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翻译理论界不少人认为,翻译的单位只有一类——转换单位,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由于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不是一步完成的,译者在理解阶段解码原语时,大脑所经历和加工的语言片断未必能作为转换单位译出,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把翻译的单位区分为两种——分析单位和转换单位。翻译的分析单位为语篇。翻译的转换单位是一个浮动单位,可以小自音位,大至句子,以语篇作为转换单位不具操作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翻译能力的内涵特质表明,双语语言能力是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基础,但不是翻译能力的全部。翻译能力中存在一种具体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贯穿翻译转换的全过程,是翻译转换的基本核心能力,体现了译者主体的心理认知特性。在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能力越强,越能寻找到话语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语境效果,帮助译者在译入语中找到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能力结构体系呈现多维性,是译者双语语言能力、双语文化能力、翻译认知能力等结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翻译单位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单位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在语言等级体系的相应层次中准确地选择。通过对实例进行理论分析 ,证明了语段、语篇作为翻译单位的不合理性 ,提出对于翻译一个语篇 ,最大的翻译单位是句子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分析翻译单位的本质,认为各种翻译单位理论的根本分歧源于对语言单位的组构性、可分析性以及独特性的认识差异。最后指出译者应根据源文具体语言单位的上述特征选择合适的翻译单位。  相似文献   

5.
英语是“形合”特征明显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明显突出的语言。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信息结构上的差异,往往给翻译中的理解和转换造成了许多障碍,而以主位推进为英-汉翻译的单位,不仅从理论上为英-汉翻译单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且在实践上有益于译者,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正确地解读和分析英语语篇,并有效地进行翻译转换,生成自然、流畅的汉语语篇。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交际与译者心智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翻译的过程是人类所经历并体验的复杂心智过程,涉及到社会文化、心理认知、情绪取向和意识状态等众多因素。从心智模型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过程,是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心智模型”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一个全新且有生命力的尝试。翻译过程中的意义传送必定通过译者心智模型密切地关联和过滤。译者的心智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助益或影响了译者对于原作语言形式的体验及其意义的表征推理以及其在目的语中意义及语言的选择和表述,从而决定了译文的语言风格及意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由来已久,翻译理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回顾了现有翻译单位的前提下,论证了翻译单位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描写性概念,进而从符号学的视角,提出了符号关系这一符号学翻译单位,论述了它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描述了翻译的过程,指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通过重新构建与原语文本相对应的符号关系来实现原文信息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再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翻译单位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构成了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这个问题,中外译者与翻译理论家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广泛而深入细致的反复研究,但始终存在分歧和争议。在此对一些争议较大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整理,以期能更好地了解“翻译单位”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9.
语境本身是一个静态的,包罗万象的系统,泛指各种具体的语境因素,大致上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大类。但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成了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认知系统。在翻译文本建构的整个过程中,语境认知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译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境认知能力,才能处理好翻译文本建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如译语的衔接与连贯,负载有文化意义的词的翻译等。总之,译者的语境认知能力越强,译文本建构的质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10.
科技语篇翻译中的连贯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单位。语篇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过程,原文语篇中的连贯性能否再现,译文的交际功能能否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所要采取的翻译策略。文章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结合科技语篇翻译实例,探讨了在英汉科技语篇翻译中,为了达到译文语篇的连贯性,译者通常采用的一些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翻译单位的描写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规定性到描写性是翻译研究思路发生的从"怎么译"到"为什么译"的重大转折,翻译学因此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描写的角度研究翻译单位是构建解释性翻译理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研究或确立翻译单位,这件事情本身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回顾和重构现实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出的决策和选择,并进而认识制约译者选择和决策的种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翻译:意识形态的建构、解构、重建与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信息转换的文化活动,而且是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意识形态以不同的语言形式隐藏在语篇之中,以各种隐蔽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写作、译者翻译以及读者解读文本。本文拟以批评语言学为主要方法论,强调翻译中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主张翻译研究应以语篇为单位,特别注意考察作者、译者、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三元关系及其在意识形态的建构、解构、重建和解读过程中的作用,以便弄清翻译的本质并有效地解释那些"不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者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再表达。文章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应该是多重的,因为翻译涉及到的除了语言的转换,还有文化的转换,其中蕴涵着译者创造性的劳动,即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从与日俱增的汉英语言及文化趋同现象出发,分析了翻译与趋同的关系,重点从译者应运用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2个方面进行英汉互译策略探讨,建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翻译目的、读者接受心理与特定语境,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使翻译与趋同相辅相成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已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运用到英汉对比和翻译研究中来,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翻译单位是实现两种语言对等转换的手段,对于它的划分,专家们一直分歧很大.以段落为翻译单位自有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而在段落里,小句仍是英汉两种文本的分析比较单位.运用主位推进理论可以帮助译者做到最大限度的等值翻译.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来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目的语语言任何一个层面上,它包括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之所以能够对目的语语言作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目的语与源发语同样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翻译中的语境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目的语语言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在顺应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使自己的翻译行为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与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境,只有这样,他的译文选择才能确保不同文化之间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从翻译研究前沿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谈起,在认识皮尔士哲学思想、溯因理论发展过程、溯因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从皮尔士认识论角度探讨皮尔士溯因本能的假设生成过程和溯因推理的假设评估过程在翻译研究中的体现:翻译单位的动态变化,同一译者、同一文本使用的不同的主客观翻译单位,翻译策略使用中去桎化策略与心理词汇提取过程体现溯因猜想和溯因推理的相融、交互的动态过程。同时对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哲学严谨性、确定性真理观进行探讨,呼吁用皮尔士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反思,以促成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动态观为视角研究翻译单位问题。文章认为,原文文本是一个立体的语言组织形态,由多重层级的翻译单位构成;翻译单位涵盖却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单位,它既是操作单位又是思维单位;翻译过程是在原文文本类型、文本体裁、目标读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采用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操作方式对翻译单位不断进行选择、处理的过程,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个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从而将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带到自己的文化当中.生态翻译学对于不同文本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翻译手段、源语言文化和译者语言文化彼此之间的定位以及翻译人员通过分析译本存在的具体生态环境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等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尝试着对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范式概念、“生态理性”、“译有所为”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理论的实用性简作梳理与例示.  相似文献   

20.
翻译失真被称之为不忠实原文的同义词而为翻译界所垢耻。然而,翻译失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心理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形,认知缺损也是任何一个译者、任何一种翻译都不可避免的。译者的认知缺损和心理变形势必造成翻译的失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