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云南边疆的各民族中,只要一提起锻铁制刀,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阿昌这个民族。他们制铁手工业发达,打制的农具和长刀,以质量优良,式样美观而享有盛誉。阿昌族,2万余人,90%的人口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公社和梁河县的遮岛、河西等公社。其次,在潞西县和保山专区的龙陵县也有零星分布。阿昌族多在坝子边缘或半山区依山傍水立寨。村落比较整齐,有围墙。住宅通常是一户一院,结构为穿斗的木屋架和双斜面的瓦顶楼房。  相似文献   

2.
一个其成员以自己的肌肤生得黄黑而自豪的古老民族,端着不熄的火塘和信念,从远古走来,历经痛苦的迁徙,终于和寨头高大的神树一起,把根牢牢地扎定在偏僻的中缅边界上。在那里垦田,“种林为酒,歌舞而饮”;垒炉升火,打制“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的刀剑。这个和它所打制的户撒刀一起扬名的民族,是我们阿昌族。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古代的汉文献中写作“娥昌”、“蛾昌”、“萼昌”、“莪昌”。现有人口2万余人。云龙县是阿昌族的摇篮。如今,约90%的阿昌族同胞居住在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两个阿昌族乡,其余分布在潞西、盈江、腾冲和龙陵等县。此外,在缅甸、泰国境内也居住着一部分,人数不详。我们阿昌族居住的地区资源丰富,近几年来,靠开采锡矿、煤矿走上致富之路的阿昌族同胞不断增多。阿昌族地区的种稻水平和技能也不断提高,在许多地  相似文献   

3.
大盈江蜿蜒曲折地穿流在云南西部高黎貢山南端的崇山和丘陵地帶中,最后向西南流入緬甸境内。在大盈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居住着我們的一个兄弟民族——阿昌族。我国的阿昌族有一万七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县的户撒、臘撒和梁河县的遮島东北。緬甸境内也有阿昌族分布。阿昌族大都居住在平壩地区,他们是那些平壩的开拓者,现在,当地傣族还有“昌弟昂”这句話,意  相似文献   

4.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西北,有一个晶莹碧绿的翡翠般的山区小坝,名叫户腊撒.这里世代居住着勤劳勇敢的阿昌族人民.他们不仅擅长于种植与加工那橙黄沁香的烟草,制做与供应那美味可口的食品——米线,打制与销售那闻名遐迩的户撒刀;他们还发展了具有多种风格的民族传统节日. 在阿昌族的众多节日中,最隆重的是会街节.传说会街节是为迎接佛祖释迦牟尼每年6月15日到已故的母亲处尽孝道(即进洼),并于3个月后的9月15日返回人世(即出洼)而举行的.现在,会街节还发展了各种文娱、体育、游艺和商业贸易等活动,大大丰富了节日  相似文献   

5.
边寨新曲     
为了收集阿昌族民间山歌,在一天的傍晚,我来到了云南陇川县户撒区的芒东寨。这个寨子位于分界山脚下。我一推开虛掩着的厚实的木质寨门,“叮当叮”、“叮当叮”的声音就隐约地传入耳鼓。它和谐而有节奏,不禁使我沿着青石板的道路,来到了这声音传出的地方——一间瓦房的门口。一位老者见了我说:“你是找打刀的吧?这是我们社长老滕的家,老滕硬是个打刀的好手哩!”真巧!原来这就是区委介绍的编歌能手老滕的家。我高兴地跨进大门,见左边一间瓦顶棚子里,  相似文献   

6.
在《阿昌喜爱蹬俄罗》的节目中,我们看到了阿昌族的服饰。阿昌男子穿对襟衫裤,斜背一个“简帕”,喜欢在胸前戴朵红丝线结的菊花。未婚的打的是白包头,已婚的打藏青色包头。青壮年人打包头总要留一尺多长的包头纱布在脑后,并且在包头上插上花。阿昌族男子有佩刀的习惯,式样美观、质地好的“阿昌刀”总不离身。阿昌族妇女酷爱自然景色的美,老老少少头上都爱插花。已婚女子一般都穿袖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住膝盖的统裙,裹绑腿,用黑或蓝布包头。未婚的女子则穿裤不穿裙子,她们把一根辫子  相似文献   

7.
阿昌族酒文化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昌族酒文化调查萧家成,孙家申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和陇川两县,同时在潞西、腾冲等县的部分山区也有少数分布。陇川县户撤、拉撒两个山区小坝的阿昌族,以打铁为代表的手工业比较发达,酿酒也是其手工业中的一种,但仅处于家庭副业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 清朝前期对湘西苗疆的治理可划分为3个阶段:改土归流前,清朝在苗疆基本沿袭明代的设施,依靠土司治理“熟苗”区,军事隔离“生苗”区;改土归流后至乾嘉苗民起义前,在土司区设府县,派设流官,在“生苗”区设3厅,下设百户,寨长治理苗民;乾嘉起义后,清朝对苗疆的治理政策发生转变,实行兵民合一的“屯政”。屯政一直延续至民国时候才被革屯运动所废除。  相似文献   

9.
占龙陵县少数民族人口46.6%的傈僳族同胞,近年来在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历史上,傈僳族人过的是“居山林,无室屋,游居不定”的生活,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生活艰难,疾病困扰。小病“献鬼”,大病“钻棚”。“苦傈僳,遍山躲”、“树桩烂,傈僳散”,这就是当时傈僳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让傈僳族同胞过上幸福生活,曾多次拨专款,购置医疗器械和药物,派出医疗服务组,为傈僳族同胞服务。1981年医疗队为木城乡乌木寨大平子社的79人治好了黄癣病。建寨定居,这是一件办起来很难的事。由于历来的游耕生活方式已根深蒂固,仅木城乡小新寨的23户傈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葬俗. 1991年9月12日,笔者在广西龙州县金龙乡贵平村峒坪屯,见到了当地壮族孝子背刀守孝、出殡、入土尽孝的独特葬俗. 据壮族老人农生明介绍,孝子背刀守孝习俗源于民间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人死了,肉都要分给大家食.有一天,一个小名叫“侬怀”的小孩在山里放牛,见到母牛产仔,由于难产,母牛辛苦地挣扎吼叫.回到家中,侬怀把这一情景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深情地说:“儿呀,妈妈当年生你的时候也是很辛苦的啊!养育你这么大就更不容易了.以后妈妈不在了,你可要记住妈妈的艰辛.”母亲的一席话,侬怀深深地铭记在心里.多年后,母亲年老去世了,侬怀悲伤地把母亲入棺,便背一把利刀守在门口,不让前来分母亲肉的人进入家门.人来了,他把家里唯一的一头猪杀了,把肉分给大家.人们听其诉说,便纷纷离去了.然而,还有一些人想前来分肉,侬怀日夜背刀守候,保护了母亲的遗体.出殡时,为让母亲一路走好,当抬棺至不平路,侬怀就把身体“垫”在路上让母亲“走”过,直至母亲入土为安.  相似文献   

11.
萝卜寨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雁门乡境内。它是羌寨中人口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但又没有碉楼的一个古羌寨,这里遗留着见证古羌族文明历史的文化宝藏。萝卜寨地名有四次大的变更,最后是沿用至今的萝卜寨。萝卜寨地理条件恶劣。全寨有216户居民,人口超过千人。但人均纯收入仅有903元。去年7月才竣工的长9.87公里的盘山公路的开通,让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得以重现其魅力,萝卜寨的优美正是在于它的孤绝和自然。萝卜寨:云朵上的羌寨@魏欣  相似文献   

12.
阿昌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共有人口近3万,分布于该州的陇川、梁河两个县3个民族乡。陇川,傣语叫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它的西部与缅甸毗邻,边境线长近51公里,是云南省通向缅甸及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县城所在地章凤镇,是国家二类口岸,正在申报一级口岸。全县17万多人口中,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4.6%,有一个阿昌族乡。去年7月5日,该县曾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洪涝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为2.1亿元)。与陇川相邻的梁河县位于德宏州东北部,它虽然不属于边境县,但所辖乡镇离国境线最近的只有几十公里,与缅甸的经济往来和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并不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县15.9万多人口,有阿昌族、傣族、德昂族、景颇族、彝族等21个少数民族,其中阿昌族12419人,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30%以上。全国3个阿昌族乡,该县占两个。梁河是国家级贫困县,到200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85元,人均口粮224公斤。今年初春,记者采访这两县三乡之后,心情颇为沉重。虽说是忧喜参半,却终究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鼎罐寨是湘西自治州花垣县董马库乡板栗村的一个自然寨,寨里有25户人家,共120人.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这里有"来到鼎罐寨,难揭鼎罐盖"之称,言下之意是边远偏僻、交通不便.进入21世纪,它的穷困面貌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即使来了客人,也难得吃饱饭.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国民族工作者对部分少数民族、重点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开展了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社会调查,以了解和认识各民族的政治状况、社会组织、所有制结构、经济发展及风俗习惯等等。本文通过西南民族学院当时参加民族工作调查组的工作人员深入西盟阿佤山大马撒佤寨开展调查,所拍摄的照片展示,再现当时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西盟阿佤山佤族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15.
《阿昌喜爱蹬俄罗》,是我国建国以来,首都舞台上第一次出现的阿昌族舞蹈。这个舞蹈,描绘出了阿昌族小伙子在赶摆路上的欢乐。有句俗话说:“阿昌生得犟,不哭就要唱”。阿昌人把边歌边舞称作“蹬”,“蹬俄罗”是这个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歌舞活动。在每年春节,是“蹬俄罗”最热闹的时候。娶亲嫁女,迎亲贺戚,盖起新房,都要有“蹬饿罗”。就连男女青年唱情歌,也常用“俄罗”调子。“俄罗”有固定调子、固定内容,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由于分布范围广,各居住区域地理环境、民族结构不同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而分成很多的支系。其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与云南省广南县边界一带,居住着一支自称为“布侬”的壮人,他们在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与其他壮人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他们每年逢七月十五日“擂背节”的习俗更著异彩。笔者身为“布侬”人,曾多次参加“擂背节”活动,近年来从事地方工作,又对“擂背节”作了一些调查,现将所了解的两省边界“布侬”人“擂背节”的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阿昌族     
阿昌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中国的人口有3万3千多,主要居住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和梁河县,部分分布在潞西市、盈江县。保山市的腾冲县、龙陵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在缅甸,阿昌族称迈达族,人口约4万多,主要分布在克钦邦的密支那及掸邦的南欧、景栋等地。阿昌族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朔到古代矫健骠悍的氐羌部落,据可考证的史料表明,他们在云南德宏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屡次失败和不断迁徙始终伴随着阿昌族的先民。我们能够考证的是,当时的阿昌族先民部族人数众多,作为强悍的氐羌部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藏历阳水鼠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钦定赴藏大将军福康安率领满、汉、藏、回等民族组成的军队击败入侵我国西藏的廓尔喀军队,赢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但在鏖战中,也使他亲身体察到;原藏军虽然设有五干一百六十五名之数,其实是兵民不分,系按各寨百姓人数来分配派兵数目,平时不加训练,官佐亦无兵可管,遇有战事临时从各寨抽派,完全与“乌拉”民夫无异.与敌交兵,只能是不堪一击.为此,福康安从“边隅永臻安谧”的大局出发,奏报清王朝中央批准,对藏军的编制、统领、装备、训练和后勤供给等方面作了大刀阔斧的整顿,进尔使藏军一改旧观,并在嗣后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战斗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撒”者,傣语的原意为“生食”或“凉拌”之意。由于历史、传统、地理气候等原因,长期以来,“金撒”(即生食)形成了傣族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傣族“撒”的种类很多,其中以“撒大鲁”和“撒苤”最为有名。“撒大鲁”即生猪肉食品。其做法为,把猪脊肉或瘦肉剁细(有的还加猪肝),加上米醋和盐浸泡,直至肉变白,然后加入切细的茴香、青辣椒、生姜、大蒜泥等佑料搅拌,再加入用油炸过的猪皮、肉、莴笋丝、粉丝等混合而食。其味鲜美独特是傣家待客的佳肴之一。“撒苤”即生牛肉食品。为傣味中的又一名菜。其做法是,把牛里脊肉剔筋去脂…  相似文献   

20.
红河南岸彝族与哈尼族在交往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通过建构族际间仪式共同体方式,实现了两族“相遇到相融”的社会整合。红河南岸绿春三猛乡哈德村寨神、寨神林是彝族与哈尼族所共有,也是彝族与哈尼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哈德村的村寨共同体实践的物质基础、情感基石。寨神是哈德村全体村民共同的建寨始祖与图腾崇拜对象,是他们图腾信仰的基础。而寨神、寨神林物权、产权归哈德村民共有,主要表现于哈德村所有村民对祭祀寨神仪式活动具有同等参与权、仪式祭品的分享权、共同分享寨神灵力以及保护寨神林的日常化职责等。通过庄严而肃穆的仪式共餐与热闹的“流动的宴席”互享,维持着哈德村村落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