发现发明体系,还应当包括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扩散体系,包括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开发应用体系,后两种创新体系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处在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欠发达或… 相似文献
9.
略论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胡昂生产力本身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科学是生产力,其中间必然有一个转化的过程。通俗地说:科学理论通过渗透,作用于各生产力要素,而对生产力发生作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主要包括:一、通过对劳动者的培养和...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系统耦合机制是指生产力系统中相互联系的诸要素之间功能的自动联系的链条或环节。如果把生产力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许多依靠因果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子系统的耦合。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运行都构 相似文献
11.
的确,马克思从未说过他要建立一门生产力经济学。但他却在孜孜不倦的实际研究中取得了硕果。发掘和评价这部分历史遗产,是推进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马克思的生产力经济学主要是一门关于资 相似文献
12.
人们给生产力下过各种定义,但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即生产力是人们认识、利用、改造、协调和控制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显然,现在流行的生产力概念实质是哲学上的概念。研究生产力经济问题,应把其生产力与哲学、政治经济学上的生产力严格区分开来,得出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生产力。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定义则要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内涵和外延作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社会科学作为科学技术范畴的重要内容,毫无疑义,对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对增强人们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都有着无比巨大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却存在着一个转化难的问题。社科研究成果要不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实现这一转化?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同一件产品没有实现它的使用价值一样,社科研究成果如果不能充分地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它的成果即使再辉煌,也不能得…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对生产力的研究和阐述大致分为两个时斓,一个是创立唯物史观时期(约在1843年——1859年);一个是完成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期。前一个时期的著作,马克思主要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研究和阐述生产力的。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从唯物史观方面阐述生产力。有人誉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倡导,这一观点,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大大地促进了全国的科学研究活动。为了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正确领会党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以改进我们的经济工作,探讨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的转化规律和转化条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创建生产力经济学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学家在六十年代就提出来了。直到1980年,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0年多来,这门学科的建设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力经济学已被公认为一门理论经济学。但是,生产力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许多论著都侧重于说明“是什么”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许多范畴、概念、术语从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方面移植的痕迹很浓,对解决“怎么办”的应用性问题还几乎是一个空白。因此,不断接近生产力发展和经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条件和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未能直接提出生产力经济学的概念。但在他们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时侯,对社会生产力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深刻地阐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之间关系的一些规律和原理;劳动要素的划分;劳动过程的研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节约时间的规律;资本家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按比例分配劳动的规 相似文献
18.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技术是更为直接的生产力。随着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浪潮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冷战结束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系高度概括的论断,都是从总体上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功用,是最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总结。其为人们指明了事物的方向,但没有指明事物的具体道路。要更好地运用马克思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思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中,必须以马克思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一般的或说哲学上的概括为指导,探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具体联系,即生产力经济学意义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经济学的节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经济学的节约论,是生产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生产力经济学自一九八○年创立至今已十余年了,理应对此进行系统的探讨,以丰富生产力经济理论和加强生产力经济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